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伽德罗虽然是一名律师,但他感觉自己的工作就是吵架。

于是罗哥果断转行去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物理啥的。正研究着,他碰到了一个问题:原子能不能切呢?

赤裸裸的现实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要成功,必须可以切。可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不能切。
矛盾,太矛盾了!憋了半天,罗哥突然想到:

他觉得这个化学反应应该是下面这样:

这样一来,气体既能按比例反应,原子也不用再切。完美!
于是,他把原子的这种组团叫分子。

以前大家觉得,气体微粒平时应该是单身。

而罗哥认为单身的存在不太合理,气体微粒的标准姿势应该是成双成对的原子,也就是分子。

于是就提出了分子论。
他顺便把盖—吕萨克的结论翻新了一下,变成了:
大环境相同时,相同的体积中,不管你是啥分子,数量都一样。

这就是阿伏伽德罗定律。

由此罗哥还觉得气体分子数越多,体积越大,分子数和体积成正比。
发现了不得了的事,罗哥赶紧公之于众,想阻止这场争吵。
发现了不得了的事,罗哥赶紧公之于众,想阻止这场争吵。


结果,就算连发了几篇论文,也没人理他。
为啥大家接受了原子论,却不愿意接受分子论呢?
原来,分子论中说,气体小粒子都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大家觉得哪有这么巧的事。

而且,有位化学家说过原子都带电,同种原子带有相同的电荷,同性相斥,因此同种原子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都不信分子论,罗哥白忙活半天。
之后的15年里,大家依然围绕着原子论吵来吵去,直到罗哥去世4年后,大家吵不下去了,才终于接受了分子论。


在分子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团气体中确切的分子数量,但这个数量大得不像话。
比如,0℃时,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2.4升气体中就有6.02×1023个
分子。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有人就把这个数命名为——
比如,0℃时,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2.4升气体中就有6.02×1023个
分子。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有人就把这个数命名为——

这个常量,相当于把一大堆粒子打个包。

用这个常量做计算时,既能知道气体粒子数,也能知道气体的整体状态,把微观和宏观联系了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在那个年代,要对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及原子进行探索,只能通过不断地实验、归纳和总结,通过想象和推断,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那个年代,要对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及原子进行探索,只能通过不断地实验、归纳和总结,通过想象和推断,一步步接近真相。

面对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需要想象力,对宏观世界束手无策时,想象力也格外重要。
(本文选自《半小时漫画科学史》,由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选载)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163.com
(本文选自《半小时漫画科学史》,由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选载)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