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潮州的味道 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冷冻库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5月第5期
全文共4504字读完全文约7分钟

  潮州将传统文化“冻”在哪儿?寻常百姓家中的一碟潮州菜,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时喝上的那盅茶,世代相承、充满温情的民间习俗……走入潮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地领略这一丝古韵。

ed1c0a0c4865a4aeda9c4524a18f214c.jpg

d3995454af8dd307799322bbeb58c996.jpg

  古时,潮州交通不便,与内地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因此先民们从北方迁移带来的中原习俗和文化,很少受到朝代更迭的冲击,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甚至有学者称这片土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冷冻库”。

  潮州味道流传得低调质朴,当地人逐浪而生、靠海而食,总与海鲜河鲜为伴,以食材本味为至味,从汉唐“吃”到了今天。吃完饭,潮州人相聚,喝工夫茶,操着乡音从“家”字谈开:哪家正张罗着孩子“出花园”,哪家又要去凑“游神赛会”的热闹……跟着他们走入乡里,一听潮剧、英歌,都高奏着唐宋之音。没错,这些点滴细节就是“冻”在潮州的古“味”。

说不完的潮州菜品不尽的工夫茶

  潮州菜有极久远的渊源,上溯汉唐,受中原烹饪影响迅速发展。唐代韩愈在潮州时,对潮菜赞叹不已,谓之“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韩愈若能穿越时光而来,一定想不到千年之后的潮州菜已从市井走向厅堂,成为中国的高档菜系。明末清初,潮州菜日臻鼎盛,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时至今日,潮州菜已成为极具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中华名菜。

  很多人对潮州菜的初始印象来自潮州“打冷”——一种以熟制凉菜为主的大排档饮食。它走的平民路线与高档酒楼里精细昂贵的潮州菜十分不同,这也是它倍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打冷”的“打”实为“吃”,由来极古:在宋元小说里常有“打尖”或“打店”的说法,是指在旅途中到餐馆去吃饭,如果光顾的是潮州大排档,便是“打冷”。“打冷”上菜以一个“快”字著称,最常见的菜式便是各类“鱼饭”。鲜鱼用盐水煮熟,略微卤一下,再摆好盘、冻起来,吃时蘸豆瓣酱。鱼饭——以鱼当饭,可见鱼在潮州人生活中特殊且奇妙的地位。

611649827a5b93d1987f49465e1288c7.jpg

938f80ebb5b40c5e879436176ff6c30b.jpg

47af302ae608c59dbe60155d2be1ee5c.jpg
来到潮州古城,走在熙熙攘攘的太平街上,或坐下来喝杯工夫茶,或为亲戚朋友带上几罐潮州“三宝”——老香黄、老药桔和黄皮豉,或钻入某家食店大饱口福,都是不错的选择。

4ef0db313eb2a5b06f79726db77b84d3.jpg

4e605020ed3ed114d09adf9e1579a697.jpg

c4446fc070796f588a63909cadc706f4.jpg

383779044601e487e969cdbba94c04a0.jpg

9270ddeb682393766991ef8888eb05da.jpg

94a6fe92527c69bd4c5d87b03e3a1099.jpg
左页图一,潮州“打冷”是倍受潮州人喜欢的大排档饮食;图二为潮州牛肉,味道鲜美、原汁原味,吃时在锅中烫熟,佐以沙茶酱、红辣椒酱或普宁豆酱,入口鲜嫩爽滑;图三、图四分别为鱼生和甜品小食。右页图为鱼生和潮州小点鼠曲粿。

  潮州人对鱼的痴迷不仅体现在“鱼饭”上,鱼生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吃食。清代诗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描写鱼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乾隆年间的周硕勋也在《潮州府志》中写到,在潮州“蚝生,虾生,鱼生之类,辄为至味”。晶莹剔透、质如白玉的鱼片码在竹筛上,吃时佐以颜色金黄鲜亮的姜丝,鱼肉鲜甜弹牙,各式配料或清新爽口、或酱香浓郁,一口“金齑玉脍”,吃得“风生水起”,叫人如何不羡慕。

