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领域中,色彩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油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代表,其表现力与色彩的运用密不可分。然而,色彩并非总是被准确无误地传达至观者的脑海中,有时由于观者的视觉感知存在差异,会因色彩视错觉的影响,对油画作品形成不同的观感,进而获得独特的欣赏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色彩视错觉的定义、产生原因和种类,并结合案例,深入研究其在油画中的运用。
一、色彩视错觉的定义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核心要素,然而,色彩的呈现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有时,在观察者的视觉系统中,对色彩的感知与实际颜色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就是“色彩视错觉”。具体而言,色彩视错觉是指当观察者的视觉系统接收到色彩信息时,由于生理、心理因素或客观条件(如光线、外形、材质等)的干扰,其对色彩的感知与实际颜色并不一致。
色彩视错觉在油画创作理论中较少被提及,但成功应用色彩视错觉进行创作的作品较多,这是因为色彩视错觉本就是一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1]例如,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觉得某物体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更亮;或是两个相邻的颜色,在比较时,会显得有所不同,这些错觉就是色彩视错觉,其产生原因是人们的视觉系统对色彩的处理方式存在局限性或偏差性而导致的。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可利用色彩视错觉,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色彩视错觉的产生原因与种类
(一)产生原因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与错觉》中提到,“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眼睛对样本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许多心理与生理因素”,这句话表明,色彩视错觉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如下。
1.生理因素
人体的视觉系统能感知并处理外界的光线信息。然而,视觉系统对色彩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人眼睛中的视网膜含有两种类型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分别负责对色彩和明暗的感知。当某些色彩的光线刺激视锥细胞时,可能会引发其他类型感光细胞的反应,从而导致色彩感知出现偏差。[2]在人体视觉神经系统的处理过程中,大脑对色彩的解析易受到神经元传导速度、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引发色彩视错觉。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色彩视错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色彩的记忆、联想和期望等方面。这些心理活动,导致人们看到某种颜色时,会对其产生不同的颜色感知。
从色彩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对色彩的记忆是主观且易变的,不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经历,会造成人们对特定色彩具有特定的记忆和感知,从而引发色彩视错觉。
从色彩联想的角度讲,人们在看到某一颜色时,往往会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代表爱情或繁荣,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代表危险或冲突,这种不同的联想导致人们对红色产生不同的感知。
从色彩期望的角度讲,人们对特定情境中的颜色,通常会有一定的期望。当实际颜色与期望颜色不符时,就会产生色彩视错觉。例如,在油画作品中,为营造某种氛围、表达某种情感,创作者会使用特定的颜色。当这些颜色与人们通常的心理期望不符时,就会引发色彩视错觉现象。
(二)种类
根据产生原因,色彩视错觉可被分为心理性视错觉、物理性视错觉两类。
1.心理性视错觉
心理性视错觉主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记忆、经验、期望等因素,因此这一错觉的产生,具有较显著的个体差异性。[3]心理性视错觉的典型例子是“艾宾豪斯错觉”,即两条等长的线段,由于其周围的参照线不同,会给人带来不等长的印象。
2.物理性视错觉
物理性视错觉的产生,主要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如光线、角度、观察距离等。物理性视错觉是外界条件造成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将浅色的物体误认为是深色,反之亦然。
三、色彩视错觉在油画中的运用分析
(一)色彩的暗示错觉
在艺术领域,色彩与油画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油画艺术的灵魂。在油画中,色彩起着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由于色彩具有视觉冲击力,画家通过描摹色彩,往往能直接传达出物体的质感和形态,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例如,在描绘人物肖像时,可通过描绘人物肤色,再现人物形象;同时,色彩还能引发人们的心理感受,如暖色调可传达温暖、热情的观感,而冷色调则给人一种平静、冷清的感觉。总之,对于油画家而言,掌握色彩的运用技法,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对于观者而言,理解和欣赏色彩在油画中的作用,也是领略油画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色彩视错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色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以“色彩的暗示错觉”这一技法为例。在油画创作中,画家可利用色彩的暗示错觉,传达特定的情感或象征意义。例如,温暖的红色调可传达出激情或力量,而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则可传达出平静、神秘的感受。通过巧妙运用色彩,画家能够引导观者对作品产生特定的情感共鸣。
