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诞生之初,人们只是将其当作一种科学技术用来复制现实,留下眼前的景象,在之后的发展中,摄影在艺术表现的领域也有所拓展,进而被接纳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而在探讨摄影的艺术表现语言的过程中,其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处理好摄影本身的特性,即纪实性与表现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摄影在创作方面过于依赖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其局限性,而如何表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却是摄影师主观表达的体现,加之数码技术的介入,使摄影的表现语言更加自由,摄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变得愈加成熟。
一、摄影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摄影是否是艺术,早在20世纪末,这一话题就已经有了答案,后现代主义海纳百川,可以容纳且吸收一切艺术表现形式,摄影早已被纳入了艺术范畴,被承认为一种艺术媒介。然而,音乐、绘画等传统艺术可以依靠艺术家的积累,而后者完全凭借主观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相比于传统艺术,摄影在艺术表达上却更多依赖客观事物的再现,摄影难以抛开被摄物而凭空进行主观创作,因此,摄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局限性也是困惑大众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更深层面的原因在于,相比于传统的艺术手段,摄影的门槛更低,这也是很多艺术家愿意将摄影视作辅助艺术创作技术和工具的原因所在。
摄影与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别,相较于拥有上千年发展历史的音乐、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而言,摄影的发展历史尚不足二百年,因此,摄影更像是一种科技手段,即使 “摄影是不是艺术”已经有了定论,但在当今大环境下,艺术家依然偶有讨论这一话题,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真正想把摄影剔除出艺术的队列,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考——讨论摄影是如何从一种技术到被承认、被接受为一种艺术形式,引发更多新兴艺术的联动,以及如何界定、接纳和认可这些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
早在摄影诞生之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通过暗箱来辅助绘画,摄影术诞生之后,艺术家依然使用照片来辅助创作,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有艺术家在采风时通过拍照片来代替写生,因此,艺术家并没有直接使用摄影为手段来进行创作,相反,摄影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艺术创作的手段而存在,因此,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将摄影视作以前绘画所使用的暗箱的升级版,是辅助绘画的工具。而所谓工具,就和画家绘画时用到的画架和调色盘一样,自然无法拥有艺术成品的地位。然而,摄影本身也确实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威胁,无论是暗箱还是照片,美术创作的步骤也确实被简化了,相应的,创作门槛也被拉低,如果此时再进一步将摄影直接视作一种艺术手段,毫无疑问艺术的门槛会被再次拉低。例如肖像画,在摄影诞生之前是古代王公贵族的特权,肖像画家想完成一幅好的肖像画,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还需要对透视、结构和光影等绘画语言有深入的了解,即便是有暗箱的辅助,整个过程依然十分耗费体力和精力,而摄影则大大简化了这一流程,一位肖像画家需要打磨数十年的绘画基础,而摄影师通过短暂的曝光就可以留下一幅精美的肖像照片,这便使摄影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二、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一)摄影术的诞生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诞生,银版摄影法被公诸于世,又被称为达盖尔摄影法。185年后的今天,摄影已经发展为一种极为寻常的视觉传媒手段,同时也被接纳为一门视觉艺术。185年以来,各种摄影艺术流派都是由摄影的两个基本特性中产生:一个是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实性;另一个是19世纪50年代末才被人们认识、掌握并应用的表现性。
由摄影的纪实性而产生的摄影艺术流派,其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再现;而从表现性产生的流派则相反,更加重视摄影语言中表现的特性,创作时中更加注重作者本身的主观意识,更加偏重想象和创造。
(二)纪实和表现
摄影术诞生之时恰逢欧洲工业革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普通民众也开始追求时尚。因此当摄影刚刚出现,便直接成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焦点。在此社会环境下,拉斐尔前派诞生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甚至蔓延了整个欧洲艺坛,甚至引发了复古的艺术思潮,此时摄影刚刚诞生不久,这些艺术思潮便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刚刚诞生的摄影艺术。
1.写实主义和绘画主义
摄影术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便是强大的纪实性,摄影自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真实记录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写实是摄影的主要功能之一,以写实为主要创作手法的写实主义摄影是在摄影艺术领域里最初的反映,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久的摄影流派,写实摄影所具有的强大记录功能和再现能力,迄今仍主要表现在以新闻、刑侦等以纪实性和真实性为主的领域。
写实主义摄影则以其强大的纪实能力而风靡。托马·库蒂尔拍摄的题为《古罗马的没落》剧照震惊了当时的人们,画面中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宏大场面,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摄影家们开始认识到除了记录之外,摄影可以和绘画一样,在艺术领域中大展拳脚,由此,摄影家逐渐探索出了摄影的造型和表现功能,从而启示和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摄影艺术表现语言上的探索。
2.现代摄影的衍生
电力的发明和运用,加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家们纷纷脱离新古典主义的羁绊。20世纪流行的传统美学取向逐渐没落,出现了象征主义、综合主义、分离主义、未来主义等近代文艺思潮。
与此同时,摄影也经历着自身艺术观念的转型。上一时期占主导的“绘画主义”发生艺术理念的演变,以及反对新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回归的艺术观念,标志着摄影艺术已进入成熟期,“绘画主义”摄影由“高艺术”向“画意摄影”转变。在近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摄影理念也逐渐发展成熟,衍生出了画意摄影流派这一与近代文艺思潮相适应的摄影流派。
(三)现代摄影和后现代摄影
现代摄影是一个确认了摄影的自立性的本质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史分期上的时间概念,而现代主义摄影是指摄影艺术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现,与当时欧洲先锋艺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国际性摄影运动,一方面是对摄影表现语言本身的探索,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而具有乌托邦的理想主义性质,因此现代主义摄影探索的另一重要意义是它为后现代主义摄影积累、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富于启示的遗产。
