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立意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路径,旨在以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标,通过重构阅读资源体系、探索进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阅读课程群及完善阅读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掌握关键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善思考的独立阅读者。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逆向设计视域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DDB233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阅读内容选材单一。部分教师受教材主位的传统观念影响,仅重视课内教材的学习,忽视了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补充。另外,一些教师面对市面上繁多复杂的阅读资源时,缺乏相应的选择标准和策略,常常忽视语篇体裁的多样性。阅读教学模式僵化,活动缺乏灵活性。部分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千篇一律,主要围绕语篇的字面理解展开,缺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活动。阅读评价手段单一,目前多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评价内容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对阅读态度和习惯的考查等。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分级阅读标准》)明确指出,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由阅读品格与阅读能力两大要素构成,强调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需遵循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素材与教学方法,引导他们逐步发展阅读品格,提升阅读能力(王蔷、陈则航,2016)。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以《分级阅读标准》为理论纲要,以英文分级读物为载体,开展多年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尝试探索符合学情的英文阅读教学路径,即:通过重构阅读资源体系、探索进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阅读课程群及完善阅读评价,助力学生掌握关键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系统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落实阅读育人目标。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1.重构阅读资源,形成多元分级的资源体系
基于《分级阅读标准》中的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理论,依托《课标》语篇类型一级和二级内容要求,结合现行教材各单元主题及板块教学内容,笔者选择了符合学情的分级读物,重构阅读资源体系。
重构后的阅读资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阅读材料难度呈阶梯式递进,从视觉词读本、拼读类绘本、故事类绘本和科普类读物到桥梁书,再到章节书,帮助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题材多样,如非故事类文本的占比随学生年级的提高而增大,至小学高年级阶段,非故事类文本阅读在学生所有阅读资源中占比达60%。第三,配套教学资源丰富,所有阅读材料均配有幻灯片、任务单、微课视频等,不仅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还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基于课堂,探索进阶式阅读教学模式
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式逐步塑造。笔者团队基于文献学习,结合学情,在阅读实践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进阶式阅读教学模式,即:SD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CIRCLE教学模式和项目式阅读教学模式。
(1)SD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
《课标》指出,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要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体会语音的表意功能,发现并归纳语音规则(教育部,2022)。SD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SDP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在SP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后者是一种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指结合视觉词(Sight Words)的学习,以拼读规则(Phonics)为教学中心,通过绘本(Picture Book)的使用培养小学生早期英语阅读素养(赵淑红,2016)。SDP模式则进一步突出了绘本作为有意义的语言输入的核心作用,将解码类绘本(Decodable Book)作为学生感知新语音知识的重要素材。在该模式下,教师结合视觉词和拼读规则,以解码类绘本书为教学中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故事学习中感知并学习语音知识,提高拼读能力。SDP模式主要包含复习、感知、学习和巩固运用四个环节。其中,复习环节以复习重点视觉词及已学过的语音知识为主,旨在激活学生的已知;感知环节为SDP模式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图片环游的方式探究故事主题意义,并隐性呈现含有目标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汇,帮助学生在故事语境中初步建立单词音、形、义的对应关系;学习环节是学生在理解故事后,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拼读规则学习新语音知识的显性过程,教师呈现绘本中含有新语音知识的词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音规则,并借助拼读教具等开展拼读练习,强化学生对新语音知识的理解;巩固运用环节指学生运用拼读规则独立拼读含有本课语音知识的词汇、句子,或阅读其他解码类绘本。巩固运用环节不能仅停留在课内,更需要学生在课后强化练习,为此教师可布置适量的朗读作业来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2)CIRCLE教学模式
笔者团队基于阅读圈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实践,逐渐形成了适合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中开展的CIRCLE教学模式,即:理解文本(Comprehending)、角色阅读(Independent Reading with Roles)、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分享观点(Expressing)。理解文本是开展阅读圈的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激发阅读热情与期待。角色阅读是开展阅读圈的关键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分阅读角色,各组员自主阅读,独立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掌握阅读策略。合作学习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各自的阅读角色出发,从不同角度相互补充观点,完善各自的任务单。分享观点是开展阅读圈的核心步骤,全班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集中交流和反馈,反馈的形式既可以是学生自主汇报,也可以是小组汇报。
(3)项目式阅读教学模式
