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鸟类的生活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天天爱科学 2022年9月第9期
全文共2742字读完全文约4分钟

6b1e11cbaf902aaaec77d13558fcb49f.jpg
乌鸫

222c1ec81d2b3fc5954610bd9f9626db.jpg
麻雀

  在不同的野生动物类群中,鸟类显然是适应能力最好的之一。由于它们拥有良好的飞行能力,因此城市道路分割造成的种群相对隔离状态和栖息地破碎化现象,并不能阻碍大多数鸟类在城市公园、绿地等环境之间迁移。换言之,鸟类的迁入和迁出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此外,城市里食物资源来源的广泛性更使得一些适应能力良好的鸟类,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扩张。

ffa4b2d17b424aff56f22077079a7689.jpg

就爱人多热闹的地儿

  麻雀就是鸟类中伴人种的典型案例,人类的各种食物的残渣碎屑是麻雀重要的食物来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有些地区,人为干扰更为剧烈的城区环境,麻雀的数量往往更多;在那些更自然的如城市绿地,麻雀数量反而较少。

城市绿地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鸟类家族的留鸟中,不乏高度适应城市绿地林地的种类。以我国华东地区为例,城市里大量种植的香樟等行道树的果实,以及构树、苦楝、无患子等乡土树种的果实,都是嗜食浆果的鸟类的最爱,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白头鹎(bēi)。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野鸟会等机构和组织对绿地鸟类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白头鹎在城市绿地的数量远多于其他林鸟。

c75998369bdfb7f8faa30d9d3b9f883a.jpg
白头鹎

草坪就是我们的“食堂”

  城市空间植被营造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大量的草坪区域。这样的生境为珠颈斑鸠和乌鸫(dōng)等提供了广阔的觅食场所,它们在城市中心区域的数量也不少。与依旧选择在林木茂密处筑巢的乌鸫相比,珠颈斑鸠可谓是在巢址选择上最为“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典范。居民的窗外平台、花盆、空调架等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筑巢地点。这些筑巢地点和觅食行为十分城市化的鸟类可以归为城市野生动物中机会主义者的典型。

4fd61414d3818de33fbf3cc86eb181d6.jpg

596795ec075754a23f7ffa2103357e98.jpg
珠颈斑鸠

水鸟如何在城市里立足

  至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其他中小型林鸟,在巢址选择上也各有各的办法。大多数种类会选择城市林地中合适的树种以及适宜的高度来修筑自己的鸟巢。在巢材选择上,除了树枝和草茎,城市中很容易寻找到的各种质地柔软坚韧的塑料袋碎片也颇受它们的青睐。而那些本应在树洞中筑巢的鸟类,也早已学会利用人类城市的设施。举例来说,戴胜喜欢在墙体上的空调管孔筑巢,八哥则偏爱城市道路指示牌上的金属管孔。

610459b5dccb0860a953a1201bfaa246.jpg

在墙体上的空调管孔筑巢的戴胜

  诸如夜鹭这样体形大的水鸟,在城市林地集群筑巢早已不是新鲜事,在有些地方,它们甚至由于数量过多,而成为一种危害。不过,夜鹭对城市的渠道化河流适应能力良好。而白鹭对河流的要求要高一些,往往喜欢一些缓坡驳岸和浅水泥滩筑巢。小 (pì) (tī)和黑水鸡是习惯游泳的水鸟中最适应城市水体的鸟类。只要水体质量尚属健康,依水而居的翠鸟就会不期而至。如果城市河流从景观美观和植被营造的角度加装了帮助植物生长的浮岛,那么它一定会成为许多鸟类觅食和停歇时的驻足之地。它们都属于城市环境的适应者。

341251edb73b6ce15951db6b7fce05e2.jpg
生活在上海崇明横沙东滩的白鹭

1987feb8e95948322abcbdef203c4ada.jpg
找到食物的翠鸟

eb6d1de834065c531a2bbb90af4b4994.jpg
黑鸢

ad5d93357b801e110145c296d3435ef5.jpg
红隼

高空中的捕猎者

  对大多数城市生态系统而言,猛禽一定是食物链最顶端的捕食者。举例来说,纽约的游隼已经习惯于从高楼大厦楼顶俯冲而下,追寻在广场向人类讨食的家鸽。对城市里的常驻猛禽而言,城市楼宇与悬崖峭壁没什么区别,城市就是它们的狩猎场。在许多城市,一年四季,最常出现的猛禽莫过于红隼和普通 (kuáng)。红隼甚至会像珠颈斑鸠一样,选择楼宇的高层平台作为自己的育雏场所。近年来,在上海多个公园均实现繁殖的凤头鹰也是如此,城市里那些已经适应人类生活、对天敌警戒心有限的林鸟和啮齿类动物是猛禽的美味佳肴。更别说那些随处可见的黑鸢了。它们已经普通到被观鸟者们选择性忽视的地步。