  地处亚热带的潮州,河汊如网,东南濒海,水产丰富。潮州菜有别于其他菜系之处,正是以烹饪海鲜见长。潮菜用鱼,咸水最重马鲛鲳,淡水常用乌草鱼,近年受港式潮菜影响,石斑、鳕鱼也常见于宴席。由于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潮菜海鲜入口味美,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在宴席之外,各式海鲜也是传统潮州小食里的主角,最出名的当属蚝烙:制作蚝烙需先热锅,放入猪油、葱花爆出香味;后将生粉水均匀倒下,煎成圆饼形,约1厘米厚;煎至生粉水成形,即把蛋浆淋上,放入蚝、腊肉丁等,略煎,用锅铲切成四角;再次顺锅边注入猪油,翻面,继而煎至外香脆、内嫩滑。刚出锅的蚝烙香气四溢,蘸上些许鱼露,送入口中,酥而不硬、软而不脆,“潮味”地道。

  在晚清,潮州制作蚝烙的小食摊已十分普遍。那时的人们逛遍了古街旧巷,尝过了咸香蚝烙,还能来点甜食清清口——鸭母捻便是不错的选择。鸭母捻是潮州传统名小食,原名为糯米汤圆,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为它形状大如鸭蛋,潮州话鸭蛋称“鸭母卵”;二为这汤圆煮熟浮于水面,如白母鸭浮游水里。与普通汤圆不同的是,鸭母捻外形稍大,不是球形,而是多了一个小角,这就是“捻”的效果。制作鸭母捻,须用四种馅儿:绿豆沙、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放入糖水中煮至漂浮;再辅以鹌鹑蛋、银耳、莲子、百合、白果、绿豆等配料,制成一碗小甜汤,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若嫌甜食太腻,又想贪个休闲,还可找家茶馆,优哉游哉摇摇蒲扇,品上一轮工夫茶。潮州几乎家家户户都好茶,工夫茶也陪伴着潮人经历四季变换。所谓“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工夫茶的程序多达二十一道。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看着主人家将杯子并围在一起,壶中茶汤轮流注入杯中,每杯先倒一半,再轮流加至八成,如此斟茶可使茶汤香气均匀,美名曰“关公巡城”;行茶时,先斟边缘、而后集中于杯子中间,壶底最后浓汁要均匀地点点滴滴分入各杯,这一过程则是“韩信点兵”。

  喝工夫茶虽是潮人生活中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但它已超越单纯的喝茶本身,煮水分茶,更代表着一次家庭团聚、一条待客之道、一种生活方式,潮州人的精神与灵魂也栖息在此茶杯中。

cff5602b27e0fd70bc0a0f86ae0ddb78.jpg

潮式成人礼“出花园”潮乡风俗“游神赛会”

  家是潮州人的精神归属,也是潮州民俗、乡俗的核心所在。其特有的成人礼俗“出花园”,便是族群特色的鲜明体现,饱含着父母长辈对子女的关怀与教育:自小孩出生,父母便要请“花神”为其护佑,当孩子满15岁,家里又要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花神”,以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走向社会。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据《潮州民俗大典》记载,最晚形成时间可界定在清代,礼俗过程可细分为择吉时、赠馈礼、着新装、换肠肚、拜公婆、宴宾客、守日禁七个环节。

  “出花园”的日期一般选在每年农历三、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为多——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寓意在“巧”,父母指望孩子长大后能出类拔萃,成为社会栋梁。在举行仪式前几天,孩子的舅父家会送来红漆木屐;外婆会送来红肚兜;其他亲朋好友则会在仪式开始前送礼致贺,最普遍的礼物是一只自养的鸭子,也有人送四个贴红纸的鸡蛋、花布等。对前来送礼者,孩子家长除摆酒宴请外,还会照例回赠熟鸭、粿品等物。

  “出花园”当日,父母用采来的12样花草浸在水中,给孩子沐花水浴,意在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浸水的花草依各地习惯不同,也各有讲究:最常见的榕树枝、龙眼枝、仙草取永葆青春之意,象征朝气蓬勃;状元竹则是得中高第,成才的象征。沐浴完后,孩子穿上亲人送的新衣、新木屐,腰兜里压着12颗桂园和2枚顺治铜钱,取意“一帆风顺”。“换肠肚”则指家长用猪肚、猪肝等猪内脏煮汤或炒制,让孩子吃下——更新肺腑,换上成人的“肠肚”(思维),与童年告别。在这一天里,孩子必须用成人的礼仪来约束自己,如不能在砧板上拿东西吃,不能站或坐在门槛上,不能与孩童嬉戏打闹……这实际是为让孩子不再贪玩、浮躁,沉下心来踏上之后的人生旅程。

