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冬雷
【宋】梅尧臣
上帝设号令,隐其南山下。
震发固有时,曷常事凭怒。
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冬其息不用,藏在黄厚土。
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如何小雪前,向晓疑鸣釜。
蛟蛇龟虫厄,鳞裂口块吐。
虾蟆不食月,深窟僵两股。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或言非天公,实乃阴怪主。
尝观古祠画,牛首椎连鼓。
墨云杂狂飙,相与为肺腑。
是不由昊穹,安能顺寒暑。
吾因考厥事,复以验莽卤。
市井欺量衡,定知不活汝。
元恶逆大伦,勿加霹雳斧。
此岂曰无私,故予未所取。
必恐窃天威,似将文法侮。
焉顾五行错,讵畏万物睹。
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冬雷
【宋】梅尧臣
上帝设号令,隐其南山下。
震发固有时,曷常事凭怒。
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冬其息不用,藏在黄厚土。
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如何小雪前,向晓疑鸣釜。
蛟蛇龟虫厄,鳞裂口块吐。
虾蟆不食月,深窟僵两股。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或言非天公,实乃阴怪主。
尝观古祠画,牛首椎连鼓。
墨云杂狂飙,相与为肺腑。
是不由昊穹,安能顺寒暑。
吾因考厥事,复以验莽卤。
市井欺量衡,定知不活汝。
元恶逆大伦,勿加霹雳斧。
此岂曰无私,故予未所取。
必恐窃天威,似将文法侮。
焉顾五行错,讵畏万物睹。
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在古人眼中,“雷为天怒”,冬雷的出现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与战争、灾难等相关。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五言诗以冬日雷声为题,探讨了自然现象与天道秩序的关系,抒发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诗中首先描绘了自然的季节变化规律,指出雷鸣本应出现在春夏之际,出现在冬日的雷声则显得极不合时宜,由此质疑上天的号令是否被隐匿或违背。接着,诗人提到曾在古人祠堂壁画中看到牛首椎鼓和墨云狂飙,暗示雷鸣可能是阴邪力量作祟,而非天公所为。诗人认为,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么这种异常会导致时序混乱、社会上出现各种问题。诗人由此产生思考和联想,警告不要滥用天威,以免破坏自然法则,并希望能够通达天地之道,但又感叹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领悟万物的奥秘。
读罢此诗,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不过,也有不少人对冬雷心存疑惑:冬天为什么会打雷?冬雷的出现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我国哪些地区最容易出现雷电呢?
“不合时宜”打雷声
2023年12月中旬,受强寒潮天气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12月14日,山西阳城,河南洛阳,山东德州、济南等多地在降雪的同时伴有轰隆隆的雷声,出现“雷打雪”现象;此外,多地还出现了闪电。此前一个月,陕西西安不仅降下了鹅毛大雪,而且出现了电闪和雷鸣的极端反常天象。无独有偶,2022年11月28日,湖南、浙江、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地出现“雷打冬”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将时间再往前推到2021年11月8日凌晨,沈阳市民在睡梦中被隆隆雷声惊醒……种种异常天象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冬天竟然也会打雷?
答案是肯定的。在某些特殊天气条件下,冬天也会出现打雷现象,这就是“雷打冬”。如果在下雪天出现打雷现象,就是“雷打雪”,又被称为“雷暴雪”。
过去,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冬季会发生打雷这种有点诡异的天气现象,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便认为“雷门冬天开,不是难就是灾”。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从气象学角度看,冬雷虽然少见,但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并不异常。冬雷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天气条件有关。例如,在冬季的某些地区,当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相遇时,会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导致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进而引发雷电现象。冬雷的出现也意味着当地的天气即将发生剧烈变化。
不过,相比于其他季节,冬季出现雷电的概率确实不高。这是因为冬季的大气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对流较弱,降水少,不易产生雷电活动。
读罢此诗,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不过,也有不少人对冬雷心存疑惑:冬天为什么会打雷?冬雷的出现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我国哪些地区最容易出现雷电呢?
“不合时宜”打雷声
2023年12月中旬,受强寒潮天气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12月14日,山西阳城,河南洛阳,山东德州、济南等多地在降雪的同时伴有轰隆隆的雷声,出现“雷打雪”现象;此外,多地还出现了闪电。此前一个月,陕西西安不仅降下了鹅毛大雪,而且出现了电闪和雷鸣的极端反常天象。无独有偶,2022年11月28日,湖南、浙江、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地出现“雷打冬”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将时间再往前推到2021年11月8日凌晨,沈阳市民在睡梦中被隆隆雷声惊醒……种种异常天象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冬天竟然也会打雷?
答案是肯定的。在某些特殊天气条件下,冬天也会出现打雷现象,这就是“雷打冬”。如果在下雪天出现打雷现象,就是“雷打雪”,又被称为“雷暴雪”。
过去,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冬季会发生打雷这种有点诡异的天气现象,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便认为“雷门冬天开,不是难就是灾”。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从气象学角度看,冬雷虽然少见,但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并不异常。冬雷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天气条件有关。例如,在冬季的某些地区,当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相遇时,会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导致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进而引发雷电现象。冬雷的出现也意味着当地的天气即将发生剧烈变化。
不过,相比于其他季节,冬季出现雷电的概率确实不高。这是因为冬季的大气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对流较弱,降水少,不易产生雷电活动。

