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还没开学,看本课外书放松一下吧。
糟了,看得太入迷,都忘了给家里的多肉植物浇水了!
唉,寒假就快过去了,不想开学啊。
不行,不能消沉下去了!新学期,新一年,先定个小目标吧!

上榜好书:《我的世界》
上榜理由:本书由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左昡创作。这是一部书写新时代、讴歌平凡劳动者的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男孩张原来到北京,与骑手父母共度他十岁的夏天。他打量着穿行在城市中的外卖骑手,追随和描摹着他们的独特轨迹。在一段段经历中,张原和朋友们体味着艰辛,感受着坚忍,触碰着温暖,汲取着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妙的世界。
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在评价《我的世界》时表示:“这是一本选材、塑造人物、语言表达都富有鲜明特色的儿童小说,是对现实生活和儿童命运的思考和关注,让儿童学会用勇气、智慧和力量面对世界,展现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所需的阳刚之美。”
7 月 27 日是一年一度的骑士节,这是骑手的盛会,到时全北京的骑手都会赶来参加,十分热闹。草爸去年得过第四名,今年还要继续参加。张原很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引子
吃西瓜大赛
“7·27”这天,早上路过紫金龙的人都奇怪,一大早的,烧烤广场上就挤满了人。全是外卖骑手,还有几个跟张原和小草一样,是骑手的孩子,都跟着来看热闹。
那些骑手都戴着自己最得意的头盔。张原才知道,原来骑手的头盔有这么多种——不只有长耳朵的,还有猫耳朵的,有像草爸的头盔那样带着竹蜻蜓的,有印着马、印着金龙的,甚至还有带“齐天大圣”金冠长翎子的。妈妈告诉张原,这都是骑手里的实力派,都是靠跑限时、冲单量还有无违规跑单多少回换来的。妈妈头盔上的穆桂英贴纸也是,只有跑单量大的金牌女骑手才有。
骑士节的吃西瓜大赛,那才是真的大阵势。台上的西瓜用筐装,张原数了数,一共十筐,每筐得有七八个大西瓜。
大家还没吃西瓜,先比滚西瓜。
就跟运动会赛跑似的,一排站七个人,每个人面前一个大西瓜。裁判一声令下,每个人都得滚着西瓜往前走,一直滚到终点线。西瓜不能滚坏了,滚坏了马上退出比赛。
计时 5 分钟,滚的西瓜多,待会儿吃的西瓜才多。这是今年新增加的环节,草爸连连叫苦——他个子高,弯腰滚西瓜可不是他的长项。裁判宣布,这个环节也可以由队友完成。今年的吃西瓜大赛,不是比个人,而是比战队。一个战队三个人,一个滚西瓜,一个吃西瓜,还有一个扔西瓜皮。
骑手纷纷组队,有好哥们儿组的,有两口子带着孩子组的,更多的是现场临时组的。三凑两凑,得凑出 7 支队伍。
“7”就是“骑”,是代表骑手的幸运数字。
草爸马上拉住张原爸,草妈推小草,小草要拍摄,让张原上。妈妈给张原鼓劲:“上!”
说上就上。张原一手牵着草爸,一手牵着爸爸,站到了台子上。张原爸滚西瓜,草爸吃西瓜,张原负责把草爸吃完的西瓜皮扔到指定的大桶里。7 支战队,7 个大桶,最后算成绩,就数西瓜皮。
张原代表队伍抽签取号,回头往台下一看,下面好像一片橘红色的水母群,在阳光下的浪里漂着,高高低低,动来动去。
“7 号!7 号!”张原举起号码签,小草高兴得在台下直跳。从台上再往远处路边看,全是带着保温箱的骑手车,如同列队的兵马,一辆挨着一辆,像是一团一团火,连绵不断的火。
滚西瓜,开始!
张原爸叉开两条长腿,弯腰变成推瓜机,伸长两条长胳膊,“突突突突”推瓜往前滚。小草和草妈、张原妈在下面看得直乐,这怎么好像大蜘蛛!
岂止是大蜘蛛,台上滚西瓜的还有打太极的、搓蛋卷的、赶鸭子的,还有个踢足球的——马上被裁判淘汰了,规定只能用手滚,不能用脚踢!
全场骑手喊加油的、大声笑的、叫裁判的,一簇一簇声音往上蹿。平日里,骑手的声音难得这样聚在一起,他们天天说得最多的,就是“您的外卖到了”“祝您用餐愉快”。可今天,他们说的是“加油”“偏了偏了”“犯规”“老刘,直着走”,各种各样,痛痛快快。
这些声音冲到张原的耳朵里,就像是学校里敲击军乐鼓,细细碎碎,又铿锵有力。他也在台上喊:“加油,爸爸!加油,爸爸!”
时间到!7 队的筐子里有 4 个大西瓜。接下来是按规定数量切西瓜,草妈和张原妈都上去帮忙。草妈是行家,切得又快又均匀;张原妈是能手,切得整齐又漂亮。
7 张桌子摆上来,西瓜阵摆上来,吃西瓜的大元帅们一字排开。开吃!
“稀里呼噜,唰唰唰唰,咔咔咔咔,嗡嗡嗡嗡”,一人一个吃法,一人一个音调,西瓜上的音调。
晃脑袋、甩胳膊、拱鼻子,这吃西瓜不是光嘴在吃,还有脸蛋儿在吃,额头在吃,下巴在吃,脖子在吃,台下的骑手们乐得人仰马翻,连“加油”都快喊不出来了。
时间一到,草爸一抬头,张原笑得要蹲下来——草爸满脸都是西瓜子,全身都是西瓜汁,嘴巴好像都变了形,变成了一张西瓜嘴!
