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参花·下半月2024年3月第3期
全文共4812字读完全文约7分钟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底蕴,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而且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黄河泥埙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焦作地区乡村振兴规划中,将黄河泥埙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地方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文化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地方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既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也是提升乡村整体形象的关键因素。


(一)强化地方优秀文化认同感


地方优秀文化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具有极强的群众凝聚力。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元素,能够为乡村生活增添许多趣味。[1]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与发展


地方优秀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将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相结合,可以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民间工艺等,可以增强地方优秀文化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


(四)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将得到提升,这种文化自信将激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文化自信还有助于乡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缓解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层的压力。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过去,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才流失等原因,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层的现象日益严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乡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地区群众就业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地区群众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拥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就业选择,有助于群众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缓解传承主体断层的压力。


再次,地方优秀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撑,通过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乡村地区的繁荣发展。同时,地方优秀文化也可以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后,尽管地方优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但其在现代社会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仍有待提高。一方面,由于部分乡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不仅影响了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可能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性损失。另一方面,部分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使得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振兴受到制约。


三、黄河泥埙文化概述


埙是我国独特的吹奏乐器,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埙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最初是先民们为诱捕猎物,模仿鸟兽声而制作,后逐步增加音孔,演变成吹奏乐器。


黄河泥埙是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经典符号和载体,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用料独特。黄河泥埙的泥来自黄河文化之乡武陟黄河岸边,凝聚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气息。


二是工艺精湛。工序严谨、专业烧制、匠心独具。


三是造型精致。黄河泥埙造型不拘一格,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精致美观。


四是音色浓厚。黄河泥埙埙乐浑厚圆融、沉缓悠长、音域宽广、富于变化。


黄河泥埙以其独特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承载着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和民族智慧。黄河泥埙凭借其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唤起听者对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之情。黄河泥埙文化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地方优秀文化,成为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的典型案例。


四、黄河泥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重视人才培养


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强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在教育领域加强黄河泥埙的传承和教育,可以将黄河泥埙制作技艺纳入当地中小学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文化的情感。高校也可通过成立黄河泥埙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为黄河泥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文化传承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黄河泥埙艺术,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例如,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有“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之称,其深入挖掘黄河泥埙文化内涵,在多所院校建立黄河泥埙教学基地,开设黄河泥埙公益课堂,培养黄河泥埙文化传承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泥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陟县还成立了黄河泥埙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把武陟县建设成埙乐之都、中国黄河泥埙基地。黄河泥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在省内外10多所大中小学建立了黄河泥埙研学基地,扎实开展黄河泥埙进校园活动。一方面教授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另一方面组建黄河泥埙乐团,让优美的埙乐弥漫校园,逐步培养和扩大黄河泥埙文化传承专业人才队伍。目前,黄河泥埙制作教学基地已达35个,组建黄河泥埙乐团35个,陆续培训学员10000余人。


(二)举办文化活动


一方面,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拍摄地方优秀文化纪录片、宣传片,举办线上线下地方优秀文化分享会、展览等活动,提高地方优秀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焦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包括黄河泥埙、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的精神面貌,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地方优秀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与高校、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等进行交流合作,提升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在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注入现代元素,将黄河泥埙文化融入焦作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规划中,通过举办黄河泥埙文化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群众对黄河泥埙文化传承的积极性。[3]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展示黄河泥埙的魅力,并让更多群众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乐器,使黄河泥埙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焦作地区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为发扬黄河文化,武陟县组织开展“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黄河文化节”等活动,举办“黄河泥埙——龙吟之声”大赛、黄河文化论坛等主题活动,依托黄河号子、黄河龙狮、黄河泥埙等民俗文化资源,以黄河文化为品牌、以乡村旅游为基础、以文化遗址为依托、以非遗民俗为体验、以红色研学为特色,加快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业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和大河风光文旅名城建设,真正叫响“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金字招牌。


(三)深挖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内涵,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同时,加强对地方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4]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等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泥埙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对比分析黄河泥埙与其他民间艺术的异同,探讨其在我国民间艺术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此外,还可以搜集关于黄河泥埙的故事、诗词等,深入了解地方优秀文化的发展及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例如,黄河交通学院为了宣传黄河文化,通过开办“黄河讲坛”、举办黄河书画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和实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和教职工充分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与此同时,学校还将泥埙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请进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黄河泥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推动黄河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


(四)优化资金投入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保护的政策支持,制订相关措施,确保传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加大对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传承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黄河泥埙为例,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黄河泥埙的制作、研发和创新;鼓励传承人、艺术家对黄河泥埙制作技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泥埙制作技艺水平,丰富黄河泥埙的表现形式。[6]同时,在保护传承黄河泥埙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创意的黄河泥埙文化产品,丰富其表现形式,提升黄河泥埙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黄河交通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建设黄河文化馆,通过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的投入,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传承黄河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多样化。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泥埙文化为例,通过实施上述措施,有望实现黄河泥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同时,这也为其他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关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在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时,可以引入更多视角,如文化生态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民间参与等方面,以期更全面地探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姚嫱,李晓玲,曲文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08):4-6.


[2]吴丽美,程国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64-69.


[3]经宽蓉.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33-36.


[4]许鹤.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


(02):103-105.


[5]聂磊,李健.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地方校本美育课程的理论建构——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23(26):23-26.


[6]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2):115-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hjtzX2023-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西伟,男,本科,黄河交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小提琴)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海选小说

往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