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遵义已成为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符号。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冲破重重阻碍的历史气概,由此,这片土地也成为黔北这条红色线路的主题和中心。



一山展开画卷,一水惊起波澜,一会乾坤扭转,一关染透残阳,一酒溢香天下。
贵州北部,红色圣地,诗文之乡,傩戏故里。大娄山延绵起伏,不施粉黛,荡气回肠,激荡着一股英雄气;赤水河奔流不息,一江美酒,烟波浩渺,交织着酒气、胆气和才气。这是一片被暴风雨洗礼过的红色圣地,一场伟大的远征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一栋楼,一场会议,从此中国革命拨正了航向。三进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中国革命至此真正转危为安。
一边是令人耳熟能详的红色历史,一边是黔乡的山水长卷,黔北红色旅游区对于游人来说,就是一场和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重新聚会。
寻迹黔北
伟大转折的前夜
关于黔北的红色传奇,还得从一次战略转移说起。1934年10月,由于粉碎国民党部队的第五次“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由于战略转移既没有经政治局会议研究,又没有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工作,这使得转移变成大搬家式的行动,对部队行军打仗极为不利。因此,红军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之后,部队牺牲极大。特别是“血战湘江”一役之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时,国民党当局已判断出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便集结重兵,在黔鄂湘边界构筑堡垒工事,企图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然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无视敌情,坚持按原定计划前进,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中国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跨页大图为习水河,是长江流域赤水河右岸的一级支流,沿河山高,植被茂密,河水清澈透明,风景秀丽。右页下图为遵义会议旧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上图为旧址馆内毛泽东亲笔所题“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在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转移到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从而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会上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会后,红军向黔北挺进。会议召开的地方是一座晚清建筑,前低后高,分为三进,是黎平城建筑十分讲究的古式木楼,原为黎平城东翘街胡荣顺店铺。自1980年以来,黎平会议旧址几经修葺,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黔北红色旅游区的重要一站。
1934年12月底,红军占领了乌江南岸的猴场,召开了著名的猴场政治局会议,在“伟大转折的前夜”,红军决定首先在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创建根据地,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猴场会议后,红军渡过乌江,将国民党部队甩在了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智取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这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会议在黔军柏姓师长的私人官邸召开。这所官邸位于遵义老城,从外面看去,高墙壁立,朱门厚重,巍峨气派。整个建筑分为主楼和跨院两部分。主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小楼。透过主大门进入,穿越过厅,迎面是一座砖砌的影壁,其上用五彩瓷片嵌字,正面书为“慰庐”,北面则书“慎笃”。影壁后面是一个小天井,南面有小门通往四合院,北面则是主楼,楼上东侧过道有一小客厅,可容纳20余人,内有红色木地板和门窗,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还有李德和翻译伍修权。




左页图依次为: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矗立在赤水河西岸茅台渡口;红军山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碑面刻有邓小平手书“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旧址内的展览厅;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因此赤水河被称作美酒河。右页大图为遵义会议会议室,室内的挂钟、长方桌、部分木边折叠藤椅、炭火盆都是当年保留下来的,非常珍贵。

