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5月第5期
全文共4576字读完全文约7分钟

  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潮州瓷,巧夺天工的翡翠玉雕,极具艺术张力的揭阳木雕……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是探寻潮州文化的一张藏宝图。

81a865d8114e5a0b800d0e5b6a6e696b.jpg

6b0752d99245e778a39576d5ff7e97da.jpg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潮州人不仅对新技术、外来工艺持开放包容态度,还改变了“女子绣花”的传统印象:早期的“潮绣”,多是男子精于绣功,晚清时期,甚至有24位男绣工因为作品夺得金奖而被誉为“刺绣状元”。潮州匠人善于触类旁通,潮绣抽纱中的通花手艺,还被他们运用到瓷器制作上……

  古韵风流,灵活巧思,兼收并蓄,不畏尝试,这就是潮汕文化之大观,也是潮式工艺魅力所在。

穿金走银,绣出气派潮绣针下的大乾坤

  正如歌曲《潮州人》唱道:“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在老一代潮州人记忆深处,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幽深的石板巷深处,庭院中,祖母、母亲、姐妹坐在花绷子前,对着一张空白的布帛,手持细针,牵引彩线上下翻飞,渐渐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代表,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秀”中的主要流派。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大多勤于纺织,女子到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准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更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夸耀的本钱。

  潮绣题材广泛,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等,结合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画面气氛鲜明生动,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如果以品种和手法划分,潮绣可分为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全都各具特色。其中,绒绣是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用作画片、挂屏等;而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线绣,则是只用丝线来进行平面修制;钉金绣针法比较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凹针、累勾绣、垫高等60多种,其中“垫高绣”最为出彩,先用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之呈现浮雕感,绣针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此绣法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b7e4a764533b6f7526c6e1a90d611b92.jpg

d719b5260ce5bc5c1b26a574fa04faee.jpg

3830dbcc341aa91ad8741bc8a82b53e8.jpg

54b60dfe146c8029b8cf62627cea9d4e.jpg

  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是康惠芳大师。在其工作室,足以目睹潮绣的巧夺天工。金线、银线、绒线、花线,或独立或结合,繁复的针法让人叹为观止。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清晰的纹理……一切都熠熠生辉。

  康惠芳师从潮绣大师林婉英,经过十几年勤学苦练,成为一个著名的绣娘。1982年,她参与绣制另一位潮绣大师林智成的作品《九龙屏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百花奖”金奖。改革开放初期,潮绣走出国门,在境外深受青睐。康惠芳看到了潮绣的美好前景,决定自己创办潮绣作坊,经过一番摸索,她找准市场定位,设计的绣品得到认可,生意也走上了轨道。

  纵观潮绣的历史,它曾盛极一时,也曾一度沉寂,但正是因为有林智成、康惠芳这样的潮绣艺人坚守,终得以代代相传。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潮绣传承反而出现了断层。这是因为刺绣是一项辛苦活,愿意潜心研究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不多。为避免针法失传,康惠芳挑起潮绣传承的重任,在致力于潮绣创作的同时,竭力培养后继人才,授艺培徒已有三百多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绣圈”中,还存在着另一项特殊技艺,它由西方传入的花边织品脱胎而来,结合潮绣的传统手法,中西合璧,产生了精妙无双的效果。它就是抽纱。

  抽纱又称“抽绣”,起源于中古的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家,所以老一辈人将抽纱叫作“番花”。关于抽纱传入潮汕的时间,存在各种说法,但主要被认可的两种说法里,时间都处于清光绪年间。潮汕抽纱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再以针线缝锁袖口,最后加花纹刺绣,共有四百多种巧妙针法和各种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图案变化既千姿百态又栩栩如生。

  20世纪20年代初,大批英国、德国和美国洋行纷纷在潮汕创办抽纱行。短短十年间,潮州抽纱业进入全盛时期,产品通过汕头口岸销往西欧各国,盛极一时。然而80年代末,机绣使传统的手工抽纱受到巨大冲击,新时代电脑加程序的出现,更是把抽纱彻底打入冷宫,基本没人学、没人做,完全处在断层状态。

  2008年,出生于潮绣世家的祝书琴重建“绣庄”,致力于挽救“濒危”的抽纱技艺。祝书琴还把和母亲同时代的资深老艺人请回来,在她的绣庄重操旧业,使得这一消失多年的技艺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2014年,“潮州抽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祝书琴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千年潮州瓷新时代的“中国瓷都”

  2004年,拥有悠久产瓷历史、执外销瓷器牛耳,名气却并不响亮的潮州,终于获得“中国瓷都”的称号。在潮州人心中,这是一块“迟来的金字招牌”。

263be9badcc6c16d7246f782a2fe9dbb.jpg

49df7d56d8bae44d732c3e43d3f4a400.jpg
普宁嵌瓷,是潮汕民间建筑的三大工艺之一,其题材丰富、色彩鲜艳,装饰在建筑各处,显得龙飞凤舞、花团锦簇。

  陶瓷,是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意境的表达,陶瓷则将这种写意之美发挥到极致。潮州瓷开窑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改良,在近现代重新焕发光彩。可以说,正是因为西北负山、东南临海、田不足耕的生活环境,促成了潮州瓷器业的发展,而内陆交通的不便则促成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使得潮州窑主要生产外销陶瓷。

  在唐代的创始期,潮州窑以北关窑和南关窑为主,均属平地低温窑技艺。产品呈灰色或灰白色,胎体较厚。到了北宋,潮州窑进入成熟期,开始出现高温瓷烧制技术。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是潮州窑的鼎盛期,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南迁的瓷窑工匠带来了先进技术,加上中原经济中心南移、陆地丝绸之路中断等因素,客观上为潮州窑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条件。据记载,这一时期的潮州窑厂以笔架山为中心分布,仅在山脉西麓就有99条大型依山势而建的大型龙窑,从高向低半连续式排列,因此还有“百窑村”之称。

