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集邮博览2023年3月第3期
全文共3320字读完全文约5分钟

eaebec18119ef8e083035ec537763ec7.jpg

053945272055c5c0eb7bc067c6387a0c.jpg
1

7f9979495b280fc35543bf92b36aafa4.jpg
2

  在青藏高原边缘,大地用上亿年时间挤出褶皱、形成岭谷,这里被称作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皱山系之一。在那些狭长的沟壑深谷中,栖息着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大熊猫,它们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如今,从青藏高原东缘沿横断山脉向北绵延至秦岭的狭长地带,被设立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图1),这个2.7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区域,为大熊猫提供了更为完整、连续的生态“庇护所”。

  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时,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就已经开始在湿热的南方山地间繁衍生息。从云南禄丰、元谋两地出土的始熊猫化石来看,其体型较小,大约只有现代大熊猫的2/3,锋利的牙齿则说明它曾是食肉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地球演变和物竞天择的自然考验,与始熊猫同时代的剑齿象、剑齿虎、巨猿等许多动物都已相继灭绝,而始熊猫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并迭代进化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大熊猫(图2),成为映射生物进化史的“活化石”。当然,在度过漫长残酷的冰河期后,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急剧萎缩,其野生种群逐渐从云贵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退蔽至青藏高原东部和秦岭腹地。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原本食肉的大熊猫开始以竹子、竹笋为主食。从始熊猫到现代大熊猫,那些流淌了数百万年的山河岁月虽然静默无声,但早已刻进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回荡着生命演进的悠远回响。

  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大熊猫不同称谓的记载——《诗经》称“貔”,《尔雅》称“豰”,《礼记》称“挚兽”,《庄子》称“文罴”,《兽经》称“貉”,《本草纲目》称“貘”。及至近现代,第一只野生大熊猫于1869年春天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被发现,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将这只从未见过的“黑白熊”带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科学研究鉴定后确定,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并将其定名为“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匿居荒野的大猫熊从此正式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1939年,在重庆北碚平民公园举行的一次动物标本展览上,“猫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标牌书写格式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偏差,“猫熊”被误读作“熊猫”,后来“熊猫”这一称谓将错就错地广泛流传开来,最终成为正式通用名。

  在中国,大熊猫一直被视为“国宝”,多次成为中国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吉祥物,并屡屡作为友好使者远赴海外。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赠两只大熊猫后,全世界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全球规模最大、享有广泛盛誉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将中国大熊猫作为其形象大使,并在会徽标识上使用了熊猫形象。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中外邮票上也是频频亮相,除1963年、1973年(图3)和1985年中国邮政曾先后3次以《熊猫》为主题发行邮票外,在J.63《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J.151《1990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第一组)》、1995-15《珍稀动物》(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发行)、2000-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2005-2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2012-30《孔子学院》、2018-30《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0-2《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等许多邮票中,都能见到大熊猫的形象。同时,大熊猫也成为贵金属纪念币和流通纪念币上的“常客”(图4),其中1982年开始发行的熊猫系列金银币至今已推出数百个品种,风靡海内外。大熊猫已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种文化象征,传播着“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维护和平”的中国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我国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几乎与大熊猫文化传播同步展开,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先后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修复,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壮大。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大熊猫栖息环境严重“碎片化”,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不少大熊猫被隔离在“森林孤岛”中,其种群健康和繁衍生息面临着极大威胁。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限制,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起来,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2017年1月,千呼万唤之下,作为全国10个国家公园试点之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开始了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最为严格的保护。2021年10月1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至此,在4年试点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迈入了崭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邮政为这次大会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再次入列方寸(图5)。

865307410c9d8c16db6f3ecafcbaae4b.jpg
3

d577b38646bfe78de842a5679c915568.jpg
4

6a4149fca40f5730b9c7548ab2c8ee47.jpg
5

9cace0421862f1920b1d82141be70a87.jpg
6

160aa84d74dfbaf408fe945ddb07eb42.jpg
7

68ee56ce81bc83f133d4cae336dd5610.jpg
8

d7cac466883c6e2b31aa22fba429a463.jpg
9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以单一物种命名的国家公园,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在这个狭长的条带状区域里,过去未纳入保护区的地带得到填补,各个相对独立的“保护岛屿”得到联通,栖息于此的万物生灵有了一片更完整、连续的家园,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都在这里得以庇护。四川是人们印象中最熟悉的“熊猫之乡”,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四川境内约有2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4%,涉及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阿坝、雅安、眉山7个市州。地处邛崃山脉东南坡、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图6)是曝光率最高的大熊猫栖息地之一,这里是大熊猫模式标本的诞生地和大熊猫保护科研的发源地。1978年全世界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此建立,2006年包括卧龙在内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非凡价值”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片9245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栖息着全球30%以上的大熊猫,有着“熊猫王国”的美誉。地处四川盆地西沿、眉山市洪雅县西南部的瓦屋山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南大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就落户于此,这座被称作“人间天台”的中国最大方山及其生态景观也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邮票的主景(图7)。

bd76e6cb3aee86f863c37f334a0e4356.jpg
10

0d16a490adfbf42eeb5fa2333500037d.jpg
11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北跨度约700多千米,海拔落差达5000多米,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是世界著名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和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庇护着万物生灵,使这里成为绝佳的生命“庇护所”和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众多古老的物种也得以在这里幸存。除了1340只野生大熊猫外,这片生态乐园里还“伞护”着川金丝猴(图8)、小熊猫(图9)、雪豹、羚牛、朱鹮、绿尾虹雉和红豆杉(图10)、珙桐(图11)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和谐生态链里,大熊猫是著名的“伞护种”,其生存区域和环境需求同其它许多重要物种高度重合,当生态“保护伞”打开,与大熊猫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物种也一并得到庇护。随着国家公园的建立,大熊猫“伞护效应”愈加明显,同一片水土的更多生灵实现共生共荣。此外,大熊猫国家公园还对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探索自然资源管理保护的创新模式;高品质建设了一批公园入口社区、特色小镇,推出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特色项目,推动生态保护与文旅科教深度融合,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突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不仅是中国大熊猫保护格局的升级,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世界的贡献,体现了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这正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

  (感谢汪良、易东洋、刘波提供相关配图)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中国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2.文潇、苏小芮.中国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22.

资讯

往期

    大熊猫国家公园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