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段媛媛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晓伟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未来实验学校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信息处理浅表化和碎片化问题,探讨了结构化思维与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以外研版《英语》(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Pigeon surprise”语篇教学为例,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展示了改进后的教学如何借助表格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将零散信息整合为结构化内容,有效破解这些问题,实现了从浅表学习到深度思维的转变,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结构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教师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活动中,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等,学会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自《课标》颁布以来,初中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并尝试通过结构化教学来破解语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浅表化和碎片化问题。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对结构化的理解尚不深入,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结构化,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具体方法仍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教学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解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其应用效果与实践价值。
二、结构化思维与思维可视化的概念与关系
英语结构化知识是指经过梳理、组织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围绕某个文本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结构或框架。语篇的这种内在逻辑关系就是结构化知识(张秋会、王蔷,2016)。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对主题信息的梳理和整合情况,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知识与语言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为学生内化知识和实现连贯表达奠定基础(王蔷等,2019)。思维可视化则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以可见的形式呈现,使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清晰直观。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刘濯源,2016)。
1. 结构化思维是思维可视化的基础
知识结构化离不开结构化思维,而结构化思维的实现又离不开智力操作。要进行结构化思维,需要合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智力方法(翁乾明,2023)。结构化思维的核心是将复杂、零散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归纳,形成条理清晰、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方法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分解问题、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信息。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结构化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零散信息记忆的局限,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框架。教师应将结构化思维贯穿于读前、读中、读后阶段,发挥激活背景知识、梳理文章脉络以及巩固理解与迁移应用的作用。具体而言,通过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层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结构化拆解,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通过搭建多维知识网络,根据不同语篇类型梳理和整合信息,引导学生构建信息结构图式,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词汇、语法和语篇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深度和效率。
2. 思维可视化是结构化思维的外在呈现
思维可视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沟通思想,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效果(刘濯源,2014)。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图表、表格,以及思维导图及其具体形式,如流程图、树状图、鱼骨图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语篇类型,采用不同的可视化工具。例如,处理说明文时,可用流程图呈现文本信息的逻辑关系;处理记叙文时,可用鱼骨图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处理多模态语篇时,可灵活组合使用多种思维可视化工具整合散点信息。
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结构化呈现学习内容,还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语篇的阅读中,帮助学生形成通用的思维模式。可见,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和隐性思维显性化(刘濯源,2014)。
3. 两者相互促进
结构化思维通过可视化工具的呈现,使信息和逻辑更直观,从而帮助人们更高效地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可视化工具也能辅助结构化思维的形成。在使用可视化工具时,人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体现。结构化思维提供了思维的逻辑框架,而思维可视化通过图形化工具将这种框架显性化。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
三、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实例
下文以外研版《英语》(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Unit 5 Fantastic friends的Understanding ideas板块语篇“Pigeon surprise”为例,展示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阅读教学案例。
1. 语篇研读
本语篇标题为“Pigeon surprise”,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范畴,涉及“常见的动物,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和“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语篇以日志形式讲述了Henry为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观察和研究鸽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对鸽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最初的不了解、不喜欢,到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鸽子的“特殊本领”后转为赞叹。该语篇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科学探究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同时,该语篇也帮助学生认识到事物皆有两面,应以客观、整体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事、物,避免偏激,并警惕在缺乏调查和了解的情况下妄下结论。
通过语篇研读,教师确立了本语篇的双线结构:明线为Henry对鸽子态度的变化;暗线为他在观察过程中体现的探究精神及收获与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将通过这一双线并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以客观、整体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事、物。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关于动物的话题,对鸽子也并不陌生,但他们通常和Henry一样,缺乏对鸽子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鸽子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亲身体会对鸽子看法的转变。此外,学生在区分事实类信息和观点类信息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在阅读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获取、梳理、整合并应用这两类信息,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并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
3. 设计思路
教师将该语篇的学习过程分为“输入—内化—输出”三个阶段,计划通过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聚焦阅读输入和语篇内容的内化,评价任务是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说出语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则以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输出为主。本文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阅读课设计思路。教师以语篇中Henry的日志为依托,以他对鸽子态度的变化为主线,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和梳理信息,并指导学生绘制语篇内容结构图,帮助他们内化语篇内容,深入理解主题意义。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该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学会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4. 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对语篇和学情的分析,教师设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找出并梳理有关鸽子的信息和Henry对鸽子态度的变化;
(2)说出Henry对鸽子态度变化的原因和收获;
(3)绘制语篇结构图,并借助结构图讲述“我”与鸽子的故事。
5. 教学设计
基于教学目标,教师进行了两轮教学设计。以下分别展示两轮教学设计的具体活动与设计思路,并进行对比分析。
(1)第一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阅读Henry日志的Day 1部分,并回答问题。
Q1. Why does Henry write the blogs?
Q2. Does he want to study pigeons? How does he feel?
第二步:快速浏览Henry日志的Day 2至Day 5部分,并回答问题。
Q. What’s Henry doing to study pigeons?
第三步:逐段阅读日志的Day 2至Day 5部分,读完每一天的日志后,回答问题。
Day 2:
Q1. What does Henry think of pigeons? Why?
Q2. If you were Henry, what would you do?
Day 3:
Q1. What does he learn about? Does he believe it?
Q2. How to make sure about that?
