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苑分校
摘 要: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教学是实现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重外来文化学习、轻本土文化认同,重课内语言知识、轻实地文化体验,重静态文化生成、轻动态文化践行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意识三级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探索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探究天坛底蕴,传播天坛文化”,尝试通过制定文化项目、分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实地体验和促进文化传播,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文化实践相融合,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使命感,为培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初中英语;文化教学
一、引言
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方法、文化认知差异、语言环境局限以及应试教育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王蔷、葛晓培,2022),当前英语文化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重外来文化学习、轻本土文化认同,重课内语言知识、轻实地文化体验,重静态文化生成、轻动态文化践行等(胡欲晓,202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基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外化文化实践,促进文化传播。
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文化意识培育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化学习的结合体,旨在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跨学科的项目成果和深入理解。它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应用,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学科知识,创造性地整合这些知识,最终生成项目成果,并形成更新、更深刻的见解(夏雪梅,2022)。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可遵循以下设计逻辑(夏雪梅,2022):首先,提出跨学科的真实问题。问题的设计需具有跨学科性质,能够激发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需求。其次,选取用于问题解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学科,并分析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随后,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并持续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并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逻辑。最后,形成整合性的项目成果和深度理解。项目成果应体现跨学科的整合性理解,展示学生对问题的多维度思考和创造性解决方案。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能够深度促进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文化知识的呈现与对比,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不同文化的知识,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左惠连等,2023);结合文化情境的创设与体验,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感受文化差异,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形成文化认同;借助文化自信的塑造与传播,使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并通过项目成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文伟,2023)。
下面,笔者将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文化意识三级学习目标,以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 6 Around town为例,阐述如何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三、围绕文化意识培养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 6 Around town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的“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涉及问路与指路的各种表达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标出路线及具体位置。本模块的语篇包含三个部分:一篇围绕天安门广场周边进行问路指路的对话、一篇介绍伦敦短途旅行的文章,以及一篇简单介绍圣彼得堡冬宫的文章。本模块的语言知识包含“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Go down / along / straight / past …”等问路指路的句型,“It’s next to / opposite …”“It’s between … and …”等包含方位介词短语的句型,以及交际中通用的礼貌用语和建议句型。
1.结合真实问题,制定文化项目
本模块Unit 1的文本提及了天安门和向南约五公里的天坛。这两个建筑均为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学生在某国际知名旅游评论网站中搜索天坛的英文介绍和评分后发现,其内容仅将天坛描述为一个公园。且由于该网站对天坛的英文介绍较少,部分游客仅参观外坛而错过蕴藏丰富中华文化精髓的内坛,导致天坛的评分低于预期。作为身在北京的中学生,他们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为有必要帮助外国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天坛,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因此,教师依托本模块Around the world板块的语言知识与实际情境,参照《课标》文化意识三级学段目标(如通过简短语篇获取、归纳文化信息,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用所学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对本模块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主题为“探究天坛底蕴,传播天坛文化”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本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听力和阅读活动,归纳并掌握介绍路线的句型和文本结构;(2)参观天坛,用英文介绍3—5个内坛重点景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设计游览路线,并撰写一篇结构清晰的英文路线说明;(3)设计一份包含天坛游览路线的英文宣传单,包含清晰的路线图、英文简介及实用游览信,并通过小组展示向全班介绍其设计思路。
2. 分析项目任务,丰富文化资源
在项目初始阶段,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天坛的认知状况及制作英文宣传单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天坛独特的圆形纯木制建筑结构及其图纹设计所蕴含的四季更迭与万物循环的深刻寓意缺乏了解;对天坛内各景点的英文名称也较为陌生。在尝试用英语规划和介绍游览路线时,学生的语言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特征,词汇及句型较为单一。此外,由于缺少制作英文宣传单的经验,他们在内容编排、视觉设计和版面布局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首先,教师从天坛官方网站下载了高清地图资源,并补充了圜丘(the Circular Mound Altar)、皇穹宇(the Imperial Vault of Heaven)、祈年殿(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回音壁(Echo Wall)等关键地标的英文表述,为学生提供精确且丰富的专有名词和地理位置信息,以便他们在设计游览路线时更加得心应手。其次,教师从天坛的游客服务中心获取中英文对照的宣传单,并依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精简与优化,拓展表达思路,补充语料素材。最后,教师邀请美术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宣传单的范例,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设计原则,探索排版与布局的艺术,实现视觉设计的审美提升。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达成。为了促进学生对天坛的了解,在实地探访前形成游览期待,学生在游览前复习明清时期历史,观看天坛纪录片,制作天坛手抄报梳理相关知识。
分解项目目标后,教师将本单元划分为四个阶段,共八课时。项目前四个课时包括入项和单元教学,旨在结合天坛背景知识与情境,培养学生对天坛的了解,促进文化认同。第二阶段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实现知识融合,培养团队意识,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第三阶段通过设计并完善英语宣传单,进行文化实践。最后通过展示、评价、完善和发布,从而传播中华文化。项目流程如表1所示。
3.“词—句—篇”逐步推进,内化本土文化语料
(1)词汇筑基,呈现文化知识
天坛内景点的英文名称是后续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前期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掌握相关专有名词尤为必要。
[教学活动1 ]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天坛景点的图片和中文名称,匹配对应的英文名称。然后再通过小组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对这些名称的熟练程度。
[设计意图]
天坛景点的英文名称源于中文名称,因此让学生结合中文名称匹配英文名称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强调了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此外,小组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2 ]
学生将天坛内著名景点的英文名称和图片贴在地图中的对应位置。
[设计意图]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熟悉天坛内著名景点的外形特点、英文名称及具体位置,内化天坛本土文化,为后续指路练习和设计天坛游览路线做准备。
(2)句型活用,通向文化语境
[教学活动3 ]
教师利用天坛地图和标注着Tony的小纸人创设情境。首先,将Tony放在地图中天坛东门的位置,提问学生“Now Tony is at the East Gate. How can he get to the Echo Wall?”。之后由学生作答,教师依据学生指令在地图上移动小人,模拟行走路线。然后,选择下一个目的地,通过按指令移动小人,检查是否到达目的地,以此判断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
学生结合天坛地图和景点间位置关系进行指路练习,巩固和强化了指路句型的运用。通过移动小纸人Tony,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指令的反馈。活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教学活动4 ]
教师创设Tony一家人游览天坛的情境,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情境提示如下:
Tony is going to visit the Temple of Heaven with his family.
