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如何描写春天
作家们笔下的春天热热闹闹。
春天从冰雪的融化开始,张晓风笔下的雪像忍俊不禁的少女,“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迟子建笔下的残雪有点死皮赖脸,“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春天从风变柔软开始,春风的模样却又变幻无穷,吹面不寒,能开二月花,能把柳叶剪出精巧的模样,能吹绿江南的河岸,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这样的风吹拂下,人也变得感性起来,想去爱,去追逐,去寻找。《立春》里的王彩玲说,“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一段每年立春都有很多文艺青年想起。
春天当然少不了雨,春雨很金贵,在韩愈的古诗中,如同酥油浸润着草芽,那么轻手轻脚,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绵润、柔和、纤细,润物无声,飘进每一个夜里,让万物滋长着。野菜们靠着春雨的滋养肥厚起来,荠菜、二月兰们领受着春雨的恩惠。暮春的雨浓烈起来,会打得“花落知多少”,敲得海棠“绿肥红瘦”。春雨是唐诗宋词的宠儿。
春天的花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春天里看到的第一朵迎春花总是让人欣喜,哪怕是小小的一朵,接着山桃、碧桃、紫叶李、榆叶梅、海棠,不知什么时候乱花渐欲迷人眼,千朵万朵压枝低。如张晓风所写,“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春天就是这样迅疾,不勤快一点就跟不上她的脚步。山里气温低,人间芳菲已尽时,山里的桃花刚开始盛开,诗人们也追寻着花开,获得挽留住春天的惊喜。
鸟鸣是春天的诗句,唐代诗人们爱写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黄莺儿和燕子倒少得多了,那些咕咕叫的珠颈斑鸠、拌嘴的麻雀、草地里翻找的戴胜、枝头筑窝的喜鹊更为常见,它们有的歌唱着丈量天空,有的忙忙碌碌搭建爱巢,有的在花枝上呼朋引伴跳跃玩耍。“春江水暖鸭先知”,鸳鸯、天鹅和鸭子,游在水中,一阵一阵拍打着春天的温暖。
在作家们的笔下,春天也具备着各种性格。有时候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有时候又是宽厚的长者,让万物重新生长。春天有时不讲理,让天气变幻莫测,让柳树吟出飞絮。春天有时冷静持重,永远抱有足够的能量,待人间如同初见。
北岛有诗,“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谷川俊太郎写,“在可爱的郊外电车沿线,除了春天禁止入内。”幸好,春天是这样不受限制,自由自在得让人羡慕。
你会怎样描写春天呢?
在 AI 时代,我们该怎么学写作
韩国阅读专家南美英曾说:“写作,是让全世界站在我这边的力量。”
DeepSeek一问世,带来便捷的同时,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焦虑:AI时代,信息的寻找非常便利,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需要有哪些改变?
决定AI竞争力的三个因素是算法、算力、算据。打个比方,假设用人工智能来建造一座大楼,那么算力代表了工人,算法代表了建筑设计,算据代表了可用的砖头数量。如果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学习写作,我们可以在算法、算力、算据上下功夫——当你拥有大量可用的素材、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合理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当然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人与AI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找对感觉很重要。电影《心灵奇旅》里有一个场景,所有的灵魂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才能降生于世,成为一个人。灵魂22号始终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当她经历过一次阴差阳错的“做人”,饥肠辘辘时吃到比萨,接住从空中落下的枫树种子,听街头艺人的演奏……突然,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找到了自己的“火花”。
“火花”是什么呢?或许是生命的意义,你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灵感和兴趣的触发。我们学习阅读和写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并收集那些属于自己的“火花”。这是个体的独特旅程,只能由自己来进行。你可以在世界这个巨大的信息库中捡拾知识的碎片,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而我,愿意做一个向导,带你去那些美丽的文学世界去体验幽微精妙之处,并且告诉你我的发现和珍藏。
从2020年开始,我应邀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开设阅读写作选修课,在教写作的过程中,倒逼我不断学习和思考——要给他人一瓢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个井;要想给别人讲明白,自己要更通透,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可以说,我用“费曼学习法”把自己教会了。课堂上,我讲《红楼梦》《水浒传》《百年孤独》,讲鲁迅、张爱玲、汪曾祺、史铁生,也会用当下的新闻事件、电影谈论叙事方法,更不吝分析青春与成长的情感体验……我的经验是,从经典和名家出发,但不拘泥于一个作家、一本书,可以贯穿生活感受、影视作品,以及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信息。感谢这些作家作品对我的滋养。写的东西要有时代感和当下感,才能获得共鸣。
我惊喜地看到学生们的变化,阅读和写作都是慢功夫,突然哪一天,小苗就长出来了。很喜欢跟孩子们交流他们喜欢读的书目,得到的答案总是很治愈。比如,那个下课总拿同学拐杖装瘸的调皮男孩,读了五遍《朝花夕拾》,最喜欢《五猖会》;一个沉默的女生,二年级开始读鲁迅的《药》,读不懂,四年级继续读,一遍又一遍,她说像读经书一样参悟到了;一个木讷的男生,随口说出诗一样的句子“水的心跳停止了”。阅读和创作,都让人有光芒。
我把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写成了《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它涉及曹雪芹、鲁迅、张爱玲、金庸、欧·亨利、马尔克斯、笛福、泰戈尔、汪曾祺、史铁生、阿城、埃德加·斯诺、契诃夫、屠格涅夫、柯南·道尔、普鲁斯特、尼尔·盖曼、高尔基、余华、马伯庸等100多位作家、名家,提到的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百年孤独》《鲁滨逊漂流记》《红星照耀中国》《天龙八部》《边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木偶奇遇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110多种名作名篇,各种经典影视作品60余种,引用选段180多则,既授人以鱼——有许多可以模仿的文本,也授人以渔——教你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我想,自己一直拥有这种对海洋的渴望,希望通过这本《跟着名家学写作》,也把这种渴望传递给你。
我希望它是一本关于阅读写作的“全垒打”之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能带你进入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适合想提高写作水平的成年人和学生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把共同学习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最长久、有效的提高方式,会终身受益。
知识是没有围墙的,多读、多看、多听、多想,生活中注意观察,就能一直有东西可写。祝你写得越来越好!
