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不是霸道,是絮叨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25年4月第4期
全文共1189字读完全文约2分钟

2d8d2549c0eef9fac86a34164b8e181b.jpg

  我在中学时代整天写文言文,偏偏又写得极拙劣。老师批评我,我还不服气。后来老师想了个办法,让我站到讲台上朗读《出师表》,再读一段我写的。

  结果我发现,前者我能一口气读下去,呼吸绵长不断,而我写的没读上几句,便上气不接下气,从此我就知道音律之美的意义。好文章不只文气通畅,呼吸也是通畅的。
  中文的性质决定了,四字与六字交替出现能呈现出一种近于节拍的美妙韵律,再加上内容上的对仗,即所谓“骈四俪六”。这种文体非常优美,朗读也铿锵上口,极适合吟诵。

  不过骈俪体有一个缺陷,它适合抒情,不适合说事。你要说明白一件事,得先满世界给它凑对仗去,凑来凑去,句子工整了,正经事却偏了。

  但我发现,诸葛亮的文章很有技巧。需要抒情时,他能立刻来一大段华丽骈文,把读者感动得不行,比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一旦涉及具体的事情,他又能立刻收回文笔,改回朴实明白。这种朴实并不是土气,而是用骈文巧妙改装过,且不露痕迹。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句子虽有节奏,内容却不刻意追求对仗。这样一来,既不影响表达,又保留了骈文的声律调谐。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却不会流于华丽浮夸。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曹植。曹植的文才是诸葛亮没法比的,曹植给曹丕写过一封信,主动表态要上阵杀敌:

  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

  是不是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用典妥帖?

  而《出师表》是这么说的: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同样是请战表决心,曹植是浮在半空,满世界忙着对仗,而诸葛亮早已经把北伐的必要性、客观条件、主观因素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文人和实干家的区别。

  《出师表》号称“千载一表”,但严格来说,它是最不像表的一份奏表。表是什么?是臣给君写的报告,姿态自下而上。而《出师表》里诸葛亮对刘禅的种种规劝,完全不像是一位臣子劝皇帝,简直像是在宣读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所以一直有人说,诸葛亮霸道,居高临下对刘禅指手画脚。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要是换了曹操上出师表,只需说一句“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就够了——皇上,这都是我的人,你别多问,好好任用就行。

  而诸葛亮是怎么说的?他推荐完这些人之后,不放心地补了八个字: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按说这八个字已经把核心意思说透了,可诸葛亮还没完,他生怕刘禅看不明白,赶紧又添了几句。“宫中之事”后面,接一句“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后面,补一句“然后施行”。最后他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哪里是霸道,分明是絮叨啊!在我看来,那是一种无限接近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切。

  (王世全摘自作者微信公众号)

往期

    《出师表》不是霸道,是絮叨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