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中的许多俚语,其字面意思和引申义完全没有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当你了解了它们的来源之后,就会很容易记住。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英语俚语的典故,相信你了解它们后不仅能记住,还能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
1.Why do we bury the hatchet?
我们为什么要把斧头埋起来?
Bury the hatchet字面意为把“战斧埋起来”,引申义为“和解,重归于好”,可以追溯到17世纪美国当地的习俗,交战双方把战斧埋在地下,那么就表明双方停战,就此和解。
2.In a nutshell.
简而言之。
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哲学家西塞罗曾目睹过一件物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居然被抄写在一篇小小的羊皮纸上,这羊皮纸小得都能装进核桃壳了。
3.Steal someone’s thunder
抢走某人的风头,窃取某人的创意
在18世纪,有位名叫约翰·丹尼斯的演员兼剧团经理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在舞台上模仿打雷的声音,但是当他得知有位后期工作人员使用了他的机器时,他生气地大叫:“ They will not let my play run,but they steal my thunder!(他们不打算让我的戏续演,反而想窃取我的发明!)”
4.by the skin of my teeth
虎口脱险
By the skin of my teeth’come from意为“虎口脱险,死里逃生”,取自《圣经·约伯记》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约伯遭受了来自撒旦的可怕磨炼,但是最终被上帝所救。
5.play to the gallery
迎合低级趣味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剧院里最便宜的座位就被称作是gallery,所以play to the gallery就是意为“迎合低级趣味”。
6.eat no fish
忠于政府的人
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成语叫“eat no fish”(不吃鱼)。
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1558―1603在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
她带领英国干脆利落地又转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颁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申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
1571年,她又促使国会通过作为英国国教会官方教义的《三十九信条》,最终确立了英国国教。
作为《三十九信条》中的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的斋戒。《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
“星期五不吃鱼”又缩略成“不吃鱼”。在伊丽莎白一世为正统的社会里,“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伊丽莎白一世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
不过她年轻时,因为没有出嫁,所以对别人的追求从不拒绝,也不同意,做无表态状,这样在国际上拉扯着各方关系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
1.Why do we bury the hatchet?
我们为什么要把斧头埋起来?
Bury the hatchet字面意为把“战斧埋起来”,引申义为“和解,重归于好”,可以追溯到17世纪美国当地的习俗,交战双方把战斧埋在地下,那么就表明双方停战,就此和解。
2.In a nutshell.
简而言之。
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哲学家西塞罗曾目睹过一件物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居然被抄写在一篇小小的羊皮纸上,这羊皮纸小得都能装进核桃壳了。
3.Steal someone’s thunder
抢走某人的风头,窃取某人的创意
在18世纪,有位名叫约翰·丹尼斯的演员兼剧团经理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在舞台上模仿打雷的声音,但是当他得知有位后期工作人员使用了他的机器时,他生气地大叫:“ They will not let my play run,but they steal my thunder!(他们不打算让我的戏续演,反而想窃取我的发明!)”
4.by the skin of my teeth
虎口脱险
By the skin of my teeth’come from意为“虎口脱险,死里逃生”,取自《圣经·约伯记》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约伯遭受了来自撒旦的可怕磨炼,但是最终被上帝所救。
5.play to the gallery
迎合低级趣味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剧院里最便宜的座位就被称作是gallery,所以play to the gallery就是意为“迎合低级趣味”。
6.eat no fish
忠于政府的人
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成语叫“eat no fish”(不吃鱼)。
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1558―1603在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
她带领英国干脆利落地又转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颁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申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
1571年,她又促使国会通过作为英国国教会官方教义的《三十九信条》,最终确立了英国国教。
作为《三十九信条》中的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的斋戒。《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
“星期五不吃鱼”又缩略成“不吃鱼”。在伊丽莎白一世为正统的社会里,“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伊丽莎白一世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
不过她年轻时,因为没有出嫁,所以对别人的追求从不拒绝,也不同意,做无表态状,这样在国际上拉扯着各方关系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