现代摄影贯穿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其中在30年代发展至巅峰,现代摄影所处的时期,迅速崛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思潮——“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开始强调个性,以自我为核心,认为艺术应当打破传统观念,不应只反映客观现实,更应该重视画面语言的表达。在这一历史时期,摄影艺术开始由“画意摄影”向“现代主义”时期慢慢过渡,镜头表现语言由表现摄影造型本体特性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此时期,各种画面语言表现共存、各种摄影流派迭出,这些流派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语言,同时,在艺术观念、造型空间和镜头语言上,也有了较大的拓展。
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艺术,探究其艺术观念的本质,是科学的大力发展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科学决定一切的思想,并在艺术领域内折射后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艺术往往不考虑低俗和高雅,由此而显得趣味低下,甚至有些“反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家用作品抒发着自己的情绪,在此影响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摄影”,创作主题上既集成了现代主义“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美学观念,同时也在表现手法上模糊了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界定,这些摄影作品中往往会出现强烈的绘画倾向,尤其是进入数码时代后,摄影语言更加自由奔放,艺术家们会将从现实中获取的影像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甚至直接使用现成的影像进行二次加工创作,以谋求突破摄影作品的局限性。
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各种艺术创作手法上的相互借鉴,不同艺术语言的相互融合,各种艺术媒介的边界也开始变得模糊。后现代艺术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可以吸纳一切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媒介本身也不会设定过高的语言壁垒,在这一语境下,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形式主义,而摄影只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非创作的最终目的,摄影艺术也才得以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艺术相提并论。
但从摄影不足二百年的发展历史看,摄影从头到尾都没有产生过完整统一的发展方向,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各种摄影流派,都是受当时的环境和思潮影响下的产物,难以从自身出发归纳出一个属于摄影本身的完整的思潮。因此相较之“流派”一词,以一群人、一个时期来命名这些摄影流派或许会显得更为恰当。
当然,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了一种多中心的状态,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多中心状态为摄影提供了包容和吸纳一切表现形式的能力,使得摄影可以像其他媒介一样发展,不再需要为是否是艺术而争辩。摄影作为一种记忆保存方式受到当代摄影家们的重视,历史照片中所保留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同时也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叙述方式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摄影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摄影在潜移默化中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但是,目前中国的摄影家们对于当下摄影艺术发展的探讨,更多地关注的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适用性。中国的摄影艺术需要发展,需要把握住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通过拓展主题、采用新的技法和语言风格,在观念、主题、技法等诸多方面开创新的实验性,以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拓展摄影真实的定义。
所有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依赖于创新,一切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以创新为动力。基于这一基础,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才能在原有创作模式上探索实验,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家可以融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将摄影作为一种多中心的表达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并将其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只有在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摄影艺术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摄影家们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找到表达的新途径。例如:在观念上,摄影家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摄影的边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摄影界的先进经验,与世界各地的摄影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摄影走向国际舞台;另一方面,摄影家们还应当深入探索摄影艺术发展的新路径,拓展新的生长空间,并运用后现代主义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多元性与创新性为核心,推动中国摄影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摄影必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与价值,为全球艺术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艺术的发展没有尽头,在原有传统上实验性探索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职责。弗朗索瓦·利奥塔曾说:“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穷途末路,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这是经过无数人探索实验之后,开创的全新事物,是与旧传统决裂,建立起来的全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倡导个性,尝试创新,而这也正是中国摄影艺术所欠缺的。二者互补结合下的中国摄影艺术,可以尝试、探索、发现更加符合审美变化的创新作品,加速摄影这门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宇.博蒙特·纽霍尔与摄影史[J].新美术,2019,40(03):119-122.
[2]樊钢亮.摄影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话语权[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01):70-73.
[3]夏羿.近代摄影史研究的媒介视角:理念、路径与启示[J].传媒观察,2019(01):77-81.
[4]赖睿.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摄影新表达[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17(012).
[5]陈佳娉.关于互联网时代“摄影终结论”的辩证[J].互联网周刊,2023(11):17-19.
(作者简介:梁宗朝,男,硕士研究生,江苏省美术馆,中级美术师,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