作家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
作家们创作故事,他们的灵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都是随时打开自己接收的天线,去观察生活、收集故事,完成自己的创作。
许多故事有现实依据,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拉丁美洲的环境以及他自己家族的复杂故事息息相关。“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开篇语句就来自亲身经历——外祖父带他将手放在冰上。马尔克斯说:“我生长在加勒比,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如此深感力不从心。我感到无论怎么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写不出半点儿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东西。因此,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螯足有意无意地移植现实。仅此而已。在我拼写的每一部作品中,每一处描述都有事实依据,每一句话都有案可稽。”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现实原型,他来自大仲马对真实案件的发挥。大仲马去警察局翻阅档案时,看到了一个故事:鞋匠皮卡德被诬告为英国间谍,在狱中待了七年,出狱后,他获得了自己在狱中照顾过的神父赠送的财富,于是开始复仇,杀死三个陷害自己的人,而他本人也在杀害第三人时丧命。案件富有传奇色彩,给大仲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刻以此为蓝本展开创作,才有了埃德蒙·邓蒂斯的传奇。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以水手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据当时英国杂志报道:赛尔柯克被船长遗弃在一个小岛上。4年零4个月后被发现而获救。笛福因此得到灵感,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但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出发,将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中,给鲁滨逊注入了新的灵魂。
冯骥才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灵感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他在一次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对夫妻,由于女人比男人高出一头,受到车上人们的窃笑。但这对夫妻看上去却有种融融气息,使他骤然心动。以后一年间,他断断续续为他们联想到许多情节片段,直到有一个下雨天,他和妻子出门打伞时,找到“小说的眼睛”——一柄把两人紧紧保护起来的伞。他是这样写的:高矮夫妻在一起时,总是高个子女人打伞更方便些。往后高女人有了孩子,逢到日晒雨淋的天气,打伞的差事就归矮丈夫了。但他必须把伞半举起来,才能给高女人遮雨。经过一连串令人心酸的悲剧性过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再出门打伞还是习惯地半举着,人们奇妙地发现,伞下有长长一条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何东西也补不上。
作家们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细节和故事,也可以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作家余华说过,他有一次在街上溜达,看见一个人泪流满面地走在人群中,就产生了思考:他为什么那么悲痛?这个疑问促使余华写出《许三观卖血记》。创作过程中,余华通过重复叙述的方式,将许三观卖血的苦难以“卖血”的形式重复出现。
马伯庸去绍兴游玩看见八字桥,他仔细观察、调研后,写进了《古董局中局》。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问“倘若让你穿越成一位中国末代君主,哪一位是最难翻盘的?”马伯庸想到了汉献帝刘协,于是就写下了《三国机密》。逛知乎时,他看到有人问,“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于是就有了《长安十二时辰》。先锁定人物,然后铺平一个时代切面,去搭建骨架,填充血肉,生发出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小王子》里,有一名飞行员在撒哈拉沙漠坠机,他来自圣·埃克苏佩里本人的遭遇。年轻的圣·埃克苏佩里曾驾驶飞机坠落在沙漠上,独自等待救援。他沉浸在没有尽头的沙丘中,感受周遭的大地。3天后,因为饥饿和严重缺水,产生一连串的幻觉。为了获取食物,他跟踪一只大耳小狐的脚印来到兽穴外,幻想有只动物蹲在里面。《小王子》里的沙漠狐狸,来自他在沙漠中想象的灵感。
书籍、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也可以激发作家的灵感,从中获得新的想法和创意。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灵感来自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1984年寒冬里的一个夜晚,他在灯下阅读《雪国》。当读到“一条壮硕的黑色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时,脑海中犹如电光石火一闪烁,一个想法浮上心头。抓起笔,在稿纸上写下这样的句子:“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这个句子就是《白狗秋千架》的开头。
作家的灵感来源多种多样,他们可以从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媒体中以及个人经历中获得灵感,要保存对世界的好奇心,多一些探究精神,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跟着名家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