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苔花”之惑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12月第12期
全文共1688字读完全文约3分钟

8a7b2a4a7f356d12646e70fad9670e9f.jpg

9bc42dd8125243308a00b60c027432d9.jpg
藓类植物——真藓 (供图/韩国营)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不同于种子植物,它属于孢(bāo)子植物。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不开花的。但中国清代诗人袁枚在《苔》中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其中的“苔花”是哪种植物的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苔花”的世界,通过揭秘“苔花”之惑,一起认识苔藓植物吧!

  苔是苔,藓是藓

  瑞典的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年)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53年,他编著《植物种志》一书,在书中建立了“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成为现代植物学命名的起点。

  现在全世界已知的苔藓植物有2万多种,中国有3000余种。当时,《植物种志》中只列出103种藓类植物,且没有苔类植物的概念。又过了90余年(1844—1847年),研究人员才陆续确定苔类植物的分类基础。所以,苔藓植物(英文Bryophyte,拉丁文Bryophyta)科学是从国外起源的。

  中国的陈邦杰(1907—1970年)是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苔藓之父”。1936—1939年,陈邦杰到德国柏林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主攻东亚丛藓科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40年回国。此后,苔藓植物科学才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大多数苔藓植物还没有中文名字,甚至连苔和藓的概念也极其混乱。直到1952年,陈邦杰遵循“从众”和“顺口”的原则,把苔藓、苔和藓与拉丁文Bryophyta、Musci和Hepaticae对应确定下来。

  现今,植物学上的“苔”,指苔藓植物中的苔类或角苔类;“藓”,指藓类。也就是说,苔是苔,藓是藓,细分的话是不同的分类群。当然,植物名字中带“苔”字的不都是苔藓植物,例如苦苣苔,属种子植物。

  “苔花如米小”中的“苔”到底是什么植物?

  古诗《苔》的作者袁枚(1716—1798年),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诗人、散文家。袁枚去世40多年后,苔类的分类基础才在国外确立。所以,在袁枚那个时代,“苔花如米小”中的“苔”,还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植物学上的苔类。

  在中国古诗词中,苔就是藓,藓就是苔,苔藓就是藓苔,苔和藓还没有科学上的界定。如果单讲“苔花”中的“苔”,可以指苔藓,也可以扩大到“青苔”的范围。例如:“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依阶疑绿藓,傍渚若青苔”“石岸生寒藓,沈根渍水苔”“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古诗便是如此,泛指苔藓或与苔藓易混淆的类群。

  但是,袁枚给“苔花”加了一个定语——“如米小”,那这个“苔”字就更倾向于苔藓植物了。苔藓植物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三大类,袁枚诗中的“苔”则是指苔类和藓类,而非角苔类。角苔类具有一根角状的孢蒴(shuò),袁枚要是见过,或许会写成:“苔花如角长,也学牡丹开。”

  苔藓植物不开花

  “花”是开花植物的生殖结构——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种子再发芽繁殖成新的植株。但还有一类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为孢子植物,苔藓便名列其中。

  苔藓植物靠孢子或营养繁殖,容纳孢子的结构被苔藓学者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孢蒴”。这个孢蒴就是袁枚看到的如米小的“苔花”。

  孢蒴这个称谓,更多时候是在苔藓植物学专业书籍中出现。用“苔花”和牡丹花作对比,可见在袁枚的理解中,“苔花”就等同于现代植物学上的花。如果非要从植物科学上较真的话,应该改成“孢蒴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但意境大不如前。

  若在苔花上加一个引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倒是可以让文学作品与植物科学“融洽相处”。当然,这句古诗词的写法,还是以不加引号为准,只是若有机会看到苔藓的孢蒴,不要误认为是“苔藓开花啦”。

  (责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e4028afa7971ab32b0954f13233cc98a.jpg

知识拓展 什么是双名命名法?

  双名命名法是指为每一种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命名的标准,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好比我们姓名中的“姓”;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代表该植物的特征或产地等,好比我们姓名中的“名”;后面要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60b827d53b16af5e79ccf46dc890e299.jpg

往期

    揭秘“苔花”之惑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