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极为重要的一章,阐述了仁心与仁政的关系。在这一章中,与孟子对话的人物是齐宣王。孟子在一生中,主要面对三位国君——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他们的性格和处境都非常不一样。与垂垂老矣、报仇心切的梁惠王不同,齐宣王是一位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的国君。当时齐国国力正盛,齐宣王对开疆拓土抱着极大的野心。见到孟子之后,他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一个大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什么是“齐桓晋文之事”呢?齐桓、晋文,分别指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是“春秋五霸”中的前两位国君。赵岐《孟子章句》中说:“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所谓“霸”,指的是能够以自身力量领导诸国的强大诸侯,在天子大权旁落之时,他们是真正的权力掌控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称霸天下;晋文公则在城濮之战中驱逐强楚,号令中原。齐宣王想要问问他们的故事,言外之意是说,他要效法他们争夺天下的霸主地位。简单一句话,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国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孟子对此却不以为意,他的回答轻描淡写。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请注意,这里涉及了孟子思想中一组很重要的关系——王霸之辩。在孟子看来,尽管王道和霸道都能实现对天下的统领,但二者有本质的高下之分。王道的核心是仁义,霸道的核心是武力。仁义的感化能够使人心悦诚服,武力的压制只能使人因畏惧而屈服,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靠武力使人服从,人们不是真心服从,只是自身的力量还无法反抗罢了;靠德行使人服从,人们则会诚心诚意地服从。所以,按照孟子的观点,五霸是“三王之罪人”,春秋五霸都不过是三代帝王的罪人。大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这些先王以仁政君临天下,春秋五霸则是用霸道(武力)统治国家,背弃了三王的仁政,离理想的王道境界差得很远。
因此,面对齐宣王的问题,孟子没有作答,而是转换了主题:齐桓晋文之事什么的,在我们儒家看来其实不足挂齿,咱们不讲霸道,还是讲讲王道吧!随着话题的变换,孟子抓住了对话的主动性,齐宣王还真就顺着孟子的思路过来了。
齐宣王问孟子,什么是王道?孟子直截了当地回答。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行王道很简单,只要能够真正保护好自己的人民,就“仁者无敌”,谁也挡不住你。在这里,“敬天保民”是西周以来的政治传统。《尚书·康诰》中说:“古先哲王,用康保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古代的圣王保民安康,后代的统治者们应该像他们一样,像保护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保护人民,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道理非常朴实,但历数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们,真正能够践行的却不多。齐宣王本人对此也有点心虚,他很清楚,自己大兴土木、东征西战,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于是,齐宣王怯生生地接着发问了。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斩钉截铁,给出了肯定的回复。此时此刻,齐宣王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孟子的回答小小地满足了齐宣王的虚荣心,让他非常开心;另一方面,齐宣王也在犯嘀咕,自己明明做了那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孟子怎么就说自己能“保民而王”呢?所以,他要求孟子给一个解释,说说自己为什么能够做到。
孟子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再次把话题岔开,谈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
在衅钟礼上,一头既不幸又幸运的牛被选中了,用它的血来涂抹器物。这头牛是不幸的,因为它即将献出生命,成为祭祀的牺牲;这头牛又是幸运的,因为它在觳觫时——因为害怕而哆哆嗦嗦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善心大发的齐宣王。
齐宣王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好像没有罪过却要被杀头的犯人一样,不禁心生怜悯,下令把牛放掉。但祭祀的事情又不能落下,于是又换了一只羊,完成祭祀。就这么一件事情,齐宣王听完非常纳闷:这和王道有什么关系呢?孟子却对齐宣王说:有关系!这份心意,就是王道的基础!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与孟子的肯定不同,百姓们的看法是,我们的大王用便宜的羊换掉贵重的牛,实在是太吝啬了。面对这种议论,齐宣王是有苦说不出,自己分明是看见牛发抖,而起了不忍之心,当时也没权衡牛羊谁贵谁贱啊!再说了,齐国尽鱼盐之利,冠带衣履天下,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自己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吗?