可张原不能蹲下,他才是最后的关键。桌子上的西瓜皮得往一米外的大桶里扔,计时 2 分钟。急得很又急不得,轻不得又重不得,远不得又近不得,张原想着是在学校打篮球,可在学校打篮球他也没投进去过几个。
一,二,三,走!一,二,三,走!
西瓜皮满台飞,张原自己没投进多少块,旁边队的瓜皮手倒投了好几块到 7 队的大桶里。
小草冒着被西瓜皮砸中的危险,跑到大桶后面拍。一块一块西瓜皮都朝她的镜头扔过来,这画面让小草导演非常满意。刚满意 2 秒钟,一块西瓜皮扔到她头上来了。
全场倒计时。
五,四,三,二,一,比赛结束!
还没算成绩呢,全场骑手先鼓一回掌。张原爸把张原举得高高的,好像他们已经得了奖似的。
小草、草妈和张原妈都使劲鼓掌。使劲鼓掌的,还有挤在人群里,刚管草爸叫师父的石头。
最后成绩,吃西瓜大赛的第一名是那个吃过张原爸砸单炒米粉的光头哥哥的队伍。他今天戴着他的长耳朵头盔,头盔擦得格外亮。
张原他们队竟然是第三名!
…………
太阳升高,跑单继续。只是这一天的跑单,从这样滚滚翻涌的欢笑开始,张原觉得,真是再好不过了。
他以前只知道有儿童节、教师节,后来看电视,知道有记者节、医师节,没想到爸爸妈妈还有属于他们的骑士节。他心里很骄傲。虽然这个节并不是真正的节日,但对张原来说,却比任何一个节日都要特别。
——节选自《我的世界》,新蕾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跟林老师学一学
选文节选自《我的世界》第五章“吃西瓜大赛”。这一部分场面描写颇多,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写作密码吧。
密码一: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真场面
选文以时间为轴,精心布局,将骑士节吃西瓜大赛的全过程娓娓道来,按照赛前—赛中—赛后的顺序展开叙述。
选文先写赛前,包括骑手们的装备展示、组队情况以及比赛规则的介绍,为后续的比赛高潮做了充分的铺垫。这一阶段的叙述,既展示了骑手们的个性与风采,又营造了比赛前的紧张氛围。
接着写赛中,这是选文的高潮。文章按照比赛流程,逐一描绘了滚西瓜、吃西瓜、扔西瓜皮三个阶段的精彩瞬间。每个阶段都通过具体的动作、声音、表情等细节,生动再现了比赛的激烈场面与趣味性。
最后,文章以比赛的圆满结束和骑手们的欢乐庆祝收尾,既总结了整个事件,又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外卖骑手这一群体的敬意与赞美。
密码二:点面结合写活场面
在场面描写上,选文巧妙地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突出了个体的生动形象,又写出了群像的热血沸腾,把整个赛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点(个体描绘):选文对个体的描绘细致入微,如张原爸在滚西瓜时的动作干脆利落——“叉开两条长腿,弯腰变成推瓜机,伸长两条长胳膊,‘突突突突’推瓜往前滚。”草爸吃西瓜时的狼狈与欢乐——“草爸满脸都是西瓜子,全身都是西瓜汁,嘴巴好像都变了形,变成了一张西瓜嘴!”这些对个体的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对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面(群像描写):选文在描绘个体的同时,也不忘描写所有选手的参赛状态。如“滚西瓜”环节中——“台上滚西瓜的还有打太极的、搓蛋卷的、赶鸭子的,还有个踢足球的——马上被裁判淘汰了,规定只能用手滚,不能用脚踢!”更加突出选手们的参与热情和比赛欢乐的气氛。
在写“吃西瓜”环节选手的吃相时,作者先写了吃西瓜的声音“稀里呼噜,唰唰唰唰,咔咔咔咔,嗡嗡嗡嗡”,强调每人吃法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让人联想到当时的情景;又写了选手的动作——“晃脑袋、甩胳膊、拱鼻子,这吃西瓜不是光嘴在吃,还有脸蛋儿在吃,额头在吃,下巴在吃,脖子在吃”,写出了吃西瓜的选手们为了赢得比赛不顾形象猛吃西瓜的画面,把欢乐体现到极致。
密码三:侧面烘托写实场面
选文在描写场面时不忘加入在场观众的反应。“全场骑手喊加油的、大声笑的、叫裁判的,一簇一簇声音往上蹿。平日里,骑手的声音难得这样聚在一起,他们天天说得最多的,就是‘您的外卖到了’‘祝您用餐愉快’。可今天,他们说的是‘加油’‘偏了偏了’‘犯规’‘老刘,直着走’,各种各样,痛痛快快。”这样的描写烘托了比赛的紧张气氛,把节日的喜悦感拉满。在骑士节,他们忘记工作,忘记劳累,只有眼前的快乐。
密码四:环境描写壮大场面
选文在比赛前描写了骑手们齐聚烧烤广场的画面。“一大早的,烧烤广场上就挤满了人。”“下面好像一片橘红色的水母群,在阳光下的浪里漂着,高高低低,动来动去。”“从台上再往远处路边看,全是带着保温箱的骑手车,如同列队的兵马,一辆挨着一辆,像是一团一团火,连绵不断的火。”既有写实,又有比喻,用不同的手法写出了人山人海的场面,也从侧面说明这是骑手们非常重视的盛会。这样描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真实、感人。同时,这种描写方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使得整个叙述过程更加流畅有趣。
从读到写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哪些大型活动呢?你们想不想将这些值得纪念的活动记录下来,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回味呢?请你们也从活动前、进行中和结束后三个方面描写,同时想一想哪里要写点,哪里要写面。下面就请试着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