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民族声乐艺术一样,拥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二者在不断发展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滋养,本文以经典唱段为例,探讨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应用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具体实践,阐述二者的共同点,为民族声乐演唱中更好地借鉴并运用戏曲演唱技巧探明思路。
一、戏曲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演唱的相同点
严格来说,民族声乐演唱对于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借鉴与应用,是必须建立在二者有一定同步性或者说相同点的基础上的。下面以经典唱段为例,分析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一)文化背景方面
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戏曲作品,还是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并最终形成成品的各个阶段,都是以十分典型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的。创作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赋予作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会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1] 所以,单从文化背景方面分析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相同点,可以找到许多代表作品。如传统戏曲作品《红灯记》便存在人物原型与文化背景。民族声乐作品《故乡是北京》也是如此,带有鲜明的文化背景。《故乡是北京》的旋律、歌词、演唱风格,都可以发现其具有浓烈的北方艺术特色,一定程度上浓缩并彰显了北京的文化内涵。当然,文化背景方面的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相同点,还包含戏曲种类与民歌曲目在文化背景方面本身就相同的情况。[2] 如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与民族声乐作品《北京的桥》,同以北京文化为背景。
(二)演唱要求方面
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虽然演唱方法有所区别,但是,从二者想要达到的具体演唱效果而言,二者的演唱要求是极为相似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演唱上都讲究字正腔圆。对于传统戏曲而言,字正腔圆可以说是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换言之,戏曲演唱者在正式演出戏剧前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戏曲的主题思想、情感、韵味等,才可以真正从舞台传递给观众,拉近观众与戏曲舞台的距离,为戏曲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3]而对于民族声乐而言,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则是为了更好地打开作品情感的表达空间,借助演唱者的字正腔圆强调作品的韵味。其二,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都要求演唱者的演唱方式优美、婉转。从传统戏曲角度分析,主要是戏曲本身的节拍、曲调都比较长,需要借由婉转悠长的演唱表达情感。留意观察可以发现,戏曲演唱中多用转音技巧。从民族声乐演唱的角度分析,则是为了将作品所描绘的情感最大限度地传递,会要求演唱者的演唱优美婉转。
二、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演唱技巧,是为了整体提高演唱效果,塑造与演唱曲目相契合的演唱情境,突出演唱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但我国戏曲种类十分丰富,在实际的戏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多具备多个不同类型的演唱技巧。所以,本部分主要对传统戏曲中不同类型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一)吐字行腔
从一定角度而言,传统戏曲的“吐字行腔”演唱技巧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如此定义主要是由于戏曲作品中的字发音与腔调,会对最终的戏曲演唱效果产生直接影响。[4]具体而言,演唱者吐字清晰,才可以经过演唱技巧训练后形成腔调。此处的“腔调”主要是指演唱者吐字准确后,对演唱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润色而形成的整体表现效果。所以,就吐字与腔调的关系而言,吐字关系到行腔准确地形成,行腔关系到吐字的呈现效果。对于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每一位戏曲艺术家都对发音、吐字以及行腔方法有严格的规范,以准确性为首要指标,演唱不同戏曲作品时,使用不同的吐字行腔方法。[5]久而久之,演唱者可以了解、掌握吐字行腔规范要求,在演唱具体戏曲作品时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就可以更好地运用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
(二)咬字
咬字同吐字行腔一样,可以对传统戏曲的实际演出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传统戏曲演唱中,对演唱者的基本要求是咬字清晰。就抽象艺术具象化呈现的最终艺术效果而言,在部分传统戏曲作品中,演唱者的咬字清晰度甚至可以结合戏曲表达主题,直接反映出主人公的情感色彩与表达趋向。由此可见,只有演唱者的演唱情感饱满,才可以通过对咬字的把握,表达好戏曲演出的情感基调,更清晰地咬字,更有感性地演唱。[6]民族声乐演唱从一定角度而言,与传统戏曲演唱的咬字规范要求相一致,都需要演唱者从本质上、力度上、情感上,掌握好咬字技巧。
(三)风格韵味
关于传统戏曲的风格韵味,主要是与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感染力以及舞台演出经验有关。但是,从最终呈现的戏曲舞台效果表现而言,戏曲演唱技巧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演唱基本功上。所以,细化分析传统戏曲的风格韵味,一方面,可从演唱者气息运用表现入手,以演唱者演唱不同作品的不同气息运用技巧,将风格韵味这一相对抽象的演唱技巧形象化展现;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前人研究观点与实例,从演唱者在传统戏曲演唱过程中的个人特色加以分析,将传统戏曲的风格韵味细化探究。[7]简单来说,即要求演唱者自主把握所演出戏曲的基本风格韵味类型,而后在融入个人演唱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戏曲演唱风格韵味。
三、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融合应用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借鉴并应用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促使二者完美融合,是基于前文分析的二者相同点,以及传统戏曲不同类型的演唱技巧。即,在二者融合应用过程中提出一种体现创新性的民族声乐演唱思路。基于此,以经典唱段为例,通过找出不同唱段与戏曲作品的相似性,而后在演唱中对应改良,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
(一)对吐字行腔技巧的应用
从民族声乐演唱角度切入,能够支撑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切实应用传统戏曲吐字行腔技巧的主要是以下两点:其一,气息运用。气息的运用是传统戏曲演出与民族声乐演唱提升舞台演出效果的基本要求。[8]所以,要探讨传统戏曲吐字行腔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就必须从气息运用的原理出发,对戏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对气息控制的技巧——气沉丹田,有深入了解。其二,润腔技巧。将此演唱技巧融合应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之中,主要目的是提升演唱者情感传达效果。就是将传统戏曲演唱中的一些哭腔、感叹腔等,转化应用至民族声乐作品中,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色彩。[9]例如 1987 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葬花吟》,作为一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族声乐作品,在实际演唱技巧应用上,就巧妙地借助了传统戏曲的吐字行腔技巧。以“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为例,直接将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悲凉底色贴切地展现出来,演唱者在演唱此句时使用了拖腔技巧,使作品情感表达更充沛。
