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12月第12期
全文共2060字读完全文约3分钟

b02eb775510ade9431b45fc89432180a.jpg
汉代铜镜

c9f78beceafba3aba9f1c86384bbe799.jpg
将透光镜靠近白色墙面,用手电筒照射镜面,墙上映射出镜子背面“鹏程万里”字样,但以肉眼看镜面,却是光滑平整,不见一丝纹路

  透光镜是中国古人制作的具有特殊光影效果的铜镜。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神奇之处?蕴含了哪些光学和力学原理呢?

  西汉时期的“黑科技”

  “穿衣戴帽,临镜观影”,中国古人使用镜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发明炼铜技术之后,聪明的古人便开始铸造铜镜,利用平滑光洁的金属表面来映照自己的形象。

  铜镜由两面组成,镜面被打磨得十分光亮;背面,出于托物寄情与美观需求,装饰有各种花纹或铭文(器物、碑碣等表面的文字)。其繁复的造型与精湛的做工,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所使用的玻璃镜,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8年),有一类神奇的铜镜——透光镜,只要迎着日光或者其他光源,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就会映出铜镜背面的花纹或铭文,光源仿佛穿透了镜体。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原文

  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译文

  在铸造铜镜时,薄的地方先冷却,背面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却慢而收缩多。花纹虽然在背面,但镜面似乎有痕迹,所以能在阳光中显现。(《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清代学者郑复光在《镜镜詅(líng)痴》一书中除了支持沈括的说法之外,还强调:

  原文

  理乃在凸凹……随凹凸而生轻重。

  译文

  镜面始终存在凸凹的痕迹……是工匠根据铜镜背面的纹饰控制刮磨厚度形成的。

  (《镜镜詅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物理学著作)

知识拓展 世界古代铜镜

902f18efcb37dfe502eaa6ad0871a63e.jpg

  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西方体系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亚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铜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直到唐宋时期才出现带柄铜镜。

  中国古代铜镜曾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都发现过中国铜镜。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公元前300—250年)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将其视为神器或宝物,并在本地仿制。

  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铜镜的锡含量较高,更容易让镜面光亮。战国以后,铜镜合金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铅的高锡青铜,主要制于战国至汉、唐,成分约为铜66%~72%,锡20%~26%,铅4%~8%;另一种是含锡的铅青铜或锡黄铜,主要制于宋至明清,含铅、锌达20%以上,锡含量则降至6%~13%。

  一般来说,制镜合金以前者为佳。因为当锡含量达到20%或稍高时,铜锡合金颜色亮白,硬度较高,研磨过后不会留下明显痕迹。含有少量铅,可增加耐磨性。

  第二种合金则更软,不易抛光,颜色褐黄。宋镜纹饰不如汉唐精致,与此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合金也有其可取之处,质软便有不易碎裂的优点。

  透光镜是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的,按理说光线根本无法穿过。那么,透光镜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要铸造出一面透光镜,有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透光镜在造型上要具有凸面、薄体、宽边的特征,而且纹饰还要满足同心圆分布的结构,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环向铸造残余应力(如图所示)。汉代以后的铜镜纹饰复杂,镜体变得大而平,失去了相应的结构,也就无法透光。

  第二,在浇铸过程中,由于透光镜镜体较薄,冷却得快;镜缘较厚,冷却得慢,镜缘逐渐收缩时,镜体已经凝固,有一定硬度,这样镜缘对镜体产生一种紧箍作用,而镜体对镜缘有了反方向的支撑作用。铜镜内部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就是铸造残余应力,它使镜体在原来上凸镜面基础上进一步向上拱起。

27811f5cbaf85839340ae395b10b5ea3.jpg

16557547a29a436e8f751b2332ec4cf6.jpg

知识拓展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例如,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就是镜面反射。

  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例如,电影屏幕就是漫反射。

01bfa8f2267cd057dcfe4033e9688684.jpg
打磨铜镜

44ad4d7ff41d8c6876f43c8bf3c66460.jpg

  第三,在打磨过程中,透光镜的镜体变薄、硬度降低,但有纹饰的地方较厚、较硬,不易变形,没有纹饰的地方较薄,变形较大,从而使铸造残余应力得到释放,令镜体产生细微形变——薄的地方拱起较多,厚的地方拱起较少,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这种形变肉眼很难看到。

  当光源照射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凸起较小,比较平坦,反射光集中,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无纹饰的地方凸起较多,反射光分散,反射到墙上的光比较暗。于是,墙上便呈现出与镜子背面完全相同的图案,感觉就像是光透过镜子,把背面图案投射到了墙上。

  中国古人制造的透光镜,是世界青铜发展史中绚丽的一页,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通过它,我们看到中国古人博大卓绝的智慧与审慎求索的精神在闪耀着光辉!

  (责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

往期

    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