学生应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教育部,2022)。项目学习可以有效衔接阅读课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语言和社会的密切关联,与文本深度对话,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周丽萍,2023)。笔者团队基于项目学习的意义,凝练了项目式阅读教学模式,包括入项课、探究课和出项课三种课型。其中,入项课以用驱动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目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导读,明确阅读任务及评分标准,学生完成结组和分工,建议用1课时完成。探究课是以解决驱动问题为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研读等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进行意义建构,并在精读中聚焦关键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建议用2—3课时完成。出项课以呈现阅读产品、展现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成果为核心,是师生根据评分规则,对项目过程和产出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建议用1课时完成。
3.关注阅读体验,构建多感官参与的阅读课程群
经过近15年的阅读教学探索,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I Do阅读课程群。该课程群由I Sing、I Decode、I Play、I Write和I Project五大阅读课程组成,课程核心围绕字母I展开,即以学生生命成长为核心,通过一系列Do(即阅读行为路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感官协同参与的阶梯式课程中成长为一名独立阅(悦)读者(课程群图见图1)。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一校两址、分段教学的办学特点,I Do阅读课程群也设置了分阶段目标。低段课程目标为Learn to Read,即“学会阅读”,为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实现自主阅读奠定良好基础;高段课程目标为Read to Learn,即“学慧阅读”,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启智增慧,更好地认识世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I Do阅读课程群分为基础、拓展和自主探究三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使用固定课时。拓展类课程为选修课,面向部分学生,以兴趣小组和社团的形式展开,利用校本课时完成。自主探究类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展开,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基础类课程是基于现行教材的解构和重构。拓展类课程和自主探究类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发展,旨在丰富学生英语阅读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图1.I Do阅读课程群图
4.优化阅读评价,形成了素养导向的阅读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应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评价结果应为后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部,2022)。因此在开展阅读评价前,教师应明确小学阶段儿童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的阶段目标。笔者团队根据《课标》一、二级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结合《分级阅读标准》中的起步阶段读者阅读素养发展目标,制定了I Can阅读评价目标体系,尝试勾勒小学阶段儿童英语阅读画像。以发展学生阅读素养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学习过程,在阅读任务中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素养导向的阅读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将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相融合,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教师通过设计指向评价目标的表现性任务即相应的评价标准,把握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情况,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调整阅读教学方法、阅读任务及评分标准等,也能助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发展阅读素养。
I Can阅读评价目标体系下的表现性任务主要有口头表达(I Can Say) 、表演(I Can Show)和笔头表达(I Can Write)三类,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表现性任务成果还将被收录在他们的个人阅读档案袋中,用于记录学生在某本书或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个人或小组完成的阅读任务。阅读档案袋评价是动态的评价活动,能够督促学生持续反思阅读方法和效果,培养阅读的自主性,建立阅读自信心。
结语
本案例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不仅改善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在国内部分城市区域内进行了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团队教师先后在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中分享了该阅读实践的成果,并形成了一本专著。案例从实践层面上创新了阅读教学路径,通过重构阅读资源、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丰富阅读课程群及完善阅读评价,打造了积极的英语阅读新生态,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步成长为爱阅读、善思考的独立阅读者,从而为一线教师及学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陈则航.2016.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赵淑红.2016.小学英语“SP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6): 2—6.
周丽萍.202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阅读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 20—25.
外指委委员点评
本文简要介绍了2023年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优秀典型案例《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路径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背景和拟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了研究团队解决问题的系列措施,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和参考模板。
首先,本案例对小学英语阅读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形成了多元分级的资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从视觉词读本到章节书等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并且逐步引入非故事类文本,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其次,案例提出了三种进阶式阅读教学模式:SD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CIRCLE教学模式和项目式阅读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旨在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此外,在课程设计方面,案例提出的I Do阅读课程群是一个创新的尝试。课程群构建了一个多感官参与的阶梯式学习体系,涵盖了从基础到拓展、再到自主探究的不同层次,可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案例提出了素养导向的阅读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还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了阅读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综上,本案例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检验这些方法的效果,并探索更多适应不同学情的阅读教学策略。
董洪丹(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