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论的起源之真相只有一个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百科知识2024年8月第15期
全文共970字读完全文约2分钟

  阿伏伽德罗虽然是一名律师,但他感觉自己的工作就是吵架。

c910c9dcd7df5181e115b38b1e0b0be7.jpg

  于是罗哥果断转行去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物理啥的。正研究着,他碰到了一个问题:原子能不能切呢?

6bb945f6e3c38cb74cbadd0424b5c06a.jpg

  赤裸裸的现实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要成功,必须可以切。可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不能切。

  矛盾,太矛盾了!憋了半天,罗哥突然想到:

491818de9dd9dc44b6777f04e2869bd5.jpg

  他觉得这个化学反应应该是下面这样:

cb2816db5f4bb70afa67c1ba881cf717.jpg

  这样一来,气体既能按比例反应,原子也不用再切。完美!

  于是,他把原子的这种组团叫分子。

5d29da476651b319b8df1b815884f211.jpg

  以前大家觉得,气体微粒平时应该是单身。

20cc4485bef4a61b28251f8693b938a1.jpg

  而罗哥认为单身的存在不太合理,气体微粒的标准姿势应该是成双成对的原子,也就是分子。

9ced85abaad28a3cec489c896e7b3f37.jpg

  于是就提出了分子论。

  他顺便把盖—吕萨克的结论翻新了一下,变成了:

  大环境相同时,相同的体积中,不管你是啥分子,数量都一样。

379069235e844b8ff8b02c7eca9b1fb3.jpg

  这就是阿伏伽德罗定律。

45b79bcfbc0eb059ddc01367d18865be.jpg

  由此罗哥还觉得气体分子数越多,体积越大,分子数和体积成正比。

  发现了不得了的事,罗哥赶紧公之于众,想阻止这场争吵。

13a44bd9e3e61dfed37324569b54da45.jpg

03cfc910329ced580c5e31a03cf0fd9c.jpg

  结果,就算连发了几篇论文,也没人理他。

  为啥大家接受了原子论,却不愿意接受分子论呢?

  原来,分子论中说,气体小粒子都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大家觉得哪有这么巧的事。

0e91af0acf37d066d5188f3547313526.jpg

  而且,有位化学家说过原子都带电,同种原子带有相同的电荷,同性相斥,因此同种原子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dc68d26833756d08597640bdb54da59b.jpg

  所以,大家都不信分子论,罗哥白忙活半天。

  之后的15年里,大家依然围绕着原子论吵来吵去,直到罗哥去世4年后,大家吵不下去了,才终于接受了分子论。

67d4f708f105a462d33e3dd66b54ad1f.jpg

339c81dc7a528e96d89ff89e237d30df.jpg

  在分子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团气体中确切的分子数量,但这个数量大得不像话。

  比如,0℃时,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2.4升气体中就有6.02×1023个

  分子。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有人就把这个数命名为——

58cb1dc001aa498425e555ce8eec5c39.jpg

  这个常量,相当于把一大堆粒子打个包。

0985af51decfd52a83d87ddc080d6dbc.jpg

  用这个常量做计算时,既能知道气体粒子数,也能知道气体的整体状态,把微观和宏观联系了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在那个年代,要对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及原子进行探索,只能通过不断地实验、归纳和总结,通过想象和推断,一步步接近真相。

c8cb0636e57a6bf96f8ba0dc4a017979.jpg

  面对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需要想象力,对宏观世界束手无策时,想象力也格外重要。

  (本文选自《半小时漫画科学史》,由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选载)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163.com

往期

    分子论的起源之真相只有一个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