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运动项目叫障碍跑。所谓障碍跑,就是在运动场上设置凳子、竹竿、木架等障碍物,让学生通过攀爬、跳跃、跨越等方式跨过障碍物,到达终点。这项运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协调发展。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同样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写文章时应怎样设置障碍呢?
兜圈子
“兜圈子”是指说话有意拐弯抹角,把要说的话隐含其中,让听者去揣摩。
一进门,我就对妈妈说:“妈,我想和您商量个事儿。”
“什么事?你说!”
“哎,还是不说了,说了您也不一定会同意。”
“什么事?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是这样的。我们班玲子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毛衣,一来学校,同学们都围着她转来转去,都说‘好漂亮的毛衣呀,玲子,你在哪买的?’您猜她怎么说?”
“我怎么猜得着?”
“玲子说不是买的,是我妈妈织的。”
这是玲玲同学写的作文《我想有件新毛衣》其中一个片段,含蓄而隐晦。“我”想让妈妈织一件毛衣,可又怕妈妈不同意,于是和妈妈兜了个圈子,设了一个障碍。假如直说“妈妈,你给我织一件毛衣吧”,也许妈妈还真不会同意呢,这样的“兜圈子”远比“直白”地说效果好得多。
绕弯子
想要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就要学会绕弯子,不能直来直去。
我把自行车推到门前的草坪上,同时请妈妈当我的指导老师。妈妈告诉我,学骑车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一定能成功。我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认真学习。
我一上车,车子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车头一扭,我连人带车翻了个四脚朝天。妈妈赶快跑过来查看,对我说:“不要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爬起来,继续练习。妈妈在一旁提醒我:“小心,稳住车头,身子坐正,眼睛看着前方,两只脚一上一下踩踏脚板。”我牢记妈妈的话,双手使劲抓住车把,眼睛盯着前方,脚一使劲,车子就失去了重心。我一慌,它又倒下来,压住我的脚。妈妈连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摔着了没有?”我拍拍屁股,强忍着痛说:“没事。继续练!”
我爬上自行车。车子摇摇晃晃,像喝醉的老人。我手脚一慌,车子就和路边的小树来了个“亲密接触”。咚的一声,我摔了嘴啃泥。我生气地说:“不骑了!不骑了!”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打退堂鼓,你还算个男子汉吗?”听了妈妈的话,我无地自容。
我鼓起勇气,调整心态,继续练习,其间我不知摔过多少跤,栽过多少跟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我始终坚持,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真开心呀!
这是兰兰同学写的作文《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小作者在“绕弯子”的过程中,“牵扯”出了妈妈这个人物。妈妈在“我”学骑车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她帮助“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实现了“骑自行车”的最终目的。
写文章就像骑自行车,多“绕”几个“弯子”,文章就能写得生动具体了。
设置悬念
俗称“卖关子”,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有意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使读者形成某种急切期待或关心的心理。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部分。
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开头写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三天怎么能完得成呢?这是“设悬”。接下来“释悬”:诸葛亮料到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可以利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事实也果真如此。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挖坑
本意指设置陷阱,让别人跳下去,这里是指为避免平铺直叙,为文章设置障碍,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
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挖坑”的艺术,情节中设置了三个障碍:第一个是孙悟空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到四万五千里外,惨遭失败;第二个是钻到铁扇公主肚里,却拿到假扇,再次失败;第三次是变成牛魔王借到真扇,又被变成猪八戒的牛魔王反骗回去,还是失败。最后在八戒、沙僧、哪吒等助战下,孙悟空才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以武力解决了问题。
“障碍法”能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用得好能使文章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障碍要讲究方法。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最后,可集中笔墨重点写最后一次障碍。每次涉及下一个障碍的设置,也要解决或区别于前面设置的障碍,要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做到水到渠成。
写文章时应怎样设置障碍呢?
兜圈子
“兜圈子”是指说话有意拐弯抹角,把要说的话隐含其中,让听者去揣摩。
一进门,我就对妈妈说:“妈,我想和您商量个事儿。”
“什么事?你说!”
“哎,还是不说了,说了您也不一定会同意。”
“什么事?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是这样的。我们班玲子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毛衣,一来学校,同学们都围着她转来转去,都说‘好漂亮的毛衣呀,玲子,你在哪买的?’您猜她怎么说?”
“我怎么猜得着?”
“玲子说不是买的,是我妈妈织的。”
这是玲玲同学写的作文《我想有件新毛衣》其中一个片段,含蓄而隐晦。“我”想让妈妈织一件毛衣,可又怕妈妈不同意,于是和妈妈兜了个圈子,设了一个障碍。假如直说“妈妈,你给我织一件毛衣吧”,也许妈妈还真不会同意呢,这样的“兜圈子”远比“直白”地说效果好得多。
绕弯子
想要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就要学会绕弯子,不能直来直去。
我把自行车推到门前的草坪上,同时请妈妈当我的指导老师。妈妈告诉我,学骑车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一定能成功。我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认真学习。
我一上车,车子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车头一扭,我连人带车翻了个四脚朝天。妈妈赶快跑过来查看,对我说:“不要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爬起来,继续练习。妈妈在一旁提醒我:“小心,稳住车头,身子坐正,眼睛看着前方,两只脚一上一下踩踏脚板。”我牢记妈妈的话,双手使劲抓住车把,眼睛盯着前方,脚一使劲,车子就失去了重心。我一慌,它又倒下来,压住我的脚。妈妈连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摔着了没有?”我拍拍屁股,强忍着痛说:“没事。继续练!”
我爬上自行车。车子摇摇晃晃,像喝醉的老人。我手脚一慌,车子就和路边的小树来了个“亲密接触”。咚的一声,我摔了嘴啃泥。我生气地说:“不骑了!不骑了!”妈妈严肃地对我说:“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打退堂鼓,你还算个男子汉吗?”听了妈妈的话,我无地自容。
我鼓起勇气,调整心态,继续练习,其间我不知摔过多少跤,栽过多少跟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我始终坚持,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真开心呀!
这是兰兰同学写的作文《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小作者在“绕弯子”的过程中,“牵扯”出了妈妈这个人物。妈妈在“我”学骑车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她帮助“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实现了“骑自行车”的最终目的。
写文章就像骑自行车,多“绕”几个“弯子”,文章就能写得生动具体了。
设置悬念
俗称“卖关子”,就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有意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使读者形成某种急切期待或关心的心理。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部分。
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开头写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三天怎么能完得成呢?这是“设悬”。接下来“释悬”:诸葛亮料到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可以利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事实也果真如此。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挖坑
本意指设置陷阱,让别人跳下去,这里是指为避免平铺直叙,为文章设置障碍,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
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挖坑”的艺术,情节中设置了三个障碍:第一个是孙悟空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到四万五千里外,惨遭失败;第二个是钻到铁扇公主肚里,却拿到假扇,再次失败;第三次是变成牛魔王借到真扇,又被变成猪八戒的牛魔王反骗回去,还是失败。最后在八戒、沙僧、哪吒等助战下,孙悟空才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以武力解决了问题。
“障碍法”能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用得好能使文章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障碍要讲究方法。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最后,可集中笔墨重点写最后一次障碍。每次涉及下一个障碍的设置,也要解决或区别于前面设置的障碍,要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做到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