雷电何时高发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雷声是从春天或者说惊蛰节气开始的。惊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其实,在气象学中,并没有“春雷”这种说 法,所有的雷电现象都被称为雷暴。
细心的人会发现,同样是雷电天气,冬雷罕见,春雷少见,夏季的雷电则比较频繁。雷电之所以呈现这一规律性变化,是由各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决定的。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近地层升温快,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雷电活动频发。冬季,大气相对稳定,难以出现对流,气候寒冷、干燥,水汽条件不佳,不利于对流天气的形成,因而是雷电活动最少的季节。
我国幅员辽阔,雷电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南方地区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就会迎来雷电天气,但从全国范围看,6—8月是雷电的高发期,其中,在7月达到鼎盛期。在此期间,雷电活动的次数和强度都较高。之后,随着季风南退,大气活动渐趋平缓,雷暴在9月迅速减少。之后,到了11月、12月和翌年1月及2月,雷电出现的频次都较低。
了解了一年中哪些月份最“招”雷,我们再来看看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段最容易出现雷电。数据显示,一天之中,雷电通常集中出现在13—21时,尤以15—17时最易出现。雷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时间分布特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太阳辐射值的变化。太阳辐射值往往在午后14时达到最大,此时,大气底层和地表聚集的能量相对较高,由此导致冷暖空气交汇,促进对流的形成,触发雷电;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复杂的地形也会触发雷电。
不过,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雷电在不同季节出现的时间有时会不同。春季,人们常在半夜到清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以至于有“春雷惊梦”的说法;而在夏季,人们很少会在睡梦中听到雷声,因为夏季的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
何处最“招雷”
雷电具有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等特征,一旦被击中,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世界气象组织用雷暴日表征雷电天气,将一个观测站听到雷声的观测日称为雷暴日。目前,人们常用年雷暴日数来衡量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各地区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可以被划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其中,少雷区是指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天及以下的地区,中雷区是指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25天、但不超过40天的地区,多雷区是指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40天、但不超过90天的地区,强雷区是指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90天的地区。

雷州雷祖祠
我国各地区的雷电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统计显示,我国各地区的雷电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及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青藏高原中部属于雷电高发地区,即多雷区。其中,海南省中部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120天,是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为强雷区。华南的珠三角地区、海南岛北部等地也是雷电活动较强的区域。大城市之中,海口、广州、拉萨、南宁、昆明最“招”雷,其中,海口一年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能听到雷声。
除了海南岛,雷州半岛也以多雷闻名遐迩,是我国主要的雷暴中心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及地貌密切相关。雷州半岛地处低纬度地区,三面临海,一年四季高温高湿时间多、时段长,热量丰富,水汽充 沛;再加上半岛地形复杂,港口、河流、喇叭口地形较多,台地低矮,接近海平面,空气常处于潮湿不稳定状态,极易产生强烈发展的积雨云,海陆交界造成的落差也有利于强对流的触发,激发空中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使得雷州半岛雷暴天气频繁发生。
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和东北的局部区域也是雷电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属于中雷区。
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广大沙漠和戈壁滩以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因气候干旱,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不超过10天,是我国平均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也就是少雷区。
气候因素是影响雷电分布的主要因素,地形也是影响雷电的重要因子,地势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丘陵山地,其年平均雷暴日数往往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例如,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形复杂多变,夏季地表加热效应更加显著,常出现大量局地小环流,产生对流天气。青藏高原因此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多20~40天。
总体而言,我国低纬度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高纬度地区;地形复杂的山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多于同纬度地形平缓的平原地区。
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托克逊县是我国打雷最少的地方。该地区以极端干旱著称,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9毫米,且每年的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甚至没有降水。

青藏高原
初雷日和终雷日
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每年初雷始鸣的时间不一。气象学上,把一年中第一次发生雷暴的日期称为“初雷日”。与之对应的还有“终雷日”,也就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发生雷暴的日期,也叫“末雷日”。
初雷日和终雷日反映了雷电发生的时间段和季节性特征,是雷电天气起始和终止的节点,其平均值在气候学上有一定的统计意义,用来作为气候预测的参考。
我国每年的第一声雷声出现在哪里呢?
尽管海南的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但我国最早听到初雷的地方并不在最南方的海岛,而是在湘黔山区。湖南芷江和溆浦均在1月31日出现初雷,云南的西双版纳和贵州铜仁也在2月1日左右响起初雷声。我国最晚的初雷发生在青藏高原西部和柴达木盆地。西藏阿里地区平均在6月17日前后才打初雷,最晚的初雷要在7月23日前后出现。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因气候干旱,平均6月29日前后才打初雷,有的年份甚至推迟到8月份才出现初雷,或者根本不打雷。
说完了初雷,我们再来说说终雷的情况。
黑龙江的漠河一般在9月10日迎来终雷日。我国最晚响起终雷的地方在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当地终雷日普遍出现在11月份,耿马、孟定的终雷日甚至要到12月2日。实际上,云南省西南部不少地方全年都能听到雷声,因而不存在严格的“终雷日”。
【责任编辑】赵 菲
7150811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