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绿山水画历经千年发展仍魅力不减。青绿山水画应用石青、石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呈现出色彩瑰丽、富丽堂皇的画面效果,被后人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开端。纵观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创作思想、绘画技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画家们所选取的题材也更加自由,当代青绿山水画家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法所创作形成的各种色彩的肌理效果,拓展了当代青绿山水画的表现空间。本文浅谈青绿山水画的演变,希望促进传统青绿山水向当代青绿山水实现现代化转型。
一、青绿山水画溯源
青绿山水画的形成始于隋朝,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绿画家是展子虔,被后世称为“唐画之祖”。展子虔的《游春图》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在用色、用笔、布局等方面都作出了突破,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游春图》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唐代张彦远称展子虔“动笔形似,画外有情”,明代詹景凤评展子虔与其《游春图》,“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游春图》在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青绿重彩、工整细致的新阶段。
唐代是青绿山水画繁荣兴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最具有代表性,画史上有“大小李将军”之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延续了李思训的画法,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作品,不仅保持着山水一派风格,而且做到了色不压线,色彩明丽,格调典雅。“二李”继承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把青绿山水画推向成熟,从造型、用笔和设色上完备了青绿山水的基本体制,为后世所尊崇,明代理论家王世贞曾评价道,“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由此可见,“大小李将军”的山水画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逐渐深入,以董源最为典型,其代表作《龙宿郊民图》以青绿赋色,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披麻皴”和“点子皴”,使青绿山水技法从此丰富,产生了质的飞跃。
宋代青绿山水更为成熟,大都清丽秀雅、严谨细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青绿山水画的重要作品,也是早期最大的一幅绢本青绿山水卷轴画。《千里江山图》在绘画技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与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画风,与展子虔等人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山石以浓淡墨勾出,且多见侧锋,并施以皴法,后加以青绿,浑厚且富有变化,“用笔细密秀劲而不纤佻,设色艳丽明亮而不庸俗”,可谓青绿山水画史上的鸿篇巨制。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以赵伯驹、赵伯骕的作品最具代表性。赵伯骕擅长画楼台仙阁,青绿间勾勒金色,富有装饰性。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从技法上看,用笔精细而不琐碎,用色瑰丽而不失清雅,画中渗以水墨皴法,既有青绿山水的明丽,也有文人画的“气韵”。赵伯骕的画风与赵伯驹相似又有所不同,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是一幅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并不拘泥于工整青绿一派的画法,而是将青绿与水墨、勾线填色与没骨渲染、工笔与写意的运用结合起来,开青绿向水墨转型的先河。
元代时期的青绿山水画继承并发展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与审美,画面中的文人意趣也日渐浓厚,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青绿画家以赵孟頫、钱选为代表。钱选画法设色古雅、风格俊秀,既有唐代画作的工丽,又有宋代文人画的恬静。钱选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有两种,一类是少勾勒皴擦、赋色艳丽的传统青绿山水画,如《山居图》;另一类以水墨皴染为主,设色清淡,代表作有《浮玉山居图》。钱选在创作时在以上两种风格中都加入了文人的笔墨意趣,为同时代乃至后世青绿山水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赵孟頫与钱选为青绿山水的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元代青绿山水画风在山水画史中独树一帜。
明代时期的青绿山水又形成一个高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画法不断推陈出新,使青绿山水这一传统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文人思想盛行,山水画以“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其中,仇英一生专攻青绿一派绘画,作品多为青绿重彩,画法缜密、设色讲究、工整不失气势,表现出深厚的绘画功底,沈周与文徵明的绘画风格多样,文徵明以秀丽的风格为后世称道。此时的青绿山水风格与水墨山水较为接近,画面效果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富丽堂皇或者极具装饰性的效果。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吴历为代表的画家,注重以色替墨,他们以自己的风格、方式丰富了青绿山水的面貌,开启了文人青绿山水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青绿山水由隋唐兴盛时期开始,在山水画发展史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后世人们的学习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青绿山水画的分类
山水画按照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一般可划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其中,青绿山水画是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少勾勒和皴法的基本绘画形式,适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在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水墨山水画由文人画发展而来,以墨色作画,作画讲究气韵生动,形成以水墨为主的表现技法。
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画逐渐分化为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和小青绿山水几个门类。大青绿山水是指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突出矿物质石色灿烂、富丽的色彩,强调画面色彩的厚重感和装饰效果,绘画时多用熟宣或者熟绢,是青绿山水的典型样式。小青绿山水是指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罩染青绿之色,具有淡雅韵味。画面通常强调墨与色的融合、协调,比重各占半数,石色的运用点到为止。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是小青绿山水画法的关键。金碧山水是指运用泥金画法,在大青绿法的基础上,加以金色点缀,在墨色与石色间起过渡和协调的作用,强调装饰效果的同时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观感。泥金一般用于勾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三、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新
