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乡俗,抒乡情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25年2月第2期
全文共2383字读完全文约4分钟

  龙老师:“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

  文君:我的家乡是江西婺源,每年金秋十月,大家都会“晒秋”。村民会把新鲜的南瓜、玉米、辣椒等拿出来,晾在晒场和自家房前屋后、窗台、屋顶等,整个村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白墙黛瓦杏叶黄,世外桃源晒秋忙,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龙老师:文君说得我都心动了呢!这个单元的习作“家乡的风俗”就是要把家乡风俗有条理、有重点、满怀真情地描述出来。

  文君:太好了,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地写一写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

  阿呆: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呢?龙老师:选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是怎么庆祝的,这是“节日风俗”;也可以选择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来写,围绕美食写风俗,这是“饮食风俗”;还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项风俗活动,比如刚才提到的“晒秋”。不过不管从什么角度写,写作时,我们都要做到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文君: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比如《腊八粥》这篇课文就是按照腊八粥的熬制顺序写的。

  龙老师:没错。除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我们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写春节,就可以写初一上午有什么特色活动,初一下午又会做些什么,等等。

  文君:我明白了。比如我想写家乡过端午的风俗,就可以写早上挂艾草、包粽子,中午吃粽子,下午看赛龙舟、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

  龙老师: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有条理,读起来更顺畅。

  阿呆:那我要把风俗一项一项地按顺序全写出来!

  龙老师:一项一项写出来没有错,但每一项不要“平均用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风俗最具代表性的方面描述,使习作重点突出。

  文君:最具代表性的方面,是不是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龙老师:是的。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将家乡风俗和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别写清楚。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初一拜年,元宵节张灯结彩这几项活动,写出了北京过春节的特色,把北京的春节写得有声有色。

  文君:我懂了。比如我们家乡的“晒秋”,早晨的雾、依山而建的古老村落、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圆圆的竹匾、红红的辣椒、黄黄的玉米等,都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我可以抓住这些特点来写。

  龙老师:文君的理解非常正确。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写出独特之处。文君:老师,我们刚才聊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有顺序地写”“有特点地写”,是吗?

  龙老师:是的。另外,选择素材时,我们一定要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风俗活动。介绍时融入自己的体验,比如当时的情绪和想法等,情景交融,习作就更有感染力了。

  阿呆:既写了乡俗,又抒发了乡情,真是一举两得!

写作小贴士

  家乡好,风俗旧曾谙。有条有理叙风俗,有详有略显特色,情景交融在风俗,乡情乡愁上心头。能不忆家乡?

  老成都人给中秋取了个别称,叫“月光会”。“月光会”上,你若愿诗意浪漫,可约上三两好友在锦江边上的亭台楼阁吃点小菜,共庆中秋,体会“海上生明月”的感觉,品一品黑绸缎般的锦江;也可孤身一人来场“无言独上西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敬自己,敬满月,敬中秋。你还可以吃上一口麻饼,焦焦麻麻的馅料,脆脆酥酥的外皮,搭上炒得香喷喷的白芝麻,那叫一个“巴适”!若能再配上一盘刚打好的、白嫩嫩的、软乎乎的糍粑,裹上一圈黄豆粉,蘸上浓厚醇香的红糖酱,咬上一口,嘴里满溢着幸福。

  “月光会”代表着浪漫与幸福,“守月华”则充满了欢声笑语。成都的中秋之夜常有这样一幅温馨画面:一家人搬几张竹椅围坐在院子中,在院子里望啊望,瞧啊瞧,盼啊盼。这是在盼月亮吗?可是胖乎乎的月亮已经挂在树梢了。那这是在干什么?其实这叫“守月华”。月华是满月周围的五彩光晕,寓意来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小时候,我常常痴痴地抬头望月,双手撑着下巴,一望便是许久,即便倦意上头,也要眨巴着大眼睛,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万一再坚持一下就看到了呢?这份坚持得到的“奖赏”,有时是朦胧的月华,有时是洒满一地的月光,不管怎样,都是我的心头好。

  中秋夜,有的小孩子还会“耍满天星”玩。中秋前,人们剥开一个甜滋滋的柚子吃,清洗柚子皮,晾干后往里装一盏小灯,再插上几支彩色小旗,“满天星”就制作完成了。等到中秋夜晚,广场上的小孩儿你一盏我一盏,纷纷秀出他们的宝贝作品,欢笑声洒满广场。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这是老成都的习俗,也是老成都的中秋味道。

  重点写了中秋习俗“月光会”,将“月光会”的浪漫氛围烘托得引人入胜。

  在“痴痴地”“双手撑着下巴”“眨巴着大眼睛”的等待里,小作者“望”出了幸福,“望”出了难忘的记忆。

  由“月光会”写到“守月华”,再到“耍满天星”,闻着香,品着甜,家乡的味道浮上心头。

  到了“坐岁”的时候,妈妈总会叮嘱我们小孩子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坐岁”时,小孩子许下愿望,希望新的一年学业有成;大人则期望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小孩子还会给长辈拜年,说着吉祥话,长辈拿出承载着祝福的压岁钱。小孩子个个喜笑颜开,长辈们也是春风满面。

  当正月初一零点钟声敲响时,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长长的鞭炮———“千子鞭”,这是辞旧迎新。随后,大家都关好门窗,这是“关财门”——及时关住已获得的财喜,不让它们流走。等到初一清晨,大家会再放鞭炮,大开门户,迎接新年的喜气和财富。新年来了,带着吉祥和祝福来了!

  年俗呀,是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乡情。

  小孩子过年时最喜欢的,是“坐岁”时的期待与拿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按时间顺序描述除夕和初一时湖南老家的年俗,条理清晰,令读者一目了然。

  突出了“团年饭”中“鱼”这道菜的美好寓意,吃的是鱼,更是祝福。

往期

    写乡俗,抒乡情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