● His brother wants to see almost everything and walk the least distance.
● His parents only have 2 hours to se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with Chinese culture.
● His grandparents often need to rest during the sightseeing.
Please choose one of them, and design a visiting route to meet the needs.
[设计意图]
实际生活中,为满足游览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人文关怀,路线设计应考虑多种因素。情境的差异性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避免输出的同质化。在该活动中,学生结合对天坛文化的理解,优先挑选出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景点,然后依据所选人物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生成游览路线的英文介绍。
(3)整合语篇,促进文化传播
[教学活动5 ]
教师提问:In order to improve Tony’s visit, what suggestions would you like to give him?
[设计意图]
该活动让学生站在外国游客的角度,思考提升游览体验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传播天坛文化。有的学生建议“He should watch some documentaries about the Temple of Heaven before visiting.”,有的建议“He needs to know the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结合教材伦敦游语篇对天气景观介绍,有学生给出“He should check the weather, because he can take nice photos on clear days.”的建议。还有学生建议“He can wear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to take photos there.”,这样可以增添中华文化的体验感。
4.参照规划游览路径,开展文化实地体验
百闻不如一见。在完成语言素材的储备与探访路径的规划之后,学生对实地探访天坛兴趣高涨。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形式遵循预先设计的探访路线行进,在实践中验证路线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增强直观感受,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他们着重参观了天坛内寓意四季更迭与十二月份流转的图腾装饰,细致观摩全木构建筑的精妙工艺,亲身体验回音壁的声学奇观,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体验。此行中,部分学生主动在天坛景区内与外籍游客交谈,询问他们是否游览了内坛区域;针对尚未参观的外籍游客,学生们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路线规划,积极推荐内坛的著名景点与游览路径,提升了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实践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初衷。
5.优化传播项目成果,实现动态文化践行
游览归来之后,学生们并未停留在学习与欣赏层面,而是积极参与到语言介绍、路线规划及视觉设计的实践之中。他们对既有的路线规划方案与介绍文案展开了详尽入微的调整与优化工作。在语言运用的层面,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设计标题、组织句子、调整篇章结构,以确保宣传单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和吸引力。同时,依据实地考察的宝贵经验,他们对既有路线进行了合理调整,确保推荐的路线科学严谨又切实可行。在视觉设计方面,学生遵循宣传单的设计要素,巧妙融入天坛独特的配色方案与精美纹样,展现了天坛文化。
最终,学生将优化设计后的作品分享给京外友好校师生。虽然大多数人从未参观过天坛,但通过在线观看小组成果展示与分享,他们也对天坛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结合友好校同学的评价反馈,每组学生再次修改,并将最终成果以电子图片的形式自愿上传至国际旅游评论网站的天坛点评区域,实现了项目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共享。
项目结束后,教师结合前期调研学情时使用的问卷内容,设计项目评估任务和项目反馈表。项目评估任务包括列出至少三个天坛的中华传统纹样和象征,用英文介绍至少两个天坛内坛景点,用英文准确介绍一条天坛路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限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以上任务。项目评估表用于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学生从英语运用度、活动参与度、文化兴趣度、团队合作度四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对项目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促进项目后续不断完善。
四、结语
本研究以天坛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成功地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探究天坛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在实地探访天坛的过程中以实践方式验证推荐路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深刻体会本土文化的象征与含义。设计制作天坛路线英文宣传单不仅能够帮助外国游客领略天坛文化,还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从而真正让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聚焦本土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实地体验,落实文化动态践行。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技术的持续发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类似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文化的内在认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进而将文化认知外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塑造学生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胡欲晓. 2022. 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以校园公众号文章撰写为例[J].英语学习, (3): 19—23.
王蔷, 葛晓培. 2022. 英语课标(2022年版): 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J].中小学管理, (6): 24—27.
文伟. 2023. 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J].英语学习, (8): 37—41.
夏雪梅. 2022.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 课程·教材·教法, (10): 78—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左惠连, 赵文娟, 金鑫, 郭小妹. 2023. 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11 Way of life为例[J]. 英语学习, (4): 44—48.
作者简介
白璐,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苑分校,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