齐宣王很委屈,孟子更狠狠地“捉弄”了一下他。您看见的那头牛固然可怜,但莫名其妙地被拉过去杀掉的羊就不可怜吗?想象一下,这只羊早上看见牛哆哆嗦嗦地被拉去祭祀了,心里应该是窃喜的——幸亏不是我。过了一会儿,牛笑嘻嘻地回来了:今天走运,换你了。结果呢,羊被拉去杀掉了。站在羊的视角来看,属实倒霉透了。你说你是怜悯哆嗦的牛,但对同样濒死的羊置之不理,谁信啊?!听罢此话,齐宣王真的是无语了:得,这样一说,我这吝啬的帽子确实摘不掉了。
齐宣王有些尴尬,但孟子接着给了齐宣王一个非常漂亮的解释,让他一下子振奋起来。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关系,您的这份心意就是仁术了。至于为什么救牛不救羊,很简单:“见牛未见羊也。”齐宣王看到牛哆嗦的样子,心软了,救了它。那为什么不救羊呢?是因为等到羊哆嗦的时候,齐宣王已经走了。所以啊,以羊易牛的动机不是吝啬,而是出于内心的柔软。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的表现。君子见到家禽和野兽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被宰杀时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会远离厨房。这可不是不爱做家务,而是源自心中的不忍之心。
话说到这儿,孟子似乎还没有正面回应齐宣王的问题:为什么寡人能行王道呢?于是,孟子接着上面的话题往下延伸。
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您内心的柔软,可以让您善待一头牛,那为什么不能善待您的百姓呢?是因为您没有用心啊。倘若您能够将这份心意推广到百姓之中,那么“保民而王”怎么会做不到呢?您现在之所以没有实现王道,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去做。这样一说,孟子升华了“以羊易牛”的话题,为王道打开了一条实践之路,齐宣王彻底服气了。
请注意,孟子在这里揭示出王道的两个关键。第一,王道,或仁政,其基础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也就是我们心中本能的善良。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仁心。古代的圣王因为有了这样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用仁心去施行仁政,天下就好像在手掌上一样,很容易被治理好。在这里,孟子将仁政牢牢地安放在了每一个人内在的本然之善上。第二,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需要王者的“推”。将怜悯之心由身边的人和事推向全体民众,完成从仁心到仁政的实现。不忍人之心对应孟子的四端。什么是四端?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人类天生具备的本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萌芽。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是连接孟子人性论和仁政论的枢纽,这是孟子思想中最为精妙的地方。孟子试图传达给齐宣王的思想,正在于此。
(摘自《国学典籍那么好看<孟子>有境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博集 出品,紫苏桃子姜 鸠米qiu 图)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什么是“齐桓晋文之事”呢?齐桓、晋文,分别指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是“春秋五霸”中的前两位国君。赵岐《孟子章句》中说:“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所谓“霸”,指的是能够以自身力量领导诸国的强大诸侯,在天子大权旁落之时,他们是真正的权力掌控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称霸天下;晋文公则在城濮之战中驱逐强楚,号令中原。齐宣王想要问问他们的故事,言外之意是说,他要效法他们争夺天下的霸主地位。简单一句话,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国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孟子对此却不以为意,他的回答轻描淡写。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请注意,这里涉及了孟子思想中一组很重要的关系——王霸之辩。在孟子看来,尽管王道和霸道都能实现对天下的统领,但二者有本质的高下之分。王道的核心是仁义,霸道的核心是武力。仁义的感化能够使人心悦诚服,武力的压制只能使人因畏惧而屈服,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靠武力使人服从,人们不是真心服从,只是自身的力量还无法反抗罢了;靠德行使人服从,人们则会诚心诚意地服从。所以,按照孟子的观点,五霸是“三王之罪人”,春秋五霸都不过是三代帝王的罪人。大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这些先王以仁政君临天下,春秋五霸则是用霸道(武力)统治国家,背弃了三王的仁政,离理想的王道境界差得很远。
因此,面对齐宣王的问题,孟子没有作答,而是转换了主题:齐桓晋文之事什么的,在我们儒家看来其实不足挂齿,咱们不讲霸道,还是讲讲王道吧!随着话题的变换,孟子抓住了对话的主动性,齐宣王还真就顺着孟子的思路过来了。
