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是通过运用诸多精细化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起一套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为深入理解和掌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及构成要素,本文将全面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智慧图书馆更好地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一、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具备的要素
在智能化时代,智慧化阅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也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智慧图书馆发展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深层次创新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其建设与发展应具备的要素如下。
(一)资源
智慧图书馆作为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与知识传播功能的综合系统设施,已成为今后图书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智慧图书馆应围绕资源、服务和技术三大核心要素来打造。资源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重中之重。传统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往往依赖纸质媒介进行展现和保存,使图书资源的借阅受制于时空因素,无法有效满足现阶段读者想要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而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弊端,其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起规模庞大且更新速度极快的资源数据库,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
(二)服务
服务作为智慧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一项核心要素,基于传统图书馆既有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有效改善服务方式中存在的弊端。智慧图书馆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对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及工作成效,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三)技术
技术是构建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传统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引进前沿科技,诸如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以及物联网等,借此提升智慧图书馆系统的运行效能。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特点
(一)服务高效性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尤其是在服务效率方面。智慧图书馆通过应用智能技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尤其在应急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各类图书馆的建筑面积日益扩大,基础设施负荷不断加重,服务体系的信息量和运载负荷也越来越大,当巨大体量的信息发生崩溃,很可能给图书馆带来较大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图书馆可以借助更加灵敏的管理、更加智能的信息系统,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务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具综合性的信息服务。
(二)使用便利性
智慧图书馆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公益惠民理念,让每位读者都能获得相应的阅读学习解决方案,享受智慧图书馆带来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为读者及馆员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基于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的智慧图书馆,一方面可以让馆员在智能化和自主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
(三)知识共享性
建立在智能化基础上的智慧图书馆,拥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外部特征。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种具有独立性的文献信息与读者、管理人员等进行互联,将所有信息进行串联,实现读者与管理、前后台的智能连接,最终实现知识共享。智慧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通过知识和管理的共享,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并且让读者在借阅过程中节约更多时间,为馆员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管理,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新形态
一方面,智慧图书馆要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主动探究新模式来推动其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和理念方面,应充分明确图书馆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使智慧化服务体系能够与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相契合。随着相关技术和理念的逐渐成熟,智慧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相关应用框架的基础上,对电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出线上预约、电子阅览室等诸多数字化服务方式。此外,智慧图书馆还应针对资源的可访问性,采取拓宽访问路径、深化访问深度等方式,切实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让读者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也应充分利用智能化科技手段,在个性化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检索服务,可通过引入智能推荐系统,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提供强大的助力。例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综合采用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自动分拣等技术,研究和设计了一套“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用自动化作业替代重复的人工操作,通过精准的图书识别及数据处理等方式,实现批量图书验收、人机协同编目、典藏加工及分拣等处理,极大减少了重复的人力劳动,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图书采分编效率。这一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被命名为“采编图灵”,是国内外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等应用到图书采分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系统。该馆自主研发的“粤读通”数字证卡,则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的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优势,实现全省域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目前已基本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实现全省“一张网、一个卡”,读者一次办理(包括线上办证或激活),全省通用。
(二)建设新路径
1.加大信息资源供应力度
