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英语学习2025年3月第3期
全文共6208字读完全文约9分钟

  王芳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陈国群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学习内容尤为关键。本文以具体教学实践为例,尝试凝练了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整合和技术应用的教学原则,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应用现象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读写学习动机,促进个性化探究和深度学习,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科学探究技能,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现象式教学;跨学科学习;英语读写结合;创新实践;小学英语

一、引言

  当前的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仅以教材为主,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需求。这种状况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且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主动探索和思考,影响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英语教育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跨学科学习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在此趋势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读写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读写能力,英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现象式教学法(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起源于芬兰,强调以真实世界的现象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培养科学态度。这一教学法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Adipat,2024),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Symeonidis & Schwarz,2016)。芬兰的教育实践证明,现象教学法适用于包括语言学习在内的多个学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效果显著(罗卡,2021)。在跨学科英语读写活动中,现象式教学法通常以项目式学习形式开展,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直观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主动构建语言和学科知识结构。这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探究,并接受多元化的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契合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育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现象式教学法,为跨学科读写教学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以供读者借鉴。

二、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现象式教学法强调围绕学生兴趣设计教学主题,通过问卷调查、讨论投票等方式选取如动物世界、健康与运动等贴近生活的现象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任务,创设情境化写作场景,促进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融合。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允许个性化调整学习进度,并通过研究报告、创意作品等多样化成果展示形式,结合档案袋评价、技术工具支持的过程性评估,实现读写能力与跨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

  2. 跨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

  现象式教学法以现象主题为核心,挖掘学科关联点。例如在“植物成长”主题中,整合科学实验(观察记录)、数学图表(数据分析)、艺术设计(报告美化)与英语表达(成果汇报),形成“语言为纽带、多学科协同”的实践路径。具体实施中需明确英语主学科本位,设计情境化项目任务,并建立教师协作机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展开介绍),联合不同学科教师共同规划活动流程与评价标准,形成教学合力,确保知识整合的系统性。

  3. 技术赋能的互动与创新

  现象式教学通常需要技术支持,以增强互动性和效率,并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可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如实时编辑工具、团队任务管理软件等,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提升项目实施的效率与透明度。也可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如使用智能写作助手优化文本结构、借助AI批改工具提供即时反馈、通过数据追踪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等。同时,整合电子书、互动课件等资源构建多元化学习路径,结合游戏化测验工具如单词拼图、角色扮演等,提升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三、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路径

  张晓光(2022)提出,教师引导并辅助学生开展现象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可分为确定现象、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三个阶段。同时,教师作为现象式教学总设计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五个维度,即完整性、真实性、情境性、基于问题的探究、开放式的学习过程(Symeonidis & Schwarz,2016)。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路径。下文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7为例进行阐述。

  1. 问题驱动的跨学科读写项目——聚焦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Module 7以“特别的动物现象”为主题,探讨熊猫的特殊饮食、蛇的感知能力、夜行动物的睡眠以及动物白化等现象及其科学原理。该主题贴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涉及科学、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的应用和整合,适合开展现象驱动的跨学科读写教学。

  为精准识别与主题相关的驱动问题,教师首先通过在线互动学习平台在班级内进行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在解释教材中的动物现象时存在一定误解。为了验证问题的普遍性,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在线问卷平台设计并实施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仅确认了学生对许多特别的动物现象的理解存在误区,也提示了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为解决学生对动物特别现象的误解问题,并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了本课的真实跨学科写作项目,即创编一期以“动物世界的奇特之处”为主题的校园英语报纸,并在线上线下同步发行。为完成该项目,学生需要阅读教材相关语篇,查阅科学资料,探究动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通过英语写作整合多学科知识。这一过程通过写作项目驱动学生深入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再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体现了以写促读的教学理念。在此过程中,学生整合英语、科学、美术和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实际运用于报纸的内容编写中,通过跨学科学习,透过动物现象看科学本质,加深了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实现了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单元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2. 任务链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式读写——基于成果孵化的持续性体验与协作探究

  以“动物世界的奇特之处”为主题的校园英语报纸创编是一个跨学科项目式读写项目,强调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师设计现象式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首先确定研究的动物特别现象,提出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后找到合适的资源开展合作探究并记录关键探究数据,最后得出结论并计划对应报纸版面内容。该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结合英语读写能力与科学探究方法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整个项目中,学生要运用英语记录和分析动物特别现象的科学原理;运用数学技能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运用美术技能创作插图和设计版面,增强报纸的视觉吸引力;借助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探究,将研究成果数字化。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价值。

  项目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真实问题:学生围绕“动物特别现象存在什么误解”,设计并发布面向全校学生的在线调研问卷,以收集全校学生对相关动物现象的理解,从中判断常见误区。该步骤旨在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2)调查误区成因:学生基于问卷结果,通过小组合作访谈学校学生深入调查误解的成因,并用英语结合数据统计图的形式记录访谈结果,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探究科学原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科学教师等方式,深入探究动物特别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4)拆解项目任务:根据前期调研和探究结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创编英语报纸的读写项目拆解为若干子任务,明确分工与步骤。例如,每个小组研究一个现象,设计报纸栏目,撰写不同文本类型(如信息图表、新闻报道、科学报告、故事、海报等)的文章,添加图表、插图等,利用在线工具整体排版,提升报纸的可读性和内容的吸引力。最终,学生通过多平台发布报纸,展示成果,并收集反馈,以评估项目成效和提炼经验。

