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初中英语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与评价*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英语学习2025年3月第3期
全文共8742字读完全文约13分钟

  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
  
  摘 要: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中教、学、评分离的现状,剖析了问题的实质,并结合《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对语篇知识的等级描述,结合说明文的语篇特点,基于说明文语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衔接词和连贯、代词的指代关系、写作手法等四个方面,制定初中英语说明文语篇知识评价量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借助量表自评阅读效果,基于语篇把握说明文宏观结构,深入语篇挖掘说明文主题意义和微观结构;在写作中能借助量表,运用语篇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输出,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语篇知识;说明文;初中英语

一、引言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说明文阅读必不可少。说明文是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语篇类型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三级语篇类型内容要求中,明确了初中阶段(7—9年级)的说明文类型包括介绍类短文、程序或现象说明、事理阐释、书面指令、操作程序、使用手册等。笔者认为,掌握语篇知识对于提升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篇知识是有关语篇如何构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篇达到交际目的的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课标》在三级语篇知识内容要求中,针对说明文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理解说明文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并用以说明事物和阐释事理。这为初中英语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指明了方向。

  然而,在一线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不少教师往往更关注表层知识信息,忽视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语篇知识,难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高质量输出。再者,由于缺乏相关量表的支撑,教师难以评价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语篇知识的实际情况,学生也无法有效开展自我评价,最终导致教、学、评分离。笔者认为,运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帮助一线教师和学生实现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说明文教与学的全过程。

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语篇知识教学

  《量表》是针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等级评估标准,也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为我国英语教学、学习和测评提供了统一标准,为我国语言测评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建达,2018)。自2018年发布以来,《量表》在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学、学习、测试中逐步得到应用。2019年启动增补工作,修订版于2024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语言文字规范发布。 《量表》是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对每个级别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清晰和详细的描述。其中三级对应的描述指向初中阶段。

  《量表》对于语篇知识(即篇章知识)高度重视。“篇章知识包含将口头或书面话语连接在一起形成语篇的方式和手段,是关于篇章连贯性和连贯篇章中各部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知识。篇章知识运用能力主要包含修辞或会话知识运用能力、衔接知识运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8:21)。掌握篇章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篇章意义;恰当运用篇章知识能够使语言表达连贯,具有逻辑性。笔者参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组构能力量表研究》(武尊民等,2020)的研究思路,从《量表》所包含的组构能力总表、篇章运用知识分量表、修辞或会话知识运用能力量表、衔接知识运用能力量表等表中,有针对性地收集了与“篇章知识运用”三级能力描述的相关内容,如下文所示:

  组构能力总表(《量表》表6)中对篇章知识运用的三级能力描述为“能识别常见语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深入理解语篇的意义”。这条内容与《课标》相呼应。篇章知识运用能力(《量表》表14)中的三级能力描述为“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能使用简单的衔接手段表达承接、因果等关系”。修辞或会话知识运用能力(《量表》表15)的三级能力描述为“能使用基本的连接词,进行意义连贯的表达;能将逻辑关系清晰的若干段落组织成连贯的语篇”。这是对《课标》的补充,它明确了学生在进行口笔头表达时需要在连贯方面达到的要求。衔接知识运用能力(《量表》表16)的三级能力描述比较详细,包括“能根据文中的连接词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 however、in addition to;能使用不同的连接词连接信息,如 when、if、because、although;能灵活使用代词有效地衔接上下文,如 it、this、those;能使用连接词和短语表达附加、对比和先后顺序,如 for example、then、first、second”。此部分内容对《课标》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涵盖了如何借助语篇知识来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细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组构知识运用能力自我评价量表(《量表》表79)中关于篇章知识三级能力的描述语为“我能理解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并能使用简单的衔接手段表达转折、因果等关系”。笔者认为,此条内容为学生进行语篇知识运用能力的自评和他评提供了依据。

  由此可见,《量表》详细地列出了语篇知识教学的具体评价维度,细化了篇章知识运用能力的具体目标,是《课标》的有益补充,为一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可参考的评价依据,使语篇知识的教与学有了抓手。基于此,笔者结合说明文的语篇特点,制定了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表,指导学生开展同伴互评、师评、自评等评价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借助量表自评阅读效果,基于语篇把握说明文宏观结构,深入语篇挖掘说明文主题意义和微观结构;在写作中能借助量表,运用语篇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输出。由此实现了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评”一体化,优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依据《量表》的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与评价原则