  长期的发展,使得潮州陶瓷形成了端庄、典雅、精巧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意蕴。工匠们手法精细,釉料洁白晶莹,瓷器造型优美,以别具风韵享誉瓷坛,并诞生了潮彩、通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潮彩是指用特殊的陶瓷颜料,在餐具、茶具等小型瓷器上进行彩绘,并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了潮绣等民间艺术的形式,形成了精细、瑰丽、多样的风格。通花本来是潮州抽纱中的一种手工钩织技法,到后来启发了陶瓷匠人创作花瓷的灵感,工匠们在瓷坯上雕通几何花纹、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而成。最终,瓷器上呈现出浮雕、瓷花、镂空等巧妙结合的效果,具有玲珑剔透之美,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成就,享誉世界。

  在揭阳普宁,涌现了潮州瓷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嵌瓷。嵌瓷是潮汕民间建筑的三大艺术之一。来到普宁,在祠堂、庙宇的屋脊上,总能看到龙飞凤舞、花团锦簇的装饰,它们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亮,走近细看,这些装饰竟是由无数瓷片拼接而成。这种房屋装饰便是嵌瓷,俗称“聚饶”“贴饶”或“扣饶”,在整个潮汕地区十分普遍。

  追本溯源,嵌瓷工艺兴于明,盛于清。最初是一些工匠本着“变废为宝”的理念,将废弃的陶瓷剪切,创造性地拼接了简单的花草图案来装饰屋顶。由于色彩绚丽,经得起风雨冲刷,很快便在湿润多雨的潮汕地区传播开来。到清末,嵌瓷工艺已经成熟,题材也十分丰富,有花鸟鱼虫、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等,取平安和谐、富贵吉祥之意。

80e3db6e85ae4e1ff1843b80c4abe116.jpg
左页图,工匠正在进行初步的拉坯工艺,以一只陶瓷的外型塑造而出;右页图的架子上,摆放着一只只烧制完成的陶制品。

  潮汕祠堂庙宇以富丽堂皇著称,嵌瓷工艺功不可没。制作时需先设计好图案,用铁丝塑好胚架,然后用灰浆塑雏形,选取合适的瓷片,用钳子敲、夹成合适的形状,用平嵌、浮嵌、立体嵌等多种样式精心贴制,最后再对作品进行综合调整。嵌瓷工艺对技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绘画、泥塑功底和色彩空间感,还因为其施工的特殊性,许多嵌瓷工艺都需在屋顶进行,精湛技艺之外,还考验技师吃苦耐劳的精神。

  2008年,普宁嵌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d3f846a50448c059ca1e6cc1bd023c35.jpg

辉煌璀璨的雕刻艺术潮州木雕和阳美翡翠玉雕

  当人们走在潮州的大街小巷,常常会被老厝门楼里的木雕吸引,每次驻足观看,都会惊叹那手工之精妙。这些散发着浓浓潮州味的木雕,体现着中国最传统的哲学和美学。在《辞海》中,“潮州木雕”是个专有名词,这是令潮州人自豪的事。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传统民间两大木雕体系,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是经过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

  潮州木雕形成于唐代,是中国现存四大木雕流派中起源最早的。金漆木雕最初是皇家、庙宇建筑的装饰艺术,流传到南方之后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一种流派。到明清两代,潮州木雕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材质多选用樟木,冬季伐树锯成块状,风干后不易变形,耐虫蛀,雕刻成品之后再上漆贴金,更是富丽堂皇。

  根据不同的题材,工匠们采用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等灵活运用,产生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做到叙事明了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在刻刀下,没有生命的木头变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而木雕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但收到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了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剔透,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潮州木雕技艺是化简为繁,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揭阳的阳美翡翠玉雕,则是巧夺天工,将自然的恩赐精心雕琢为更加名贵的珍宝。

e47b6bad5ba1c7b9b1a146943b59a0cf.jpg

d02f7a450acb54f23eb56e0b8f632e37.jpg

6bdebc01a7783ebd1c5fb3d5fff43d2a.jpg

42bd8ae52a3ffbe48c970d289a8d8d4a.jpg

899d3ea11a3e8899c717f8bf65fd9f3e.jpg

b50472f3847248d8286da010e478c4fb.jpg
潮州的雕刻工艺同样辉煌璀璨。左页三张图,展现了工匠们进行木雕的过程以及成品;右页图,呈现了不同形态与规格的玉雕珍品,晶莹剔透,宛若天成。

  阳美玉雕工艺发源于清代光绪年间,起源于阳美村民在农闲时从事旧玉器买卖,他们加工旧玉器,从中赚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艺也不断进步完善,从开采、加工到鉴定、营销的各方面人才陆续涌现,形成了完整稳定的产业链,阳美村也被誉为“中国玉都”和“亚洲玉都”。

  阳美翡翠玉雕十分讲究,玉石材质都选取缅甸和中国国内玉矿中玉质晶莹、硬度高的上等翡翠。工艺上,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进行雕刻,既吸收潮州木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技法手法,也融合潮绣巧妙表现物象肌理和注重光影和谐的技巧,以“奇、巧、精、特”的技艺著称。其成品以中高档翡翠的小件雕刻为主,种类齐全,包括玉佩、手镯、珠链、摆件等,款式超过2000种。雕刻题材广泛,既有佛、观音等宗教形象,也有动植物等生活情趣内容,造型优美,宛若天成,显示出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

  2008年,阳美翡翠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蕴含着深厚的民俗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受海内外珠宝玉器行业的青睐和推崇,并作为重要载体,在潮汕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往期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