  3. 结构化整合的跨学科读写学习——面向高阶思维与综合素养的系统化实践

  下文以该单元第三课时为例,展示整合式的跨学科读写学习实践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材料选自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英语分级读物《多维阅读》10级Different, but the Same Too。

  (1)构建读写学习支架,促进知识内化

  将跨学科读写活动转化为学习支架,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并促进知识内化。为此,教师可设计读写学习支架,如思维图、问题链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组织思路、深化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成效。此外,使用这类工具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思维路径和学习进展,将过程性评价有效嵌入学习过程。

  该文本聚焦不同动物的白化现象。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识别文本的非虚构特性,并基于其比较和对比的结构,采用“韦恩图”(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作为学习支架。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式阅读,每个小组专注于一种动物,快速阅读文本并搜集信息,利用韦恩图梳理和对比该动物在正常状态与白化状态下的特征信息。随后,学生通过班级汇报共享信息,师生共同构建结构化板书,将动物分为albino animals与normal animals两种状态类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识别并标记用于比较和对比的关键词和短语,以加强对此类文本特征的掌握,提升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阅读后,学生参照板书,运用上述关键词和短语描述正常动物与白化动物的异同,并尝试解释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动物白化现象奠定基础。

  通过这一连贯的跨学科读写学习实践,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动物白化现象的理解,还提升了比较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而教师的持续引导和学习支架的运用,也确保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和思维融入。

  (2)探究现象成因,深化跨学科间联结

  教师组织学生使用现象学习任务单进行小组研究,深化动物白化现象的跨学科联结。首先,学生提出自己对动物白化现象最感兴趣的问题,并从多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音视频、AIGC工具等),提取关键信息,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大多数学生选择使用兼具快捷性和互动性的AIGC工具辅助学习。教师随即指导学生使用AIGC工具搜集和记录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的回答,规划报纸栏目内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AIGC工具的辅助下,快速了解科学知识,并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深化学科联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使用这一工具。 例如,从科学角度探究白化现象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利用AIGC工具生成白化动物的图片,结合自己的创意绘制报纸插图等。课后,学生拓展探究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个性化探究,并在班级内分享他们的发现,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深入理解。

  (3)创新表达与交流,深化学习成果

  现象式学习提倡多种形式的探究成果展示,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表达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开展个性化探究,选择不同的文体丰富报纸版面。本课时中,师生在课堂上聚焦一组学生读写产品方案中“倡议书写作”计划,结合在语文课上学习到的有关倡议书写作的相关知识,制定该写作评价标准,评估并优化AI生成的倡议书范文,以此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能。课后,其他组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运用课堂所学的比较与对比的写作技巧,创作了包括说明文、研究报告和叙事故事在内的多种围绕动物白化主题的作品。

  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入探究动物白化现象,共同创作了一份12页的报纸作品,展示了他们对白化现象的全面理解。通过此次跨学科读写学习,学生理解并运用比较与对比的写作技巧,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和探究科学现象,展示学习成果,提升了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 多元评价驱动的读写能力提升——注重对学习全程的评估与监测

  本研究依据现象式学习的评价维度,实施了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多元评价策略。学生的持续性自我反思、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聚焦于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如科学原理的英语表述、数学图表与美术设计的结合、团队合作效率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等。过程性评价通过现象学习任务单和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探究进展,如分析问卷数据、优化倡议书草稿、利用韦恩图对比动物特征等。在成果展示阶段则通过小组互评和读者反馈,如线上报纸的点击量和师生对报纸栏目的评价,验证学习成果的真实价值。整个评价体系始终围绕现象式教学的完整性(覆盖探究全程)、真实性(解决动物现象误解)和情境性(面向真实受众的校园报纸)展开,充分发挥了以评促学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实践探究,展示了一种创新的读写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真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及探究兴趣的持续与体验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中心、跨学科整合和技术应用的读写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学习动机,促进了个性化探究和深度学习。教师在采用该教学模式时,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真实问题探究为出发点,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并要运用教育技术提升学习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Adipat, S. 2024. Transcending traditional paradigms: The multifaceted realm of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J]. Frontiers in Education, 9(1): 1346403.

  Symeonidis, V. & Schwarz, J. F. 2016.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he pedagogical lenses of phenomenology: the rec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Finland [J]. Forum Oświatowe, 28(2): 31—47.

  罗卡. 2021. 现象式学习[M]. 葛昀,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张晓光. 2022. 芬兰现象式教学体系及其对新课标实施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12): 88—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部英语室主任。

  陈国群,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西城区小学英语兼职教研员。




往期

    基于现象式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