Day 4:
Q. What does Henry think of pigeons? Why?
Day 5:
Q. What does Henry think of pigeons? Why?
第四步:填写教材中Activity 4的图表。
上述设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许多教师在处理记叙文语篇时,会采用“总—分—总”模式,即先通读全文,再分段细读,最后回归全文总结。这种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处理本语篇时,容易导致浅表化和碎片化问题。本语篇采用日志形式,篇幅较短。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逐段阅读,但每段仅有三行左右的文字,频繁的阅读中断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理解。此外,每段的读后问题设计较为类似或重复,学生的关注点局限于段落中的信息,忽视了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设计也停留在文字表层,答案过于直接,缺乏层次性和思维深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这种处理方式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教师对学生阅读的“不放心”,总是想通过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确认学生是否阅读了、是否读懂了;二是教师对语篇的研读还不够深入,未能梳理出语篇的逻辑主线和结构特点,缺乏结构化思考。事实上,阅读教学不应止步于梳理、概括和整合文本的浅层信息,因为这些仅是探索和挖掘主题意义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而非最终目标。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如探究主题意义、分析写作意图、推断观点态度等,应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张惠敏,2023)。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带领教师团队对该语篇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摒弃了语篇处理“总—分—总”式的惯常思路,而根据语篇内容和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1),聚焦于语篇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即方式、事实和观点。学生完整阅读Day 2到Day 5的观察日志,填写表格,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的逻辑主线与主题意义。
(2)第二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阅读Henry日志的Day 1部分,并回答问题。
Q1. Did Henry like pigeons?
Q2. How do you know that?
[设计意图]
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语篇类型,引出Henry观察鸽子的背景,导入话题。由于原文中未明确提及Henry是否喜欢鸽子,所以教师通过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文中“Some lucky kids got... But I have to...”推断出“Henry didn’t like pigeons”。
第二步:阅读Henry日志的Day 2至Day 5部分,并回答问题,填写表格(见表1)。
Q1. What does Henry know about pigeons?
Q2. What does he think of them?
[设计意图]
通过语篇学习提取、概括、整合文本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系,梳理出信息结构图,是生成结构化知识的重要基础(赵连杰,2020)。在导入环节结束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区分“事实”和“观点”两个关键概念。随后,学生整体阅读语篇,并根据表1的要求查找和梳理语篇中的信息,完成表格填写。
第三步:思考与分享。表格填写完成后,教师进一步补充图片和视频资源,丰富鸽子的事实信息,并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
Task 1. Describe Henry’s changes of views towards pigeons and summarise why he changes his views.
Task 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nry’s story with pigeons?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梳理Henry学习方式、他发现的事实信息以及对此的看法,深入体会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思维方式。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为帮助学生梳理观点、组织讨论,教师首先通过问题“Why does Henry change his views?”引导学生分析Henry对鸽子态度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体会“诸事皆有两面”:通过初步了解,见其一面;通过更多了解,发现其另一面。进而明白,对人对事“不了解,不评价”的道理。然后,通过问题“How does Henry study pigeons?”总结Henry研究鸽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养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同时,体会Henry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原来“我”错了,因为我还不够了解它们。这一学习过程对学生自身也有积极影响。初中生遇事容易情绪激动,可能不假思索就妄下结论。教师抓住了这个契机,由人推己,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不了解的事物多学习、多研究。
此外,本环节注重探究语篇的暗线。暗线承载着语篇主题意义。解读暗线时,教师也应恰当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形成结构化思维(见图1),从而有效挖掘暗线蕴含的主题意义(李旦,2024)。
第四步:讲述“我与鸽子的故事”。
Task 1. Draw a mind map or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Task 2. Try to tell the story with pigeons with the help of the mind map or structure.
Hello, everyone. I am Henry.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my story with pigeons.
At first...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内化和运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自述、同伴互述和小组分享等活动形式,巩固结构化新知。首先,学生根据语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或结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画图过程中进一步内化语篇信息。随后,学生借助该图以第一人称讲述“我与鸽子的故事”。这一讲述过程不仅再次巩固了语篇内容和信息,还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事实—观点”的逻辑进行表达,同时深刻体会Henry对鸽子态度的变化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思维可视化贯穿语篇阅读的多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表格,获取和梳理事实性信息;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对比和整合,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根据对语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生成自己的图式,内化语篇的内容和主题意义。
(3)教学点评
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可见,教师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路,对语篇信息的处理方式分别是分段式的点状信息梳理和整入整出式的信息梳理和应用。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获取的是零散的信息点,且始终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被动梳理,缺乏对语篇内容的整体建构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认知。而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利用结构化工具自主建构语篇内容体系,分析并描述主题意义。特别是在填写表格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同时,在读后应用环节中,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有效内化和迁移结构化思维工具。
四、结语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改进,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结构化思维,对语篇进行结构化分析,梳理出主线和结构特点,然后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多种有利于学生建构结构化思维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获取、梳理、概括与整合,从而引导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思维,体会思考带来的乐趣以及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内化语篇内容和语言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语篇教学,如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以及如何将其更有针对性地应用到不同年级的教学中,更好地辅助信息整合,提升课堂知识容量,助力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旦. 2024. 教师结构化思维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 44—48.
刘濯源. 2014. 思维可视化: 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 中小学管理, (6): 10—13.
刘濯源. 2016.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 (17): 3—7.
王蔷, 钱小芳, 周敏. 2019. 英语教学中语篇研读的意义与方法[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 40—47.
翁乾明. 2023. 知识结构化: 一种面向未来的能力[J]. 福建教育, (24): 5—8.
张惠敏. 202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与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 44—48.
张秋会, 王蔷. 2016.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 11—16.
赵连杰. 2020. 如何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应用结构化知识[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7): 31—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晓春,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英语教研员。
段媛媛,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英语教研员。
刘晓伟,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未来实验学校初中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