适者生存的世界

  城市不仅为那些适应力良好的鸟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间,某些时候甚至会帮助它们扩大分布范围。举例来说,近二十年来,不少原先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区域的鸟类不断出现在北方的城市中,它们的种群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正在逐渐北扩。最典型的是乌鸫和白头鹎,借助城市环境的庇护,它们的分布范围日渐北上,甚至已经扩散至我国东北地区的城市。城市里的热岛效应和源源不绝的食物,使这些原本无法忍受冬季低温的鸟类在北方的漫长冬季里成功地生存下来。

74c4432e40af067e38e028dcdd18e3b9.jpg
乌鸦

b1e9b257c852b3fbc33dcb9c21f7f5e2.jpg

城市中的过客—候鸟

  除了一年四季停留在城市中的留鸟,迁徙鸟类也会利用城市作为自己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补给站。鸟类迁徙的历史远远长于人类城市出现的历史。对那些千万年来周而复始地进行季节性迁徙的鸟类而言,许多城市所在的位置本身就是它们迁徙途中的驿站。在这些鸟类中,有的属于城市环境适应者,有的只是短暂的路过者。

935b9db0e661fa4f6f1b67476cb7c1a0.jpg
黑翅长脚鹬

eb06ac2aaf7b92caa9827559b495eeb2.jpg
红颈滨鹬

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以高度城市化的上海为例,在全市累计记录到的五百余种鸟类中,有三百多种属于林鸟,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候鸟,城市的绿地林地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对鸟类的另一大类群——水鸟而言,鸻鹬类、雁鸭类、鸥类也大多属于候鸟,在它们的迁徙过程中,城市中的湿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沿湖、沿江、沿海的自然滩涂湿地,面临消失殆尽的风险,但野生动物的迁徙习性依旧驱使着它们来到这里。例如,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从吴淞口到陆家嘴,每年1月至次年3月在此停留越冬的银鸥们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候鸟的难题谁来解决?

  与环境自然变迁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改造环境的时间长度其实并不算久远,最长的可能有数千年数百年,最短的则可能只有数十年,乃至十几年,而候鸟们迁徙规律的形成时间往往以数万年、数十万年、数百万年计。因此,面对人类造成的栖息地的改变,候鸟很难直接改变自己的天性、更换自己的迁徙路线,大量的候鸟依旧会在迁徙季节如约而至。

  问题是它们需要找到立足地。那么,候鸟们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居留场所呢?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个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因为城市的变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足以使一些自然景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地和湿地快速转变为工地和城镇后,迁徙而来的候鸟没有时间去适应新环境,随之而来的只能是栖息地锐减造成的迁徙成本陡增。最终的结果是,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逐年衰减。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善待迁徙鸟类,无疑会让它们成为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举例来说,每年冬季在昆明滇池成群越冬的红嘴鸥、每年春季离开非洲集群进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白鹳、每年夏季从非洲飞越上万公里回到北京繁殖的北京雨燕和大杜鹃等都是城市与迁徙鸟类共存的典范。

2686da79ed0ba34d4f6ab0d140d4b676.jpg

  我们该善待的,不止候鸟,还有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所有野生动物。

知识链接

  为什么清晨的鸟鸣声特别响亮?

  除了对筑巢地和觅食地的选择性适应,面对城市中特有的情况,许多鸟类也都已经进化出自己的适应方式。举例来说,对城市中到处充斥的噪声污染,许多鸟类会倾向于在清晨鸣叫,从而取得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时,它们的鸣叫声也比生活在更偏自然环境的同类更大。像棕背伯劳这些擅长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种类,甚至已经学会了汽车喇叭声、电动车报警声等叫声。

大策划·博物馆大师课

大视野·我的营地生活

大视野·节气月历

大秀场·大嘴小嘴说建筑

大视野·地球村的孩子

大课堂·科幻强音

往期

    城市鸟类的生活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