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层出不穷的影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无可替代的文化内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节目中,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节目中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主持人的介绍、衔接和控场,背景音乐对环境氛围的烘托,后期配乐和其他声响的配合衔接等,各种声音共同助力了整场节目顺利完整地进行。当前,在以“文化”为核心的环境下,衍生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各个节目在声音元素设计、表达方式以及价值存在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长处与亮点。基于此,本文将以《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和纪录片《中国》三个文化类节目为例,从导演、主持人、嘉宾、表演者以及观众等方面入手,分析声音形式和展现方式在文化类节目中的表达与价值。
一、《经典咏流传》:唱出经典,传承文化
《经典咏流传》是一部文化音乐类节目,凭借其独特性与文化性,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选择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作品融入现代音乐,深刻挖掘、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对当下产生的深远意义。
《经典咏流传》节目流程为主持人开场介绍—朗诵诗词—传唱人演唱经典诗词,唱作歌手以新颖的形式演绎诗词,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古典文化中的诗词美,加之鉴赏嘉宾对所表演经典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感情进行解读,带领观众一起品鉴诗词文化内涵。
(一)鼓乐齐鸣,浑然一体
在《经典咏流传·正青春》第二期节目中,知名歌手和打击乐演奏家共同演绎了歌曲《观溪》,该首作品改编于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演奏过程中共使用了三种打击乐器,既有中国传统的大锣、大鼓,还有来自西非的乌嘟鼓,三种乐器在歌曲中灵活运用,节奏和氛围结合得恰到好处。
首先是观众熟悉的大鼓。在表演初期,打击乐演奏家用手掌直接敲击鼓面。手掌作为人体构造的一部分,当其直接击打在鼓面上时,发出的声音与心跳的节奏与音色较为相似,能够创造出一种脉搏跳动的感觉,在歌声还未响起时,大鼓的演奏能让观众缓慢、自然地融入歌曲旋律。
其次是用于营造氛围的锣鼓合奏。在作品高潮部分,打击乐演奏家使用鼓槌在大鼓和大锣之间分别敲击演绎,作为旋律最激烈、最振奋的部分,鼓声锣声交相呼应,在贴合歌曲节奏、丰富音乐旋律的同时,还能带给观众激情澎湃的感觉,将歌曲情感与舞台氛围烘托至顶点。
最后是平缓收尾的乌嘟鼓。当激动的情绪缓慢趋于平静时,打击乐演奏家选择使用非洲的乌嘟鼓。乌嘟鼓的原型是一个盛水的陶罐,经过不断地改进逐渐成为人们现在所使用的乐器,其声音深沉浑圆,给人以大自然的空幽、平静之感,让听众处于一种放松寻找自然之美、享受自然之乐的氛围感中。
(二)旧词新唱,余音绕梁
如果把器乐演奏比作繁茂的枝丫,那么歌手的人声演唱部分则是整首歌曲的树干。在演唱歌曲《观溪》的前半部分时,演唱者以流行唱法营造出旷达、安静的音乐氛围。在诗词副歌和高潮部分,歌曲更注重旋律化的表达,听感上更为坚定,歌声中的情绪转变和打击乐巧妙配合,从婉转抒情到充满力量,以独特的声音展现出苏轼诗词中旷达的人生态度。高潮过后,演唱者以陶笛声作为间奏,AF调的陶笛声与杜鹃的声音相契合,符合诗词中“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意境,仿佛将词人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演唱歌曲《观溪》的后半部分时,演唱者采用了戏曲中的唱腔,动作形态也随之改变,不同于流行演唱的发音、咬字方式,演唱者的声音婉转而悠扬,进一步将诗词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诗词作者苏轼一生被多次贬谪,但他仍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气,也始终带着少年感与敢拼敢闯不怕输不怕重来的热血劲头。在歌曲《观溪》中,无论是歌手的豪放演唱,还是打击乐演奏家用乐器对歌曲进行相得益彰的配合,都将时代元素与诗词作品相融合,以歌曲的旋律为载体,用创新的形式带领观众感悟诗词的魅力。
二、《朗读者》:读出心声,传递情感
《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注重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与传世佳作相结合,在节目中,通过嘉宾朗读佳作、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结合影像与音乐等手段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带领观众一同领略文字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达到“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主持人极具亲和力
主持人的主持效果对节目的整体呈现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包括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体态、节奏把握,等等。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以标准的语言、端庄的姿态和极富文化内涵的主持词,奠定了节目沉稳、典雅的氛围基调,带给观众们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1.奠定舞台基调
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既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责任,又要树立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朗读者》每期都有独立的主题,节目以轻音乐和旁白开始,主持人引经据典,以极具文化底蕴的语句介绍本期节目的主题和内容,循序渐进地带领观众沉浸于节目氛围。例如,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节目中,主持人以“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的开场白作为导语,引出当期“陪伴”这一主题,主持人以温婉的气质与文字的柔和为节目增添了亲和力,奠定了节目的氛围基调。
2.链接观众与嘉宾
在朗读嘉宾出场后,主持人会先对嘉宾进行访谈,嘉宾则围绕主题词讲述自己的见闻与经历。在与嘉宾对话环节中,主持人的语态、语势又与开场主持和独白时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扮演“倾听”的角色,以聆听者的视角与朗读者进行对话,引导嘉宾逐渐深入地进行交流。在此处的声音元素中,主持人以口语化的语言美学和相关的语言技巧,传达着声音的魅力,语言风趣幽默,对话题的深入与转换进行巧妙把控,既有分享喜悦时轻快回应的语气,也有在说起回忆时带有哽咽的语气和感动的泪水。主持人用声音为观众和嘉宾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环境,在得到嘉宾信任感与认同感的同时,也在拉近观众与节目、与嘉宾的距离。
(二)嘉宾颇具感染力
《朗读者》第一季第四期的主题词是礼物,共邀请了六位嘉宾,本文以第三位嘉宾的朗读部分为例。第三位嘉宾分享的书籍是《姥姥语录》。在朗读时,嘉宾没有使用任何主持技巧,而是以平静的语气讲述着最富有情感的话语,与观众分享每一次遭遇挫折与磨炼时所感受到的来自姥姥的鼓励与支持。
