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生之术里的合成谬误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25年4月第4期
全文共972字读完全文约2分钟

e278bf1e1f64b141d70bbf671376945f.jpg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起死人矣。”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似顺论·别类》

  《吕氏春秋》里的这个故事是想告诫人们,事物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处理得正确、恰当。否则,用想当然的、简单化的办法来处理,一定会失败。比如,《吕氏春秋》里还提到,有两种草药,单独服用它们会致命,但合在一起服用则会延年益寿;还有两种毒药,配在一起反倒毒不死人;漆是流体,水也是流体,但漆与水相遇则会凝固,本来是想让漆潮湿,加上水反倒干得更快……所以说,事物的特点都有其适用范围,超过了范围就会发生变化,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推理去得出答案。

小课堂

  回生之术的故事里的逻辑谬误

  “偏枯者”指的是患半身不遂的病人。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活人”中的一部分。“偏枯者”和“活人”这两个概念是属种关系,或者说是包含关系。但是,“偏枯者”和“死人”毫不相干,他们是全异关系,也就是“不相容关系”。

  在回生之术的故事中,公孙绰犯了一个逻辑学上的谬误:把属种关系和全异关系混淆了。

  所以,即使公孙绰把治半身不遂的药加上再多倍,也没办法让死人变活人。死人和活人毫不相干,治疗活人的药也没办法用在死人身上啊。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逻辑学的谬误——合成谬误。这个谬误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意思是,对局部来说正确的东西,便认为它对总体也是正确的,这种想法不对。

  比如著名的“剧场效应”——在电影院里,一个人站起来看电影可以看得更清楚,但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大家就都看不清楚了。一些人又想出办法,踮起脚来看,结果导致其他的人也都踮起脚,大家都变得更累了。这种现象不断地循环下去,最后大家都踮着脚站在凳子上看,依然都看不清楚……

  你看,对于个人来说有好处的行为,叠加起来结果不一定好——个人成本不断上升,越来越累,效果却跟大家都坐着看电影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局部是正确、有效率的,加起来也一定是正确且有更高效率的。

想一想

  学习了合成谬误,想想一个学生在课外补习,分数提高了,考上了好学校。那么,所有学生都去补习呢?都能上好学校吗?

  (摘自《寓言来了!——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1.战国谋士的寓言思辨课》,海豚出版社,歪歪兔童书馆 出品,歪歪兔童书馆 图)

往期

    回生之术里的合成谬误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