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个朋友说他有急事,需要向你借1000元。你会借给他吗?假如这个朋友向你借的不是1000元,而是1193元,你愿意借给他吗?
你想一想,是借1000元钱更容易要到,还是借1193元钱更容易要到呢?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发现,虽然1193元比1000元更多,但是却能让人更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这也就是说精确的数字,让人更愿意买单。
康奈尔大学的一队研究者们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2.7万个二手房的交易数据,发现如果卖家一开始的开价更加精确,例如322万元,而不是300万元,最后的成交价格反而更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精确的数字让你觉得更可信。“1193”这个数字,看起来就不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因此让人觉得更加有依据——你一定是有某个具体的需求来借钱,而不是为了忽悠我来借钱。
第二,如果你要卖房子,开价两百万,会让人觉得这个价格是你胡编乱造的。但如果你这个房子定价213.5万元,听起来就比较靠谱,好像你有合理的理由去制定这样的价格。精确的数字更让人有信任感。
精确的数字之所以更好,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精确的数字让人觉得更小。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觉得精确的价格更便宜,如523元这个价格,让人感觉比500元要更加便宜。你可能觉得很难相信,明明523元就比500元要多啊!
如果我问你,大白菜多少钱一斤,你大概会说两三元一斤吧。但是如果我问你,你们家电视多少钱,你可能会说5000多元。虽然这个电视的价格是5390元,但是你不会记得后面的零头了,只会记得前面的数字。可见,我们对相对小的数字反而记得比较精确。苹果多少钱一斤你可以精确到个位数,但对大的数字就只能记得一个笼统的数值,电视多少钱你只能精确到千位数,房子多少钱你只能精确到万位数。
这样一来,在我们的记忆里,精确到个位数的价格都比较小。这使我们觉得,小的数字才会很精确,所以当一个价格数字很精确的时候,反而让我们感觉更便宜。
越精确越具体,让人觉得更可信。
(摘自《领导文萃》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