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的五毒和一些有毒(害)动物,本期将继续介绍几种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中需要注意防范的有毒(害)动物。





隐翅虫
隐翅虫长什么样
隐翅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的通称,因该科大多数种类的后翅藏匿在前翅下而不易被察觉而得名。隐翅虫科昆虫,状似白蚁,一般具有细长的身体,体长约0.5—1厘米,身体多为橘黄色,头、胸及尾部为铁青色,鞘翅极短,腹部体节外露。大部分可自由活动。俗称“影子虫”“青腰虫”“青蚂蚁”。
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
隐翅虫广布于世界各地。目前可知的隐翅虫有14亚科,900多属,2万余种。它们常栖息在水田、草地及树林中。有趋光习性,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
活跃期
每年6月至10月。
如何伤人
隐翅虫并不会蜇人。但是,人们拍打它们时,皮肤会接触隐翅虫的体液。其体液含有刺激性物质“隐翅虫素”。接触10—15秒,人们会感受到剧烈的灼痛,造成皮肤起泡、溃烂,从而引发隐翅虫皮肤炎。
只有少数隐翅虫体内的毒液会引发隐翅虫皮肤炎,但不致命。

刺蛾
刺蛾长什么样
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的通称。世界记载有1 000多种,中国记录约200种。幼虫肥短,无腹足,代以吸盘。有的幼虫体色鲜艳,附肢上密布褐色刺毛,像乱蓬蓬的头发,结茧时附肢伸出茧外,在卵圆形的茧中化蛹,以植物为食。俗称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
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
全球广布,多数在热带。在中国,分布于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活跃期
每年5月至10月。
危险性
刺蛾是植食性害虫,幼虫啃食植物叶片,寄主包括但不限于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大枣、野酸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橘、榆、槐树、榆钱树、杨树等果木、药用植物、花卉等。幼虫体上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疼痛异常。
应急处理
用橡皮膏连续粘几次,将患处毒毛拔光,再用稀释的碱水或小苏打水冲洗。死去的刺毛虫的刚毛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毒性,不要直接接触它。

蜂
蜂长什么样
蜂通常指所有蜜蜂总科的昆虫,主要分为两类:胡蜂科及蜂族。蜂的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有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物。触角雌12节,雄13节。前胸不发达。雌性腹部末端具螯刺(少数无)。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是全变态昆虫。
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
该总科包括11科,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 000种。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栖居在荒漠、草原、森林、河谷和山地。
危险性
蜂蜇人时,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体内。蜜蜂、黄蜂和马蜂等有尾刺。其他种类的蜂蜇人后将尾刺收回,只有蜜蜂蜇人后将尾刺留在人体内。
伤处表现
蜂蜇伤部位多见于面部、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被蜂蜇伤后,局部皮肤中央常有一个因毒刺刺入形成的暗红色出血点,皮肤红肿,并伴有烧灼痛和刺痒感,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若被群峰蜇伤,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现象。
应急处理
被蜜蜂蜇伤后,要将留在皮肤表面的毒刺立即拔除,并且对受伤的伤口用肥皂水冲洗。
如果全身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尤其是出现低血压、休克现象时,要及时就医。

蚊
蚊长什么样
蚊是昆虫纲双翅目一科,统称蚊虫。体细长,足长;口器刺吸式,喙细长。此科的主要特征是口器形成长喙,绝大多数种类雌蚊的口器适于刺吸血液。
分布区域和生存环境
雌蚊的孳生场所因种类而异,包括湖泊、沼泽、稻田、水塘、沟渠、泉潭、水井、水坑、缸罐,以至树洞、叶脉和捕虫植物囊袋的积水中。雌蚊在水中产卵,也有产在湿土表面和容器内壁的。有少数种类在浮生植物叶片下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和蛹后,栖息在水中。
活跃期
每年5月至10月。
危害性
雌性蚊子以口器刺吸人、其他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动物的血液作为食物。吸血的蚊子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病原体的中间寄主。全球传播疾病的蚊子有美国库蚊、埃及伊蚊、非洲疟蚊、热带家蚊等。被蚊子叮咬后会痒、起红点或包,有的会形成水泡。
应急处理
蚊毒遇到高温即可解,被蚊子叮咬后,用热毛巾敷5分钟即可。

螨虫
螨虫长什么样
螨虫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广腹亚纲动物,身体大小一般在0.1—1毫米。成虫有4对足,一对触须,无翅和触角。螨虫躯体和足上多毛。前端有口器。
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
广义上的螨虫,无处不在,遍及地上、地下、高山、水中和生物体内外。居室的阴暗角落、地毯、床垫、枕头、沙发、空调、凉席等处都是它们的容身和繁殖之所。其中,尘螨的分布最广。
危害性
最常见的螨虫,有尘螨、粉螨、蠕螨、疥螨等。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会出现小丘疹等,以及过敏性皮炎、哮喘病、支气管炎、肾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防护措施
保持空气干燥、通风。
尽量减少灰尘。及时、定时清理居住环境中多灰尘的死角。
使用空调时,定时开窗流通空气。
起居室内尽量少用地毯。
勤晒被褥。


遇到毒虫怎么办?
有毒的昆虫和动物虽然可怕,但它们与人类一样,也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它们有的靠捕食农林害虫为生;有的是腐食性、粪食性昆虫,可以促进自然界物质的分解循环;有的以菌菇、植物的果实和花粉为食物,为植物的繁衍立下汗马功劳。再者,很多“毒虫”并不会主动伤害你。事实上,正是因为你闯入了它们的领地,或对它们造成干扰和威胁,它们被动反击,有的甚至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蜜蜂。参加户外活动时,我们应充分了解“毒虫”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尽量不干扰它们。
应对措施
1.戴上帽子,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最好把裤腿塞进袜子里),颈部系上毛巾。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也可以事先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2.避免在草地较深的地方躺下或长坐。否则,会给蜱虫可乘之机。
3.在身上涂抹花露水、风油精、驱虫的精油,可减少在室外被蚊虫和蜱虫叮咬的概率。
4.一旦被有毒动物叮咬或蜇伤,不要惊慌,不可将刺入体内的毒虫口器、尾刺等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或让口器折断在皮肤内。被有毒动物叮咬或蜇伤,可涂抹弱碱性的溶剂,如小苏打水、肥皂水、茶树精油等。
被有毒动物叮咬或蜇伤,要及时就医,不要抓挠伤处。
总之,参加户外活动时,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无户外经验的,尽量不要到草木杂生之地,夜间不要到亭台水榭等阴湿之处。参加野外工作、探险或旅游时,最好提前做好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