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结合博物馆资料的文本类型和翻译原则,以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和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的英汉双语牌示介绍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博物馆资料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结合具体译例的分析,本文认为意译法适用于信息型文本与呼唤型文本,符合“真实性第一”与“读者第一”的原则;编译法主要适用于信息型文本,符合“真实性第一”与“读者第一”的原则;音译加注译法适用于展品关键词的翻译,符合“原作者第一”与“读者第一”的原则。高质量的博物馆翻译工作不仅有助于学习与交流,也能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旅游翻译;南通市博物馆
引言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主要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南通市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称,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就诞生在南通。因此,南通也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文化是南通文化中最具影响、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截至2023年底,南通全市拥有备案博物馆总数为31家,包括南通博物苑、中华慈善博物馆和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等。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指出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为了让本地文化通过博物馆的介绍资料为更多人熟悉并得到传播,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然而调查发现,南通博物馆的翻译材料存在缺少译文、过度音译、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语言风格不一致、文本长度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对本地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为视角,以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和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的牌示英汉双语介绍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博物馆介绍资料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及应对常见翻译问题的策略。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技巧都有精辟的论述。纽马克自称,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最主要的贡献(Newmark,2001)。纽马克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重视其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受乔姆斯基的影响,纽马克形成了“语义翻译”这一概念(张林影,2019)。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纽马克正式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Newmark,2001)。
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定义是:“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Newmark,2001:39),即译者试图在译文的纯粹语法和语义约束下再现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因此,语义翻译将原词视为神圣的、不可凭空改动的,即使可能会导致译文与原文的不一致、歧义或错误。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作者或讲话者所使用的特定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同等重要的文本, 无论这类文本是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科技的还是文学方面的(Newmark,2001)。 例如,一份重要的声明应采用语义翻译法,使译文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
纽马克对交际翻译的定义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Newmark,2001:39),即译者试图对翻译后作品的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的阅读体验相一致的效果。这说明交际翻译要做到“尽量等同”和“尽可能准确”,这意味着译文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交际翻译的重点是传达原文的信息,允许译者有更大的自由来解释语用翻译,从而消除风格上的不规则性、歧义,甚至纠正作者的事实错误。适用这种翻译模式的文本类型包括非文学文章、新闻、知识性文章和书籍、教科书、报告、科技文献、公务信函、宣传、广告、公告、通俗小说等。纽马克主张不应孤立看待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而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翻译时需要二者并用,没有绝对地只用一种的情形,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会被多用或少用而已。尽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不同,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但纽马克认为,衡量一篇翻译作品的标准始终是准确,即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意思(蔡萍,2009)。
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
纽马克认为,文本通常具备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即说话者、作者或话语发起者的思想,他们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考虑他人的反应(Newmark,2008)。博物馆资料中的说明性信息和概括性信息体现了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即外部情境、主题的真相、语言之外的现实,包括所报道的思想或理论(Newmark,2008)。博物馆材料翻译的基本目的是介绍中国文化,其内容以传递展品的历史背景、功能形态和价值意义等信息为主,凸显了博物馆资料翻译的信息功能。呼唤功能的核心是读者,即“收件人”(recipient)。纽马克用“呼唤”这个词是为了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或感受,实际上是为了按照文章的意图作出反应(Newmark,2008)。博物馆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引海外游客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并有所行动,由此体现了呼唤功能。翻译要让外国读者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进而自发去寻找读物丰富相关认识,激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陈云萍、杜萌萌,2021)。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常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则用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的功能是纯粹的表达、信息或呼唤,大多数都兼具这三项功能,并以其中某一项功能为主。
纽马克在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翻译原则:“原作者第一”原则、“真实性第一”原则和“读者第一”原则。首先,表达型文本的翻译要以“原作者第一”为原则。不仅要准确地体现出原文意图,还要考虑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大限度保留原作结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译者应用此原则主要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方法。其次,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因为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则是次要的,人们关心的是作者说话的内容而不是说话的方式。应用此原则以交际翻译方法为主。最后,呼唤型文本的翻译以“读者第一”为原则。呼唤型文本之所以比较侧重于读者,是因为此类型文本更讲究译文的通俗易懂。译者大多运用交际翻译法,使译文语言的效果尽可能与原文相似。毫无疑问,这三大翻译原则非常适用于博物馆介绍资料的翻译。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译例分析运用上述原则的可行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博物馆资料翻译方法
1. 意译法
意译是一种更注重产生自然的译文而非保持原文措辞完整的翻译方法,也被称为意对意翻译,它与直译和逐字翻译形成对比。意译的翻译单元可以是一个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意群,通过意译准确重现源文本内容。博物馆资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属于交际翻译的范畴,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同时,由于观众的受教育水平和阅读兴趣无法预知,因此译文需要具有通俗性、流畅性和易懂性的特点。简而言之,意译符合“真实性第一”与“读者第一”的原则。
[例1]
原文:中国红十字会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是专门从事人道主义救助工作的社会团体。以“战时扶伤拯弱”“平时救灾恤邻”为宗旨,先后参与了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等战地救护,并积极开展水旱、疫病等灾害的赈济与救助。
译文: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Cross Puji Organization in three provinc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 thirtieth year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1904), and it is a specialized social work in humanitarian relief. The purpose is “rescuing the weak and trauma in the wartime, relieving the neighbors in normal”, and has participated in field ambulance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revolution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actively carry out relief and rescue of floods, droughts and epidemics.
