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赤藓糖醇分子式示意图
人工甜味剂或与心脏病事件有关
2月28日,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且有3年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人员分析受试者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后发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与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该发现表明,血栓风险升高可能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相关。但研究人员指出,应该对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2月28日,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且有3年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人员分析受试者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后发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与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该发现表明,血栓风险升高可能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相关。但研究人员指出,应该对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小行星“龙宫”样品中含约2万种有机物分子

日本发布隼鸟2号所采集的土壤样品
近日,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分析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带回的样品,发现其中含有约2万种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并通过色谱分析发现,这些有机物分子中含有氨基酸、羧酸、胺以及芳香烃类的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丙氨酸,也有不构成蛋白质的异缬(xié)氨酸,而且左旋和右旋的氨基酸分子大概各占一半,但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全部是左旋。这项工作将有助于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寻找地球生命出现的化学过程。
心跳加速或影响焦虑样行为

陷入心情焦虑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心率升高与焦虑样行为的增加相关——来自身体的信号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与焦虑、恐惧等情绪相关的情感行为。
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功能,例如,焦虑和恐惧会令心跳加快,但这一关系反过来是否成立,一直没有答案。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起搏器,它利用光信号靶向控制心肌细胞,可以将小鼠的心率提高到每分钟900次(小鼠的基准心率为每分钟660次)。研究人员发现,光学诱导的心率升高增加了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和恐惧,但这种现象仅出现在有潜在风险的环境中。
这证明,至少在小鼠中,心率会影响焦虑,并且可能也会影响其他情感行为。不过他们认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心率升高对大脑和情感行为的长期影响,并探索这些发现的潜在转化和治疗应用。
声音

周忠和院士
“中学地理课亟须升级为地球科学课。”
——周忠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缺少地球科学整体视野,难以容纳其他分支学科内容,无法适应高校对地学人才早期培养的要求,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直言。
周忠和表示,目前,虽然小学地理课程已经扩增了部分地球科学内容并纳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课程改革也吸收了部分意见并多次修订,但仍然主要局限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无法体现地球科学的丰富内涵,明显落后于时代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数字
7000年

裴李岗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近日,河南安阳八里庄发现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遗址,7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材料被不断还原。
考古勘探发现,八里庄遗址区内广泛分布红烧土块,多数上面有植物茎秆印痕,初步确定应是房屋红烧土墙体残块。八里庄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孔德铭说,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这为探讨7000多年前先民们的居住生活形态提供了考古线索。
90万平方千米

中国天然氧吧地区总面积已超90万平方千米
3月10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22年中国天然氧吧评价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中国天然氧吧地区总面积已超9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5%。
天蓝、地绿、水清,优质的气候生态资源是天然氧吧地区最大的优势。《公报》根据气候康养地评价标准,利用199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天然氧吧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计算,有57个氧吧具备冬季舒适型康养气候资源,有88个氧吧具备日光疗养型康养气候资源,有67个氧吧具备夏季清凉型康养气候资源。
趣闻
“听声辨崽”,大熊猫妈妈就是这么厉害!

大熊猫母子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大熊猫母兽可以根据幼崽的尖叫声辨别自己的后代。
大熊猫幼崽有3类叫声:吱吱叫、尖叫和咯咯叫。其中,咯咯叫是幼崽在具有生理需求时发出的,主要功能是刺激母兽对其生理需求做出行为响应,例如哺乳、辅助幼崽排便等;而吱吱叫和尖叫均是在幼崽受到外部刺激时发出的,主要功能是激起母兽对其安抚和照顾。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以274只大熊猫幼崽的尖叫声为例,首先对其进行个体独特性分析,然后通过叫声回放以及母兽对所回放叫声的行为反应,验证了大熊猫母兽能辨别出其亲生幼崽。
这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和圈养大熊猫繁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型给药系统让肠道微环境更健康

肠道健康
近日,天津大学李楠课题组与捷克孟德尔大学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为纳米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了全新思路。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广泛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慢性疾病,其病因与肠道微环境紊乱密切相关。传统干预治疗方法存在效率低、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等弊端。
对此,李楠团队独辟蹊径,采用“清除肠道有害物来调节肠道微环境”的治疗策略,建立了一套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其原理是以酯化的醋酸羟丙甲纤维素为肠衣材料,为多功能纳米药物撑起“保护伞”,帮助给药探针越过强酸性胃液,从而使其完好地进入弱碱性的肠道并进行释放。
利用白蚁“老巢”可助土壤肥力改良

白蚁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以西双版纳橡胶纯林内不同类型白蚁巢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白蚁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磷组分的影响。
白蚁筑巢过程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相关的磷循环的研究并不多见。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对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养分截留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发现,白蚁活动虽降低了巢穴地上部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明显提高了磷循环;而当巢穴被废弃后,磷各组分基本维持稳定。
(责任编辑 / 张丽静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