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新到株洲 湘赣边界上的革命摇篮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5月第5期
全文共4365字读完全文约7分钟

  这是一条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红色旅游线路,也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起义军转移的路线。它证明了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一路上深入参观,细细体会,历史的风云一一展现眼前……

a2ffeb1cf9be09ba85c2b63940b31d9b.jpg

195ab87d082f11dc0e9e19c3b61edf95.jpg

  1965年五月下旬,已经古稀之年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阔别38年,他感慨良多,在茨坪写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迈诗句。1927年秋收起义后,经过三湾改编,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先后在永新、井冈山、茶陵、株洲等地开展革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沿路游览,重拾红色的记忆,深入历史的痕迹,体会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昔日风云便重现眼前!

忠义永新,英雄辈出秋收起义与三湾改编

  永新县位于江西西部、罗霄山脉中部,南接井冈山市,西邻茶陵县,北毗莲花县、东连吉安县。永新一名来源于《大学·礼记》,寓意为“日永月新”。永新山清水秀,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以“历史红、生态美、人文浓”闻名全国,境内著名的景观有三湾改编景区、龙源口大捷景区、贺子珍故里、坳南牛田红军村、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群等。

  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现有毛泽东同志旧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士兵委员会旧址、枫树坪遗址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军民大会场遗址、练兵场遗址、红双井、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乡革命烈士陵园、三湾村古街、林溪沟、红枫湖等景点。

  1927年,一个火热的夏天,还穿着长袍、留着长发、握着笔杆子,一幅书生模样的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几经波折,在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受挫以后转向农村革命。

  1927年9月28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通过瞿秋白的建议,毛泽东进入长江局。29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三湾村。到了三湾,毛泽东说:“看永新一县,比一国还重要。”拾捡历史遗落的碎片,永新的每一处,都有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

  秋收起义的部队一路战斗频繁,部队减员至一千人,军纪松弛,旧军队习气蔓行。连续行军,长途跋涉,加上疟疾流行,缺少医药,不少人畏惧艰难,离队寻找出路。到达三湾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主要是:第一,整顿组织,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第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

1c4fb5b78807f72d30c666e41cda9f91.jpg

10c35e0b1f60309d50dce4a03c7e23f3.jpg

769d8f6851888643a2c23ea6aa687d76.jpg
上图为三湾村全景,三湾改编纪念馆也建于此处。下图为,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龙源口大捷桥,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旧址。

  这次举世闻名的改编,史称“三湾改编”,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后,毛泽东选择三湾村为落脚点,联系井冈山当地武装袁文才和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

  1928年6月23日,毛泽东等人率工农红军及边界地方武装在龙源口一带,击败了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赣敌部队,取得了龙源口大捷的胜利。龙源口大捷,是井冈山的第一场保卫战,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斗胜利,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基础。

  龙源口景区现有龙源口大捷桥、朱德亲笔题词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歌曲《十送红军》原唱地望月亭、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乡党支部旧址、毛泽东旧居、龙源口村古街、龙源口湖等景点。

  永新县也被称为“将军县”,是诞生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的红色土地。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9700余人,从永新牛田出发,离开湘赣苏区,开始突围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大量的永新人离开故乡加入部队,开始跟着党南征北战。据永新县人民政府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占当时全县人口的近一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8000多人。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而永新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故乡。近代涌现“贺子珍三兄妹”、王恩茂、“佛光”将军张国华等41位国家英雄,他们从峥嵘的岁月中走来,从血与火的战争中走来,“将军县”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8573206be8305f75085915c883fe3d1d.jpg

8ae4e16755e850faa5778e23665d6639.jpg

09ca0e45a4b634b64d39b94f25071435.jpg

09fd07859cdd8a7d3589fbeda330b7c5.jpg
左页上图为,井冈山毛泽东同志旧居图景,和发行于1965年的纪念井冈山革命的特种邮票;下图为井冈山红旗雕塑,雕塑高19.27米,寓意井冈山基地创建于1927年。右页图为井冈山市茨坪镇的南山公园火炬广场,火炬雕塑下题刻“薪火相传”,北面是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西面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革命摇篮,不朽丰碑