  如今,虽然“出花园”成年习俗的形式逐渐简化、有所改变,但家人对孩子的保护和教育,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初衷始终依旧。

  从“出花园”礼俗中,不难看出潮州人对“神明”的“崇拜”,然而与其说诸如此类的民间习俗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几千年来潮州人借用充满想象力的、柔软的方式教育子孙后代助其成长,或维系家庭、族群纽带。例如最隆重的祭拜仪式“游神赛会”,实质上就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人们从乡中各庙抬出神座列次穿街过巷,周游全乡。百姓为祈保平安,各家各户都备好供品香烛钱纸,在门前摆案迎神。在游神活动中,因各处风俗不同,分别创造出舞英歌、跳火堆、唱潮戏等各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赛会”的形式更加多样,有一乡多戏台的赛戏、夜晚各地举行的赛灯、潮州古巷神前赛大鹅……这各种各样的赛会,赛的是艺术、技术、智力和勤劳致富的成果,无一不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也正因此类“游神赛会”活动几千年来的传承发展,当我们从中剥去“迷信”部分,会惊喜地发现很多优秀民俗文化就在其中,甚至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

76fae5de606d0ffe4cf87ea44779e342.jpg

6b88f3f7cd923512bb385877e6d46706.jpg

8236702b9ef0c9283e16328a810fa505.jpg

b3f5b34dde083d79a7b1ab619e5e0339.jpg

e6a16004b5b140fbf20cdf5dfc0bb83c.jpg
本页上图,潮州人们借用充满想象力的、柔软的方式教育子孙后代助其成长。本页下图分别为潮剧剧照,和英歌舞者的道具。右页图为登台前的英歌舞者。

“潮水”上的乐声“土”英歌和“老”潮剧

  传统“游神赛会”上,有两道众人期待的“硬菜”:英歌和潮剧。

  勾勒脸谱,穿上戏装,伴着热闹的锣鼓声,普宁英歌开场。从表演者扮相不难看出,内容正是根据《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创编,讲述的是梁山好汉大破大名府,智救卢俊义的侠义之举。普宁英歌,原是边唱边舞,称“唱英歌”,如今,唱的部分已经被潮州本地的大锣鼓取代,只有一些老艺人依稀记得几句。声势浩荡,锣鼓喧天,画着脸谱,穿着戏装的“梁山好汉”们蜂拥而出,有的手执双槌,有的持拿小鼓,踩着鼓点,敲打起舞。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 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他们时而腾挪闪跃,时而呐喊疾行,时而三五成群,时而一哄而散,动作矫健,场面恢宏,一开场便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演出中,宋江击鼓的霸气,关胜、武松挥锤的果决,还有时迁舞蛇的灵动,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让人目不暇接。

5427b77a1421ad81a409100317e9ced1.jpg

  与诸多传统艺术一样,普宁英歌最初的起源,是人们田间劳作后缓解疲乏的消遣。它融合了戏曲、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源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南山英歌队的队长陈来发19岁便加入英歌队,33岁挑起南山英歌队的大梁,如今这位年逾耳顺的普宁汉子,依旧活跃在英歌队中。从艺41年,说起最让陈来发骄傲的事情,莫过于2008年奥运会,他带领南山英歌队到天安门演出《英歌飞进北京城》,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普宁英歌,也将普宁英歌带入了世界舞台。

  潮剧距今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原是宋元时期南戏的分支。明代初期至中叶,南戏在潮州地区广泛传播,后来经过民间演变,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等民间戏剧的特长,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又融入了本地民间艺术元素,如潮州音乐等,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至明代嘉靖年间,戏剧唱词改为潮州方言,潮剧就此形成。

  潮剧中,尤以丑行、花旦的表演艺术最为丰富,极具地方特色。他们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和(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之现象,在其他戏剧中较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论其剧目,既有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玉簪记》;又有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荔枝记》《苏六娘》等。伴乐部分,则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俨然成为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现代舞台的生动例证。

  可惜的是,1990年以后,潮剧受多种客观因素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这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如今,尽管潮剧多通过民间曲艺组织汇演、潮剧团逢年过节下乡演出、走进校园等方式传承发展,但其处境仍显窘迫,亟需保护和扶植。

往期

    千年潮州的味道 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冷冻库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