近代以来,山水画家在深入钻研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按照当代的审美观念以及多样化的风格探索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和突破。当代青绿山水创作不同于古代青绿山水,亦有别于近代青绿山水,既是传统与近代青绿继承、发展、蜕变后的产物,也是当代画家对主观艺术语言的追求与个性意识融入绘画创作观念的提升。整体而言,当代青绿山水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多样化探索的格局和特点。以下分别从构图、色彩、材料、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新。
(一)构图
任何构图形式创新都是基于传统之上的创新。当代青绿山水借鉴了装饰性绘画的特点,造型与设色程式性强,遵循平面构成原理。构成是指将具体的物象与抽取之后的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并加以画家的自身理解与生活经验,抽象地表现其内心情感与审美感受。现代青绿山水画家擅长运用抽象理念将物象进行重新组合,使画面组织和空间表现上更为自由、灵活、主观。青绿山水构成的形式感越强,形式语言越独特,画面的感染力也就越强烈。在创作山水画时,创作素材取材于真山实水,本质上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注重主体的抒情与表现,在真实景物基础上予以概括,以写意的方式延续传统山水画中以形写神的审美情趣,追求传神的精神。例如,许俊的青绿山水画作将山川抽象为几何形体引入画面,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他的画中,山更像是提炼出的符号,整个画作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如图1)。
(二)色彩
传统青绿山水的画面颜色主要以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为主,画面色彩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色再现,而是画家意象思维的结果。传统青绿山水画色彩注重表现平面的色彩效果,富有装饰之美。近现代青绿山水画不再局限于传统青绿山水画单调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融入画家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画家们根植于传统山水并吸收西方绘画精华,将青绿山水推向新的阶段。例如,刘海粟精通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素描,其创作的泼彩山水画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基础,多年游历名山大川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源泉,并融入西方绘画的用色特征,呈现出的画面壮丽秀美、气势恢宏、真实生动,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如图2)。
(三)材料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在材料应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画家们不拘泥于某一种绘画材料,可选择范围更为广泛,创作出的作品也更为多样化。例如,水彩、水粉、丙烯以及高温结晶、新岩等材料的借鉴和使用,形成了色彩的质感、光感等丰富的形式,所呈现出的画面富于独特的艺术效果,绘画材料堆积在纸面时极为凸显山水画的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质地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等。材料的多样化,拓展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和色彩领域,营造出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的画面效果。此外,金、银、铜箔代替传统金碧山水中的泥金元素,为青绿山水注入了新生。绘画材料的转变也带来了新的绘画技法。例如,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在坚持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绘画语言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抽象主义语言,在创作时注重光影效果,运用颜料的特殊性,呈现出大青绿浓烈、小青绿明快的视觉效果,蝶化出如梦如幻的“泼彩”世界。当代青绿山水画中,由于表现题材和表现技法都非常宽泛,画家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四)意境
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视意境。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观念,山水画寄托了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传统青绿山水画主要通过运用线条勾勒山石轮廓,而当代青绿山水画家则将大青绿的色彩写意化,与水墨相融合,创造出当代青绿山水画的新形式。古人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强调色与墨的和谐关系,而在绘画中有较多的渲染方法,如高染法、低染法、虚染法等,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表现张力,呈现新时代青绿山水的审美意境。意境是传统中国绘画的重要概念,在当代青绿山水中不仅得到了继承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意境方面,当代与传统青绿山水最大的区别在于,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不单在所描绘对象的表象层面,而是对物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审美与当代社会人文、情感等结合得更为紧密。
四、结语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传达了人们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审美感受。当代青绿山水创作不同于古代青绿山水画,在构图、色彩、材料、意境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只有在继承传统精神文化追求的基础上与当代审美精神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与时代相符的艺术作品,实现传统青绿山水向当代青绿山水的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韩霖.谈传统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翟荣伟,黄建国.浅论当代审美语境下的青绿山水[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6):6-7.
[3]徐鸿延.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J].人文杂志,2008(06):125-128.
[4]李亚琪.当代青绿山水的色彩研究[D].云南大学,2020.
[5]焦海龙,王志.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中色彩运用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2):165-172.
[6]杨世伦.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J].书画世界,2018(08):90-91.
[7]江兆强.传统青绿山水画盛衰演变之研究[D].鲁东大学,2016.
[8]陈剑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昭道对青绿山水画技法的传承与超越[J].美术大观,2011(10):70.
[9]陈思杰.从实景到画景——浅析林容生现代青绿山水画创作[J].参花(上),2023(02):59-61.
(作者简介:王楠,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国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