首先,嘉宾在朗读时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语音,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她的声音在自然声区,独特的共鸣音色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其次,其很好地控制了朗读时的语调和语速,并在朗诵姥姥说的话时予以一定的区分。例如,在读到“好事儿来了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咣当一下就砸你头上了,从来不会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结实,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时,嘉宾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在把握文字节奏和韵律的同时,还原着姥姥说话时的语气,让观众感受到人与人交流的真诚感,将其对姥姥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最后,从整体音色上看,嘉宾的声音中透露着优雅、知性的感觉,她的表达将个人经历赋予其的独特气质融入文字中,夹杂着来自姥姥的温暖,给予观众极其浓厚的情感和坚定的力量感。
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与分享者围绕着个人经历与书籍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节目所传递的知识并非一板一眼的冰冷说教,而是通过亲和力拉近距离,再以平静的语气向观众传递力量,既是文字的力量,也是声音的力量,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慢一点,感受美好”的生活理念。
三、纪录片《中国》:情感细腻,语言动听
《中国》是2020年播出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文化类纪录片,声音成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元素。在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中邀请了知名主持人担任旁白与配音员。纪录片《中国》第一季第一集为《春秋》,以孔子这位影响中国思想发展两千多年的伟大学者来开启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配音员饱含感情却不失冷静的旁白仿佛让观众和孔子身处同一时代,共同经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纪录片从孔子与老子思想碰撞的见面开始,孔子选择自己办学,这段教学时光是孔子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因而此时旁白的声音基调也是愉悦的,语调上扬且积极。而后伴随着背景音里马儿的嘶鸣声和兵刃交接的碰撞声,旁白应景而起,“鲁国公战败跑到齐国避难,季平子接管鲁国大权,所有人保持着沉默。”这时,孔子喊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开篇以来除去旁白以外的第一句人声,这句怒吼也和配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孔子是“剧中人”,其声音充满个人感情的愤懑与不甘。而后,鲁国的礼崩乐坏让孔子心灰意冷,于是选择离开。此时的背景音乐表达了孔子无尽的失望和无奈之情。而当孔子二次离开鲁国时,由于这次离开并非孤独一人,因此配乐也比较悠扬,旁白声音也轻松了许多。孔子要另寻明主,旁白声中流露出未来可期、有无限希望的憧憬感,为画面中辛苦的行程增添了浪漫色彩。孔子的一路并不平坦,受到各种驱赶、侮辱,颠沛流离,此时旁白的叙述中也有怜惜之感。在面对挫折时,孔子的中庸之道从未动摇,此时旁白的声音也坚定有力。当孔子屡战屡败时,旁白声音充满敬佩的同时也有着对这位伟人抱负无法施展的遗憾之意。“脚下没有方向,但心中有方向。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旁白配音与节目主题相扣,在讲述孔子经历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着继续向前的希冀之感。
以文化类节目《中国》的社会影响力来看,其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据其配音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光是七十字左右的宣传片在录音棚都要整整三个半小时,每一句的表达、气息、停顿、重音等等都要不断打磨。”配音的使用能赋予冰冷的文字以充沛的感情,让画面与主题的联系更为紧密,使枯燥的历史“活”起来,其对纪录片的作用远大于配音工作本身。
四、结语
文化节目的出现让人们更加重视历史,更愿意接纳和深入研究文化宝藏。声音是文化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的存在让节目更灵动鲜活,不同声音元素的使用也让节目焕发出不同维度的精彩。在文化类节目中,要把声音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输出途径,探索更多领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充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含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探究——以《朗读者》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2(10):133-135.
[2]姜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特点分析——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中国有线电视,2023
(12):173-176.
[3]张珍瑞.浅谈播音主持的艺术美学——以《朗读者》为例[J].新闻传播,2022(23):103-105.
[4]董静雯.视听符号·诗意呈现·文化认同:历史纪录片《中国》的美学特征探析[J].视听,2023(11):74-77.
[5]姜燕,何雨师.听觉浸润:文化类综艺节目听觉审美探析[J].影视制作,2023,29(12):13-19.
[6]蒋蔓菁.静态素材动态化 视觉资料听觉化——以《中华文化探源》节目为例,探讨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声音表达[J].中国广播,2018
(07):73-75.
[7]张静若.听觉审美空间的“遮蔽”与“敞开”二重性——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64-67.
[8]于苗,刘晓婷.从有声语言传播角度探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为例[J].电视研究,2018(04):47-49.
[9]李明远.试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规范化[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1(02):58-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媒人才课程思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QJH202316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冠华,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肖潇,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