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织 步履千年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10月第10期
全文共1584字读完全文约3分钟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等遗产建筑,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

  北京中轴线建筑不仅布局合理、造型优美、文化浓厚,还蕴含着科学之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北京中轴线,体悟其中建筑的科学之美。

804c43ad1b11b7fd58eb903232dcb748.jpg

天圆地方

a5d1c1068edbae807959b8c93045734a.jpg

4bb05ad09fd11b4fac437b9e962def98.jpg

fa6b5eebb9043ab421684c120228b2a8.jpg

ef44752f4eeea203c62c0a7cb6e5402f.jpg

b450c852ef5984086c577213842d4a47.jpg
码”。这与我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密切相关。在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载有“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意为方的数理用于观测地,圆的数理用于观测天,即天圆地方。

  包括故宫古建筑在内的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规划设计都是基于该理念开展的。天圆地方模型的美妙之处在于,当圆的直径与其内、外边长取简单整数时,近似的有“面积=周长”,实现了“形”与“数”的统一、数学与美学的融合。

29e61bed485d356427bcb815712d29e4.jpg
燕尾榫安装示意图(供图/周乾)

抗震能手

榫卯节点的物理之美

  所谓榫卯(sǔn mǎo),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构件,其中一个构件端部伸出一节,称为榫头;另一个构件顶部预留一个口子,称为卯口。榫头插入卯口中,就构成了榫卯节点,又称榫卯连接。

  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梁柱连接所用榫卯节点,类型丰富,以燕尾榫最为典型。燕尾榫的构造特征为:额枋(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端部的榫头被加工成燕尾式,而位于柱顶的卯口相应做成了同样形状、尺寸的凹口形式。

  从形状来看,燕尾榫头非矩形,其特点是根部(榫头后部)窄、端部(榫头前部)宽。这种形式使得榫头与卯口仅能由上往下安装,安装后连接可靠、不易水平向拔榫,有利于木构架的稳定,亦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通过榫头与卯口的协调作用,实现了榫卯节点优秀的抗震性能。

36ea6b8c3db9b26dd482e1e46f223811.jpg
榫卯节点运动状态示意图(供图/周乾)

  地震前,榫卯节点处于静止状态。地震时,柱脚抬升会使柱身产生倾斜,与额枋产生相对变形,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挤紧运动,并随着柱脚抬升幅度增大而明显;柱脚复位时,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拔出运动,并逐渐恢复到初始位置附近,且榫头与卯口始终保持连接状态。随着柱架的摇摆,柱顶榫头和卯口不断进行挤紧—拔出的协调运动,且由于榫卯节点数量较多,也会消耗较多能量,有利于减小地震给结构带来的危害。地震后,随着柱脚复位,榫卯节点亦基本恢复原状,构架仍保持稳定状态。

688d68f8839637c84ce96fbe5296e463.jpg
故宫内廷区域某建筑的室内裱糊(供图/周乾)

保暖防害

中草药的妙用

  裱糊指在室内墙体、门窗、天花板等位置的木基层表面,用糨糊粘糊纸张、绢布等防护材料,既保暖防尘,又能起到华丽的装饰效果,为北京中轴线建筑装饰的做法之一。但由于木板、纸、布中均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糨糊所含面粉中还有多种营养素,均为蛀虫的食物来源,因而裱糊木基层及面层均容易遭受虫蛀。

  据记载,故宫养心殿东暖阁、吉云楼的室内顶棚、墙板曾出现蛀眼,内务府大臣带领工匠在现场勘察后,决定对虫蛀位置先抹油灰,再重新糊高丽纸(我国造纸术传至朝鲜以后,朝鲜人利用本国原料制成的书画用纸),并用白矾、番木鳖(biē)、黄柏、秦艽(jiāo)等中草药等防治虫害。

  这几种中草药用于裱糊工程的虫害治理,其机理或为中药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杀虫,或为不同中草药成分相互作用杀虫。而中草药杀虫的化学原理,则包括麻痹虫体、兴奋虫体、杀死虫体、抑制虫体细胞代谢等多种方式。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城市脊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晶。从故宫的严谨布局到天安门的雄伟气势,从鼓楼的精准计时到钟楼的悠扬钟声,当我们沿着这条无形却有力的线缓缓前行,每一次驻足都能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深邃的科学智慧与美学,如同一部跨越千年的编年史,诉说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辉煌。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周游)

科学微距FOCUS ON SCIENCE

艺术中的科学SCIENCE IN ARTS

生活解码SCIENCE IN LIFE

百问百答QUESTIONS & ANSWERS

往期

    时空交织 步履千年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