例如,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稀释了的薄或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在其作品《White Over Red》(如图1)和《四个黑暗的红色》(如图2)中,马克·罗斯科便运用了色彩的暗示错觉,向观者传达了特定的情感。在《White Over Red》中,罗斯科运用了大面积红色作为背景,而后分别用不同亮度的白色矩形描绘出了一个抽象的场景,形成了三个不同深浅层次的粉色区域,整体呈现出朦胧、柔和的视觉风格,给观者以“漂浮”之感。这种微妙的颜色变化,可使观者产生一种温和、有节奏的“呼吸感”,引发观者对作品象征意义的思考,从而获得平静、舒适的精神感受;而在《四个黑暗的红色》中,罗斯科运用了更为深沉的红色调,四个深浅各异的重色色块分布在红色底色上,给人以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其中最大的块状物似乎在向中心聚集,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将观者的心灵吞噬,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向心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紧张感,相较之,其他三块较浅的块状物似乎在相互排斥,形成了一种离心力,使画面充满动感。这种色彩的运用方法可引发观者对画面形式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色彩在油画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画家可利用色彩的暗示错觉,引导观者对作品产生特定的共鸣。不论是《White Over Red》传递的舒适、安详的气氛,抑或《四个黑暗的红色》传达出的沉重、压抑的情绪,都可引发观者对画面的思索,从而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
(二)色彩的对比错觉
对比错觉是指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颜色,改变观者对某一种颜色的感知。[4]这种错觉的产生,主要源于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观者对某一颜色的感知发生变化,典型例子如古诗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说法——在江水的衬托下,鸟儿显得更加雪白,在山色的衬托下,山花更加鲜艳。这种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油画创作中十分常见,画家可利用这种对比错觉,突出作品的主题,或营造出特定的氛围。
以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如图3)为例,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对色彩对比错觉的运用。在作品中,创作者蒙德里安以其特有的风格,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表现了纽约百老汇夜晚的繁华与活力。该作品仅由黄、红、蓝、白、灰几种颜色构成,这些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联想到百老汇爵士乐中的音符。[5]在画布中,颜色的强弱就仿佛爵士乐音色的高低。同时,通过对比欣赏不同明度或饱和度的色块,人们也能感受到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色块的大小、形状、分布和方向各有不一,这种多元化的对比,使画面显得更加活跃、动感,使观者能够联想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百老汇繁忙的街道与华丽的霓虹灯。通过观赏重叠、交错的色块,人们可感受到作品的深度。
在视觉设计上,观赏者的视觉很容易被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的右上方区域(如图4)所吸引。在这部分中,由红色、蓝色包裹的黄色色块显得很明亮,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虽然在作品的其他部位,有着面积更大的黄色色块,但由于这些色块主要被白色色块包裹,而非像右侧色块一样被红色、蓝色所簇拥,为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并不强。根据蒙德里安的创作思路,其设计一个由红色、蓝色包裹的黄色方块,主要是为了象征爵士乐中,音符重叠达到最高音时的音色,以色块的视觉吸引力,比拟人们在欣赏爵士乐时获得的感受。
同样的创作手法在19世纪后的印象派作品中亦十分常见。例如,法国画家乔治·修拉就精通此道,为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其时常会略过在调色盘上调色的步骤,使用纯色色点构建出色彩相互交融的画面,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色彩氛围,创作出更加生动、立体的油画作品。在其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如图5)中,半躺于草地上的男子(如图6)穿着的橙色背心由黄、红、蓝、绿等色点构成,男子头上所戴的帽子也是由大量蓝、红色点构成,这些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此外,点彩的技巧在修拉的作品中也十分常见,在其诸多作品中,人物和景物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致,而背景则是以印象派的点彩技法绘制而成,使背景颜色变得更柔和、自然,与前景中的人物和景物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观者的视线可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前景中,从而突出画面的主题。
(三)色彩的光渗错觉
光渗错觉是指在不同光线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种颜色的感知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光线对色彩具有影响力,以及人们的视觉系统对光线有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在油画创作中,光渗错觉可用来表现光影效果,或增强画面的动态感。
以上文中提到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为例,作品充分展现了色彩光渗错觉的运用——冷色具有收缩感,使人们感觉“轻”,暖色则相反,有膨胀感。修拉在这幅画中,以不同的深色与浅色,营造出了膨胀感与收缩感,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到人物和景物上所产生的丰富光影变化,不仅突出了画面的主题,还营造出了温暖、和谐的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视错觉是油画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视错觉,创作者不仅能够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还能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了解色彩视错觉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明确其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方法,可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期待有更多创作者可尝试更加灵活地运用色彩视错觉,创作出更具表现力、感染力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艺术欣赏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浩.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21(20):68-69.
[2]杨宇廷.视错觉的美学意义探析[D].天津美术学院,2020.
[3]宋涛,乔慧.关于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品鉴,2018(36):279-280.
[4]王宁宁,王伟.色彩视错觉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居舍,2018(24):42.
[5]张洋,李静.眼见未必为实——奇妙的视错觉现象[J].流行色,2021(03):112-113.
(作者简介:闫琴琴,女,本科,朔州师范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