在打造智慧图书馆新形态的过程中,首先应对信息资源供应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以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使图书馆能够切实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深挖馆藏资源的深层次价值,以此使广大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也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互联网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全方位搜集,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构建具有实用性的数据资料库。此外,智慧图书馆通过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将馆内信息资源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现。同时,开放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供广大读者使用,以便人们能够快速访问和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信息。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读者喜好、年龄以及需求等诸多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整理和深入研究并总结出关键要素,从而为服务体系的优化完善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既能够缩减运营成本,又能提升服务品质。例如,智慧图书馆可以将相关信息资源用于网络推广、新书推荐会等,并结合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推出最具人气资讯榜单和推荐书籍等;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向读者提供专业学科类的服务项目,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时跟踪各学术领域的专业数据,用于跨学科研究,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应用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
2.积极创新基础服务内容
在深化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优化创新基础服务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智慧图书馆应结合现实需求构思并创新设计信息服务内容,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个性化、深度化阅读服务。为了使广大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体系应围绕拓宽服务内容展开,综合考虑读者信息、阅读习惯等各项因素,推动馆藏资源朝着更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将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强大功能和优势发挥出来。例如,甘肃省图书馆的“智慧甘图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中台,实现对图书馆员、资源、设备、环境、过程等要素的全面感知,根据读者的个人信息、到馆频次、行为偏好、借阅内容、各项指标的排名等信息进行读者画像分析,实现针对群体和个人的新书推介与知识定向投送,使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
3.创建虚拟化发展形态
一方面,作为构建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形态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虚拟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预期的新形态构建目标,智慧图书馆必须积极运用虚拟技术,深入挖掘虚拟空间构建的核心策略,将其融入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可采用VR、AR两种相对较为成熟的开发技术。其中,VR技术主要运用图形技术创造出全数字化的可视化场景;而AR技术则通过图形技术将数字内容与真实世界交融叠加,实现采集信息及支持创新创作等多重目标。立足于智慧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视角看,无论是VR还是AR技术的应用价值都十分显著,尤其是在智慧图书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与资源信息为指引,灵活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确保技术方案与服务架构得到有效融合,以期达成预期的新形态建设目标。例如,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的地磁导航技术开全国之首创。在馆内,读者只要打开蓝牙,通过公众号的菜单,便能实现人工智能导航,精确找到图书架位,误差不超过1米。由此,读者能够在馆内不同区域查询图书,并能够清楚地看到书本在馆和外借册数,真正解决“找书难”的行业难题。该馆还有不少独创科技,比如AR眼镜个性化服务模式:以往,图书馆以被动服务为主,而现在,馆员可以通过佩戴特制的AR眼镜,读取该读者的借阅数据及预约信息,以此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向读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打造图书馆智慧服务新模式。
另一方面,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信息传输问题尤为重要。5G技术作为当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凭借自身超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低延迟性、高稳定性等优势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5G技术构建智慧型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通信架构,可以使读者在极短时间内获取海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5G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应用。例如,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区内,已初步建成了“5G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各类创新服务中,“无感借还”智慧流通服务成效尤为突出。该服务系统采用红外光幕技术、人脸生物识别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打造出“入馆即还书,出馆即借书”的智慧场景,让读者在短短3秒完成图书的借阅,为读者提供了高效、便捷、智慧的流通服务。该服务于2020年9月27日在新馆投入试运行,至2023年底,读者累计借还327万册次,极大节约了读者时间,读者借还册次同比增长47.5%,图书流通效率提升90%。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作为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应进一步加强对前沿科技的运用,积极引入创新思维,构建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优质服务体系,为新形态发展模式打下稳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胡娟,柯平.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总分馆智慧化选择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05):69-77.
[2]陈昊,谢姣.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9):
108-112.
[3]秦春阳.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南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09):20-22.
[4]郑皓心.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2):106-108.
[5]朱贵荣.新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与发展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荐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05):210.
[6]吴荣.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谈智慧图书馆采编管理模式构建策略[J].办公室业务,2023(08):149-151.
[7]陈勇.聚焦数字化,公共图书馆智慧升级 以杭州市萧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为例[J].信息化建设,2023(09):55-56.
[8]龙泉,赵爽,秦也则.智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体系应用与实践——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05):71-77.
[9]周笑盈.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对全国33家图书馆的调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09):63-71+101.
[10]赵寒英.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践研究——以总分馆服务体系和智慧技术背景下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为例[J].财经界,2023
(31):81-83.
[11]蔡迎春,严丹,周琼,等.元宇宙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路径——从图书馆的智慧化走向智慧的图书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04):103-113.
(作者简介:韦林珍,女,柳州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智慧图书馆建设)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