例1出自南通市中华慈善博物馆慈善组织展区,整段主要介绍中国红十字会的创设和发展历程。此例含有大量专有名词,如中国红十字会、光绪三十年、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笔者认为,其中的不当翻译有:漏译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中的“善”、“辛亥革命”的“辛亥”;“抗日战争”翻译不准确;专有名词首字母应大写。
改译: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Red Cross Puji Charity Society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04. It w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specializing in humanitarian relief. With the purpose of “rescuing the weak and wounded in the wartime” and “helping the neighbors in the peacetime”, it participated in field ambulance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1945), and carried out relief and rescue work during floods, droughts and epidemics.
修改后的译文补充了漏译的“善”和“辛亥”,修改了不准确的“抗日战争”,均体现“真实性第一”的翻译原则,能够更好地传递原文的内涵。此外,“辛亥”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翻译为“1911”;“抗日战争”在字面意义上补充了“抵抗侵略”;“光绪三十年”直接译成“1904”。以上均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改译后的句型基本采用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纠正了语法、时态、标点符号等错误,补充“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具体时间,方便读者通读全文和简单理解,体现了“读者第一”的原则。
2. 编译法
编译指在满足特定目的或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既保留源语主题思想,又要使译入语通俗流畅,适用于受到诸如知识产权的规定、版面篇幅的局限等外部因素制约的媒体和网络的翻译方法(方梦之,2021)。编译的目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和如今高速的生活节奏相契合。因此,编译法已逐渐成为当今主要的翻译形式之一。编译法主要应用于新闻报道、纪实文学、科普知识等文体的翻译。参照以上特点及其适用体裁,编译法同样适合于博物馆信息型文本资料的翻译工作。
[例2]
原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全国各地都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改造和改建城乡福利事业项目,建设了颇具规模的福利院、老年公寓、光荣院、敬老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
译文:“The sun reaches its setting position of the Sangyu star, yet it goldens the clouds with its twilight.” Many more other projects were sponsored by the public fund of the Social Welfare Lottery. These projects help those welfare centers, old people flats, nursing homes and asylums.
例2出自南通市中华慈善博物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展区,主要讲述福利彩票覆盖全国和惠泽人民的贡献。本例的特征是古诗引用。和英文不同,为增强文采、抛砖引玉,汉语写作习惯引用古诗。如果将古诗直接翻译为英文,会导致文体混杂,不熟悉汉语典故的外国读者亦会感到困惑。且古诗翻译难度较大,强行翻译可能会得不偿失,不符合“读者第一”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删去古诗,其余部分则根据主要信息内容进行编译,保证流畅易读。
改译:All over the country, welfare lottery funds have been used to finance urban and rural welfar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elfare homes, oldage apartments, glory hospitals, homes for the aged, and homes for the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
原文“颇具规模的”这一定语带有主观性,根据英语客观写实的特点,可以省去不译。原文的表达也容易造成误解,即各种福利机构都是改造或改建,而不是新建而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交际翻译允许译者有更大的自由来解释语用翻译,消除歧义,甚至纠正作者的事实错误,同时也符合信息型文本“真实性第一”的原则。改译后的译文主语变成welfare lottery funds,突出福利公益金这一主题;用including衔接各种福利机构,避免句式冗长;补充原文漏译的“光荣院”,力求译文的准确性;asylums改译为homes for the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使译文通俗易懂。改译整体上呈现给读者更简洁流畅、信息明确的内容,符合“真实性第一”与“读者第一”原则。
[例3]
原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一生以兴办实业、教育、慈善闻名。从1895年在通州筹办纱厂开始,至1922年形成庞大的大生企业集团、盐垦企业系统,建立起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技校、职工学校等多层次的教育机构体系。同时,他改良或革新育婴堂、养济院、栖流所等传统善堂善会,创兴盲哑学校、残废院、贫民工场、博物苑等近代新型的慈善公益机构,在南通构筑了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公益组织体系。
译文:Zhang Jian (1853—1926), also named Ji Zhi, his alternative name is Se An, was from Haimen of Jiangsu. He was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was famous for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es, education, and charitie. He set up cotton mills in Tongzhou in 1895, and formed the Da Sheng Enterprise Group and the system of Salt reclamatio in 1922. Then he set up a multi-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system focusing on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include kindergarten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schools, professional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he improved or innovatived the Foundling House, Nursery House, Refuge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arity institutions. He also set up a Municipal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an Asylum for the disabled. The Poor Factory and Museum and other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He built a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system in Nantong.