  1. 适切性

  根据Hattie(2009)的研究,明确的反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Wiggins和McTighe(2005)强调了评价标准与学习目标一致性的重要性,指出评价标准应当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匹配。教师在制定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评价量表时,应确保其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契合,评价表述应明确、易懂,以便学生理解与实践。同时,教师应结合说明文文本特性,凸显语篇特征,制定与说明文语篇知识相关的评价量表。

  2. 灵活性

  教师在执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评价维度。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依据《课标》中对说明文语篇知识的三级要求以及《量表》中关于篇章知识运用的三级能力描述,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灵活地设定评价维度。其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也应当追求多样化。教学活动应从多个角度展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篇知识;评价方式应灵活多变,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师评等,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以学生为中心

  《量表》不仅是英语能力水平的评估基准,而且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搭建了各阶段英语学习、教学和评估之间的桥梁,促进英语教学和评估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在此框架下,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始终以学生自主性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语篇的独特魅力和写作特征,并能够将语篇知识应用于真实语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验阅读与表达的乐趣,从而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四、基于《量表》的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依据《课标》及《量表》,结合学生的学情,系统建构说明文语篇知识运用能力评价量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评价活动促教促学。评价维度应紧密围绕语篇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并应体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补充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在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深入开展此类评价活动,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控教与学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持续优化。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1和图2),它们是循环往复、不断完善和进阶的过程。

  由于语篇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教师要把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与评价的指标纳入教学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明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开展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在阅读或写作结束后,学生对照评价指标,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通过评价结果反馈,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反馈中及时查找不足,教师也可以明确学生在语篇知识的哪些方面有欠缺,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今后的说明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说明文读写教学案例,探讨如何依据《课标》和《量表》,增强学生语篇知识,并有效迁移,自主评价,促进其说明文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1. 基于《量表》和《课标》,制定适切的评价指标

  《课标》强调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表帮助学生自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笔者在课前设计并向学生下发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表。表中的评价维度既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匹配,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同时可作为学生自我调控和反思的依据,帮助他们及时改进学习效果。评价表的使用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果。

  以译林版《英语》(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Unit 8 Let’s celebrate!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庆祝节日”,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涉及子主题“节假日与庆祝活动”。本单元语篇类型包含图片、对话、音频脚本、视频脚本、记叙文、表格、说明文等。其中,Reading板块的语篇是一个视频脚本,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的新年庆祝方式,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Integration板块以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通过读、看、听、说等活动的铺垫,指导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节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许多节日都蕴含着“家庭团圆、关爱和尊重家人”的情感及文化内涵(王守仁、何锋,2024)。本单元的语篇知识主要包括:(1)识别本单元围绕节日主题出现的不同语篇类型,获取和归纳语篇大意;(2)理解节日介绍类说明文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结构特征、基本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并运用相关语篇知识介绍重要节日及其庆祝习俗。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量表》和《课标》,设计了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评价表(见表1和表2)。

  评价指标的条目采用中文,便于学生理解和使用,学生以此为参考,进一步增强语篇意识,反思语篇知识运用情况,并不断改进,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评价表中的条目内容和数量要依据文本的难度和学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单元中说明文语篇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灵活而适切。

  2. 围绕评价指标,开展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读写教学

  英语教学要结合语篇的类型、结构、内容以及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程晓堂,2020)。为了避免语篇知识教学的孤立化和碎片化,教师要基于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渗透语篇知识的培养。不同的说明文语篇有不一样的侧重点,教师要依据文本的特点,制定适切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指标,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和写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下面,笔者将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部分说明文语篇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开展围绕评价指标的说明文教学。

  (1)说明文阅读教学

  ① 依据评价指标,设计阅读活动

  首先,教师参照《课标》和《量表》,制定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评价量表,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帮助学生识别说明文语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依据评价指标,教师设计合理的阅读活动。例如,译林版《英语》(2013年版)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中“自然生态”主题群,涉及子主题“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该单元的阅读语篇为 “The story of Xi Wang”,介绍了Xi Wang的生长过程、野生熊猫面临的困境及我们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语篇逻辑结构严密,描写生动,可读性强。教师在授课前制定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评价表(见表3),并在课上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评价指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关注并掌握语篇知识。例如,要求学生通过识别衔接词,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通过提问“What does … refer to?”的方式等,判断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使用打比方、举例和列数字等,并举例说明,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和写作技巧。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把握宏观组织结构。

  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篇类型和语篇格式等,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导语等,推测文本的体裁,通过关注标题、图片等,积极预测文本内容。在读中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提炼段落大意,梳理文本的宏观组织结构。教师还可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语篇知识。基于对阅读文本“The story of Xi Wang”和单元内其他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分析,学生归纳出野生动物介绍类说明文的共性写作顺序,即“特征—濒危程度—对策”,从而为完成写作任务“A report on an animal in danger”提供语篇宏观组织结构框架。