井冈山革命点燃星星之火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南部的罗霄山脉中段,面积213.5平方公里。全山共有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山、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近300处佳景,自然风光婀娜秀丽;10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散落其间(其中2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当代文豪、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曾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由衷感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1927年9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汇报莲花县、永新、宁冈农民武装斗争情况中,偶然知晓井冈山存在两支地方武装。三湾改编后,工农红军主动联系井冈山当地武装袁文才部队参加革命。湖南和江西的武装斗争形势迫使工农红军需要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核心区域成长。而在湖南和江西开展农村革命绝不是偶然。俗话说“没江西人不成买卖,没湖南人不成军队”,湖南兵多是土生土长,力量较强。江西多是客军,与当地反动武装有矛盾,战斗力也弱一些。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提议毛泽东到上海中央去工作。毛泽东回答干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毛泽东也是这样做的,把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武装感化教育成革命的队伍。

  到1927年11月初,毛泽东率一部分部队在宁冈茅坪,开始创建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根据地。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宁冈、永新、茶陵、遂川都有了中共县委,酃县有了特别区委,莲花也有了党组织。宁冈、遂川、茶陵建立了县工农兵政府。宁冈、茶陵、遂川、永新等县都有了地方武装,并开始了土地革命。由此,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什么是井冈山,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窥见一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峰峦叠嶂,地势险要。1928年7月初,毛泽东和朱德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兵力空虚,湘赣两省之敌乘机对井冈山进行“会剿”。8月30日,敌军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守卫黄洋界的军民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喜闻战争胜利的消息,写下了《西江月· 井冈山》,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井冈山就是在敌人的炮火中成长起来的。

  现在,黄洋界山顶上耸立着高大的胜利纪念碑,纪念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黄洋界战役。当年作战时的战壕、工事、堡垒等也恢复了原貌,游人可以在此观览山景,仔细回味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的战斗场面和豪迈意境,感悟井冈山的革命精神。

749675f4df07100b57499dff00d6000c.jpg

红色株洲,革命圣地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古称建宁,是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无数先辈在这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史事和革命文物,让株洲成为当代中国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株洲境内有秋瑾故居、株洲会议旧址、左权将军纪念园、李立三故居、谭震林纪念园、列宁小学、土地革命第一次插牌分田联席会议旧址等著名红色景点。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后,遵照毛泽东指示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工人代表谭震林任主席。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将其称之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同年12月27日,县政府随工农革命军撤离县城。1928年,毁于战火中。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和撤离都离不开工农革命军武装,这验证了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的基础,对早期红色政权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1971年,茶陵县在原工农兵政府遗址上,建立高4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纪念碑。2004年启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修复工程,于2007年11月28日对外开放。至此,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终于以“崭新的旧颜”屹立于世人面前。

4e986a00e4826bbe43e1c5743348b214.jpg

6cc84eb69fb0202793625748c4e36aa3.jpg

8e5545ae1865779571ca845ba7feb2ab.jpg
左页图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的雕塑作品《寻路》。本页左图,秋瑾故居门厅联,沈定庵为秋瑾女士题的“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右上图为,左权将军肖像,1942年在山西辽县牺牲,同年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右下图为井冈山半山腰的巨型“胜利的号角”雕塑。

  左权将军纪念碑坐落在株洲醴陵的西山半山腰上,护栏由花岗岩砌成,四周种植着松柏。纪念碑基座高3米,碑上镌刻着邓小平1986年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左权将军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株洲醴陵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等职。1942年,左权在山西辽县抗击日军时不幸牺牲,血染太行,以身殉国。左权将军是抗战时期中共牺牲的最高将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得知将军牺牲的噩耗后,挥泪写下“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挽诗。为纪念左权将军,家乡人民在醴陵西山渌水河畔塑立了左权将军像,并落成左权将军纪念碑。

  湘赣红色旅游区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我们透过工农红军曾经留下的足迹,仿佛可以亲身感受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场浩大的革命。包括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完成了革命中心从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移,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五月初夏,正是旅游学习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徜徉红色文化,传承井冈山精神!

往期

    从永新到株洲 湘赣边界上的革命摇篮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