博物馆介绍信息为了能让游客更全面、详细地了解文化背景,往往会逐字逐句翻译大篇幅的段落,致使读者难以看清要点。例3选自中华慈善博物馆慈善人物展区,所有信息密密麻麻地展示在一个板块里,容易让读者丧失阅读动机。因此,根据“读者第一”原则,译者在翻译大段信息时需通读原文,然后采用编译的方式,删繁就简,使读者掌握主要信息即可。
改译:Zhang Jian (1853—1926), also known as Jizhi and Se’an, was from Haimen of Nantong city. He was a zhuangyuan (the candidate ranking top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resided by the emper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nowne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education, and philanthropy. He renovated traditional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and established a modern charity system in Nantong.
改译后词数不到原来的一半,展示在介绍牌上能方便读者阅读。译者采用编译策略,只保留最重要的信息,即张謇的状元身份及张謇是南通近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同时,“状元”的翻译摒弃了传统译法the number one scholar,采用音译加注译法。传统译法将其身份译成学者,翻译不够准确,原因是状元是殿试第一名,身份依然是考生。音译法是传播本土文化的最佳方法,符合文化词汇翻译的异化原则。如果异化的翻译能让读者对该文化词汇感兴趣,自然会下功夫去理解该词的来龙去脉,同时音译法也使得译文简洁,方便记忆,有助于该词的传播与接受。原译文中还有三处明显的拼写错误,将慈善译为charitie,开垦译为reclamatio,革新译为innovatived,新译文已将其修改。最终改译的译文同时兼顾了“真实性第一”与“读者第一”原则。
3. 音译加注法
音译,顾名思义,是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袁青,2009),具有填空补缺、保持源语文化特色、增加目标语词汇量、实现功能对等等作用。音译法适用于汉语专有名词、译入语缺乏高等值度的文化词汇、概念空缺词汇的翻译,可以保留文化特色,简化翻译过程,避免直译产生的误解和歧义。音译时的加注可以提供额外信息,有利于提高准确性与直观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化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注的前提是源语言词汇作为展览关键词出现,而非介绍文字中的某一语言成分。例如上文的“辛亥革命”,如果作为展览关键词,则可以翻译为“Xinhai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ed by Sun Yat-sen, which overthrew the absolute monarchy that reigned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若在句子中出现则可以翻译为the Revolution of 1911,目的是保持译文的简洁,提高阅读效率。
[例4 ]
原文:《算牖》
译文:Suan You
该例出自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简单音译的书名让读者难以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丧失阅读详细介绍信息的兴趣。根据珠算博物馆对该书的介绍,《算牖》是清代学者许桂林的数学著作,成书于清嘉庆辛未年,该书“取钦定《数理精蕴》,撮其切于日用者”。可见,该书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牖”本义是窗户。若将“算牖”直译为“算术的窗户”,新颖有余,直观不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音译加注的译法,译成Suan You (Arithmetic in Everyday Life),直接表明书本内容。如果通过注释能让读者在理解之后对所述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想要进一步研究相关主题,也就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研究功能,对读者个人和传播本地文化而言都是有效的。
[例5 ]
原文:《数度衍》
译文:Deduction of Numbers
珠算博物馆陈列的《数度衍》是清代一部对“四算”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少量延伸阅读的数学著作,由方中通所著。笔者认为亦可采取音译加注法,将书名译为Shu Du Yan (Calculation and Beyond)。该译文胜过原来的意译Deduction of Numbers(《数字的演绎》),因为译者没有注意到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四则运算,而把重点放在了“衍”字的翻译上。
音译加注译法属于异化翻译的范畴。翻译博物馆介绍信息最重要的目的是传播本土文化。相比归化译法,异化译法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音译加注译法尊重了原语文化,保留了原文特色,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并自愿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从表达功能上看,音译可以避免意译或直译不当导致源语文化亏损或语义不全,体现了“原作者第一”原则;加注方便理解,能激发阅读动机,有助于特色文化的传播,符合“读者第一”原则。
结语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更是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博物馆作为外国游客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资料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与中国文化的推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博物馆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性的翻译活动,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高质量的博物馆翻译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形象,还在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不同的具体译例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博物馆文本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提高翻译质量,提升博物馆形象与城市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推动优秀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Newmark, P. 2001. 翻译问题探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Newmark, P. 2008.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萍. 2009.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社科版), (3):78—81.
陈云萍, 杜萌萌. 2021.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博物馆外宣翻译原则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英文网站为例[J]. 英语广场, (4): 21—24.
方梦之. 2021. 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J]. 上海翻译, (3): 1—6+94.
袁青. 2009. 旅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的“译与不译”[J]. 长春大学学报, (7): 50—53.
张林影. 2019.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其在问题翻译中的应用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建川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赵小勇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 本文系2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博物馆介绍资料的英译研究——以南通为例”(课题编号:2024SJYB12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