齐宣王问孟子,什么是王道?孟子直截了当地回答。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行王道很简单,只要能够真正保护好自己的人民,就“仁者无敌”,谁也挡不住你。在这里,“敬天保民”是西周以来的政治传统。《尚书·康诰》中说:“古先哲王,用康保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古代的圣王保民安康,后代的统治者们应该像他们一样,像保护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保护人民,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道理非常朴实,但历数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们,真正能够践行的却不多。齐宣王本人对此也有点心虚,他很清楚,自己大兴土木、东征西战,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于是,齐宣王怯生生地接着发问了。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斩钉截铁,给出了肯定的回复。此时此刻,齐宣王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孟子的回答小小地满足了齐宣王的虚荣心,让他非常开心;另一方面,齐宣王也在犯嘀咕,自己明明做了那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孟子怎么就说自己能“保民而王”呢?所以,他要求孟子给一个解释,说说自己为什么能够做到。
孟子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再次把话题岔开,谈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小事。
在衅钟礼上,一头既不幸又幸运的牛被选中了,用它的血来涂抹器物。这头牛是不幸的,因为它即将献出生命,成为祭祀的牺牲;这头牛又是幸运的,因为它在觳觫时——因为害怕而哆哆嗦嗦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善心大发的齐宣王。
齐宣王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好像没有罪过却要被杀头的犯人一样,不禁心生怜悯,下令把牛放掉。但祭祀的事情又不能落下,于是又换了一只羊,完成祭祀。就这么一件事情,齐宣王听完非常纳闷:这和王道有什么关系呢?孟子却对齐宣王说:有关系!这份心意,就是王道的基础!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与孟子的肯定不同,百姓们的看法是,我们的大王用便宜的羊换掉贵重的牛,实在是太吝啬了。面对这种议论,齐宣王是有苦说不出,自己分明是看见牛发抖,而起了不忍之心,当时也没权衡牛羊谁贵谁贱啊!再说了,齐国尽鱼盐之利,冠带衣履天下,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自己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吗?
齐宣王很委屈,孟子更狠狠地“捉弄”了一下他。您看见的那头牛固然可怜,但莫名其妙地被拉过去杀掉的羊就不可怜吗?想象一下,这只羊早上看见牛哆哆嗦嗦地被拉去祭祀了,心里应该是窃喜的——幸亏不是我。过了一会儿,牛笑嘻嘻地回来了:今天走运,换你了。结果呢,羊被拉去杀掉了。站在羊的视角来看,属实倒霉透了。你说你是怜悯哆嗦的牛,但对同样濒死的羊置之不理,谁信啊?!听罢此话,齐宣王真的是无语了:得,这样一说,我这吝啬的帽子确实摘不掉了。
齐宣王有些尴尬,但孟子接着给了齐宣王一个非常漂亮的解释,让他一下子振奋起来。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关系,您的这份心意就是仁术了。至于为什么救牛不救羊,很简单:“见牛未见羊也。”齐宣王看到牛哆嗦的样子,心软了,救了它。那为什么不救羊呢?是因为等到羊哆嗦的时候,齐宣王已经走了。所以啊,以羊易牛的动机不是吝啬,而是出于内心的柔软。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的表现。君子见到家禽和野兽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被宰杀时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会远离厨房。这可不是不爱做家务,而是源自心中的不忍之心。
话说到这儿,孟子似乎还没有正面回应齐宣王的问题:为什么寡人能行王道呢?于是,孟子接着上面的话题往下延伸。
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您内心的柔软,可以让您善待一头牛,那为什么不能善待您的百姓呢?是因为您没有用心啊。倘若您能够将这份心意推广到百姓之中,那么“保民而王”怎么会做不到呢?您现在之所以没有实现王道,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去做。这样一说,孟子升华了“以羊易牛”的话题,为王道打开了一条实践之路,齐宣王彻底服气了。
请注意,孟子在这里揭示出王道的两个关键。第一,王道,或仁政,其基础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也就是我们心中本能的善良。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仁心。古代的圣王因为有了这样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用仁心去施行仁政,天下就好像在手掌上一样,很容易被治理好。在这里,孟子将仁政牢牢地安放在了每一个人内在的本然之善上。第二,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需要王者的“推”。将怜悯之心由身边的人和事推向全体民众,完成从仁心到仁政的实现。不忍人之心对应孟子的四端。什么是四端?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人类天生具备的本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萌芽。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是连接孟子人性论和仁政论的枢纽,这是孟子思想中最为精妙的地方。孟子试图传达给齐宣王的思想,正在于此。
(摘自《国学典籍那么好看<孟子>有境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博集 出品,紫苏桃子姜 鸠米qiu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