  第二步:剖析微观组织结构。

  说明文微观层面的语篇分析需要关注衔接与连贯。此外,微观组织结构特征也是探究作者写作情感和写作意图的重要依据和切入点(周伟,2020)。因此,教师也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以阅读评价表中的相关指标作为依据,细致剖析语篇微观组织结构,从而使语篇知识教学扎实有效。

  仍以此单元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搭建微观结构支架。本单元的核心语言围绕动物生存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展开,涉及对野生动物习性特征和生存困境的描述,以及应对动物生存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或建议。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通过列数字和举例等方式,使表达具体、有说服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等方式,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学生需要梳理并掌握说明文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如运用for example、 such as等进行举例说明;运用and、but、or、so、because、however、also、moreover等衔接词来表达并列、转折、因果、增补、递进等逻辑关系。

  ② 依据评价指标,开展基于语篇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评价

  在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阅读评价表的评价指标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并通过填写需要改进之处,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篇知识,树立学习信心。课后,教师收集学生填写的评价表,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全面了解所有学生在语篇知识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这样,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有方。

  (2)说明文写作教学

  ① 超越语篇,设计仿写任务

  在说明文读写教学的写作环节,教师应基于真实情境,关联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精心设计仿写任务。在学习说明文时,学生往往停留在信息获取阶段,缺少对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思维活动常停留在低阶层次(王爱平,2023)。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高度重视读后活动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迁移情境完成仿写任务。读写结合既可巩固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阅读效果,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周伟,2020)。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写作主题,从说明文的宏观和微观组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语篇知识进行写作,实现有意义的输出。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Unit 8 Let’s celebrate!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用所学语言介绍最喜爱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一写作任务,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② 基于评价指标,开展评价

  说明文写作教学评价指标与阅读教学评价指标是匹配的,两者均包含说明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特征,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重视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主题意义的表达。写作评价指标更加突出了说明文的语篇特点和表达功能,强调了表达的逻辑性。当然,这些指标难免会存在挂一漏万的情况。笔者选择的是与说明文语篇知识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并结合了现阶段学生的学情特点(见表2)。在教学实践中,表2里的评价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学情及文本内容的特点动态调整,以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照写作评价表,对产出的语篇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课堂达成度也有所不同,教师需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学情且体现分层要求的评价指标。此外,说明文语篇写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常见的结构、内容、语言、书写等指标,还需特别突出对语篇知识运用情况的评价。

  以笔者班级的小张同学为例,她成绩中等,性格内向,但善于思考和总结。在译林版《英语》(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Unit 8的学习中,她结合本单元写作评价表(即表2)的五项评价指标,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组内同学和教师也对她的习作进行了评价。小张同学在自评中准确地定位了自己在运用语篇知识进行书面表达时的不足之处,这对于其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也为其后续学习带来了积极影响,值得肯定。例如,在自评中,小张对第一条和第四条指标自评5分,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好;对第二条指标自评3分,指出自己“在连接词使用有些机械,有时为了使用而使用”;对第三条指标自评4分,认为自己“能尝试使用已学的词汇和句型来介绍最喜爱的节日和庆祝习俗,但还不够丰富,需要积累词汇量”;对第五条指标自评4分,认为自己“对文化内涵的揭示还不够深刻”,并表示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以完善表达”。这种深入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不仅帮助她明确改进方向,也为她的学习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评价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在语篇知识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篇的宏观和微观组织结构,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主题意义。在写作中,学生也能够基于评价指标,有效迁移运用所学语篇知识,从而使所写说明文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

五、结语

  基于《课标》和《量表》的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此类语篇的写作目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征的感悟和理解,进而能够在自主创作语篇的写作过程中进行迁移运用,并能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同类语篇虽有共性结构和特征,但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灵活把握,仔细研读,结合语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读写活动,提高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和评价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Hattie, J. 2009. 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ating to achievement [M]. New York, NY: Routledge.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程晓堂. 2020. 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0): 1—8.

  刘建达. 2018.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测评[J]. 中国考试, (11): 1—6.

  王爱平. 2023. 高阶思维视域下初中英语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0): 50—54.王守仁, 何锋. 2024. 义务教育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上册[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武尊民, 罗少茜. 2020.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组构能力量表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伟. 2020.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1): 54—58.

  作者简介

  王爱平,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师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sfz-c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往期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初中英语说明文语篇知识教学与评价*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