由于中央政治局和军委白天处理战事和日常事务,所以遵义会议是在晚饭后进行的,天寒夜冷,会场还生了炭火盆。会议持续了三天,气氛紧张激烈,每日都直到深夜才休会。尽管会场狭小,然而正是这个地方,见证了一场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会议。
红色遵义
一场会议定乾坤
遵义会议的中心议题:一是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二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最后,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目前陈列在遵义会议纪念馆的11.3万多字的油印本《遵义会议决议》,是遵义会议保留下来的唯一重要文献。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设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由11个场馆组成,以复原陈列为主,先后复原展出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毛主席旧居、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等。遵义会议陈列馆由序厅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组成,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反映了红军在黔北活动的整个概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遵义会议纪念馆绝对是感受红色魅力的好去处!
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开始了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传奇,留下了很多英雄战斗遗址。遵义市的红花岗、老鸦山就是当年红军鏖战的战场之一。和战场相望的小龙山,是一座全国闻名的红军山烈士陵园(小龙山因集中了在遵义各处找到的红军遗骨,故又称红军山)。整座陵园庄严肃穆,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上是邓小平手书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
提到英雄战斗遗迹,娄山关绝对是长征战斗遗址中令人瞩目的一个。娄山关位于遵义城北的娄山最高峰上,是防守遵义的天险要冲,黔北兵家必争之地。登关眺望,周围千峰万仞,重崖叠蟑,峭壁绝立,有如斧戟直刺苍穹。因此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其地势之险要,即使今天的人们仰望此山关,也有一种窒息感。令人不禁回忆,当年红军二渡赤水、二打遵义时国民党王家烈部队凭此关顽抗,战斗异常惨烈。1935年2月28日,毛泽东和军委纵队一道跨过娄山关,望着战场的伤员和娄山关的硝烟,感慨万千。随后,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后来,毛泽东专门作注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全词没有战斗胜利后的喜悦,甚至没有一字写胜利本身。如此苍凉凝重的语句,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是少见的。我们今天不妨登上娄山关,望着昔日的战场,也许会不自觉吟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那种在雄浑中透出的急闷和悲壮来。

军民相亲
长征精神映初心
娄山关战役后,红军再占遵义,歼敌两个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最大的胜利。红军的一次次胜利离不开黔北地区的革命基础。早在五四运动后,黔北就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活动。红军来到遵义地区期间,在遵义的红军之友协会配合下,采取书写标语、文艺演出、街头演讲、教唱革命歌曲、组织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念和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号召饱受苦难的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受到红军的感召,黔北群众先后自发组建一大批地方游击武装,惩治官僚军阀、地主恶霸,还配合红军把斗争矛头对准地方反动武装和国民党部队,灵活机动地配合红军主力作战。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期间,面对数十倍的强敌,红军和黔北地方武装共同写就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大手笔,创造了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根据敌情,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黔北地方军民在调动和迷惑敌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在鲜血染红的黔北大地,矗立有全国第一座纪念四渡赤水战役的红军烈士陵园——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整座陵园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古木参天,由主体陵园、百竹园、香樟古树园三园组成。纪念碑后为陵区,108座大理石竖碑呈扇形排开,陵园墓碑全部镌刻着“红军烈士之墓”,庄严肃穆。长征的脚步和足音已经随着赤水河的江流远去,但烈士们的功勋不会被忘记,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永葆力量,经久不息!
红军离开黔北后,国民党军阀势力和当地恶霸地主卷土重来,疯狂报复,大肆屠杀,甚至用极残忍的方式捕杀在黔北的失散红军、革命组织负责人、积极分子和穷苦群众。




跨页大图为娄山关的风光,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右页上图为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左页下图迁到城内陵园的红军坟,塑立着红军女卫生员正在给工人儿子喂药的铜像。
军爱民,民拥军。面对国民党军阀和地主的疯狂报复,黔北人民没有被吓到。在遵义的西面,群山环抱下的平安乡黑脚岩,竖立着两块石牌,一块刻着“红军洞”字样,另一块刻着“牟直卿救红军遗址”。历史与现实辉映中,两块石碑讲述了牟直卿救助流落红军伤病员的事迹。
“红军菩萨”的事迹,同样在平安乡流传。当时红军卫生员了解到当地农民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无钱医治,便日夜奔走在附近各个村寨,为农民治病。当红军撤离遵义的时候,卫生员为抢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延误了和部队会合,在追赶部队的时候,被敌人残忍杀害。当地百姓冒着危险把这位卫生员埋葬,由于不知其姓名,只好在碑上刻着“红军坟”,并冒着危险自发建小庙供奉。
1954年,人民政府把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由平安乡迁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并重新竖立了一块高大的“红军坟”墓碑。据说迁坟后“红军菩萨”的香火更旺了,云、贵、川等地都有人到红军坟进香,祈求“红军菩萨”的保佑。
大地作幕,绿意为笔,黔北的山川是如此的秀丽多姿。游贵州,不妨在旅途中感受、学习、了解、体验绿色和红色,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