(二)对咬字技巧的应用
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演唱者的吐字清晰度可以直接对演唱中的气息运用与发音效果产生影响。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发音主要是声母发音,声母发音不准,演唱者的气息运用就会受到干扰,整体上对吐字清晰度造成不利影响。当然,这不是说演唱中的韵母发音就不会对演唱效果产生影响,而是相较于声母发音而言,韵母发音主要集中在口型上,若是演唱者的口型不标准,接下来的演唱效果才会受到影响。[10]举例来说,有关“in”与“ing”的发音,二者无论是哪一个,在演唱过程中发音不准都会使观众对作品主题产生误解。而从更加专业的咬字清晰度分析,便可知声母与韵母在演唱技巧运用上皆需要格外注意,都会成为影响演唱者吐字清晰与否的关键。以《梅兰芳》的“如水明月,心火刚烈”演唱为例,其借鉴并应用的传统戏曲吐字清晰技巧便是先唱“shu”与“hu”,达到一个腔调的效果,而后再归韵于“i”与“o”,无形之中表现出一种戏曲之感,且风格鲜明。
(三)对风格韵味技巧的应用
有关传统戏曲风格韵味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主要受到风格韵味技巧本身多样类型的影响,使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用各有不同,差异鲜明。即,在实际的风格韵味运用上,演唱者要具有娴熟的演唱技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都能够造成民族声乐演唱效果的差异。而“韵味”严格来说更加代表戏曲文化的技巧要素,所以,要想结合具体经典唱段,呈现民族声乐演唱对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应用,就必须从曲式、曲调等不同韵味体现要素出发,厘清民族声乐演唱对戏曲演唱风格韵味技巧的借鉴与运用。以《说唱脸谱》为例,该民族声乐作品依托于传统戏曲的曲调组织,又加入一定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直接将戏曲技巧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融为一体。《新贵妃醉酒》更是典型的代表,歌曲中直接运用了戏曲演唱内容——“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爱恨两茫茫,问君何时恋。”
四、戏曲演唱技巧促进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
传统戏曲具有鲜明的特点,民族声乐在传统戏曲以及其他优秀艺术形态的共同滋养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形态,直观展现出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一)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传统戏曲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然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特征,有大量经典剧目广为传唱。民族声乐以其为基础,从中汲取营养,本就符合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光彩的需求。因此,结合现今时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需要,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更好、更新颖地应用于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首先,可以印证“艺术源于生活”这一道理,不断为民族声乐演唱注入新的活力,细化不同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处理与指引,使民族声乐演唱有明确、严谨的借鉴方向与应用目标。如湖南花鼓戏中的下滑腔、花舌腔等,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具有润色作用。以《放风筝》中“妈妈娘问女儿”的“儿”以及“那呼那呼一呼嘿嘿”的“嘿”为例,就是典型的下滑腔借鉴应用,既不失民族语言韵味,又融合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技巧。
(二)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
除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发展的影响外,作曲家、作词家在学习并借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过程中,也会促使民族声乐艺术进阶式发展。具体而言,学习借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可以丰富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提高演唱者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处理水平。如《洗菜心》中使用的润腔,不仅对气息控制有严格要求,用以烘托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民族声乐演唱家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时,在保留了民族韵味的基础上,还使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民族声乐演唱增添了光彩。以“小妹子下河下河洗(呀)洗菜心哪”的“哪”为例,就是对润腔技巧的创新式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用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可以说是民族声乐演唱在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创新所在,也是切实优化民族声乐演唱效果的有效方法。为了提升民族声乐演唱整体效果,演唱者要根据所表演曲目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借鉴并应用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从而为民族声乐演唱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毛春蓉 , 李湘兰 .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J].艺术评鉴,2022(09):91-94.
[2] 李方琪 .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研究——以《蓝色乌江》为例[J]. 戏剧之家,2022(07):88-90.
[3] 李忠梅 . 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黄河之声,2022(04):114-116.
[4]郑华玲.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品鉴,2022(05):6163.
[5] 谢盈 . 浅析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J].明日风尚,2021(23):13-15.
[6] 刘睿 .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18):147-149.
[7] 徐沛华 , 樊梦洁 . 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分析与研究[J].戏剧之家,2021(23):28-29.
[8] 易林芳 .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1(08):63-64.
[9] 王晓艳 . 简析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J]. 牡丹 ,2021(04):142143.
[10]高文科.解析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及其演唱技巧[J].参花(上),2020(09):94-95.
(作者简介:赵海琴,女,本科,甘肃演艺集团敦煌艺术团,中级,研究方向:声乐、曲艺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