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邮政近代化的意义
账号:青少馆  密码:123456
来源:集邮博览2023年3月第3期
全文共6798字读完全文约10分钟

f54e11637970dd5e9b5cb40e1459bfc6.jpg
费拉尔早期设计的大清邮政邮票印样:象图、宝塔图、云龙图

  晚清是近代邮政与传统邮驿、民信局同时并行的过渡时期。随着近代因素的不断增多,它们之间此消彼长。近代邮政是既服务于官又服务于民的通信体系。它开社会风气之先,通政通商通民,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管理体系。海关主办的近代邮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主导地位而成为清代国家邮政。这标志着传统邮驿逐渐向近代邮政的转变,由此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晚清邮政的近代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传统邮驿体系向近代国家邮政体系嬗变的进程

  晚清的通信制度及机构,大致分为官民两个系统。传统的邮驿体系主要承载朝廷的政令文书往来,普通民众传书递信的需求通过民信局来满足。由商业流通的需要引发,民间逐步形成了有组织的信局体系,民信局在承载民众通信、物资商贸、货币汇兑等功能上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与官方邮驿体系并立的民间递信系统。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1896年3月20日)国家邮政(大清邮政)开办之后,海关开始了合并分立的邮递机构、统一整合邮政制度的努力。

  尽管大清邮政具有举办邮务的合法性,亦在递送资源的控制上占据优势, 但合并民间递信机构之事并不顺利。海关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用强硬手段迫使民信局归并到政府体系之内,调整邮政资费,打击民信局的生存空间。而民信局则通过罢工停运、求官申告乃至暗结“客邮”等手法,试图摆脱被大清邮政兼并的命运。双方几经周折,大清邮政凭助强大的政府背景实现了对民信局的打击与挤压,基本控制了民间通信市场。同时,清政府通过官府改制,将兵部所属的邮驿裁撤而归邮,设立邮传部,接管邮政,从而统一交通事业,基本完成体制合一的任务,大大促进了传统邮驿系统向近代国家邮政体系的转变。

  另一方面,海关建立了一套近代邮政制度,成功地保障了国家邮政的近代化过程。近代邮政各项制度大都是仿效西方而设立的,如《管局供事规则》《巡查供事规则》等制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点,体现在业务管理、生产管理、人事制度、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巡查制度等方面,这些都与传统邮驿体系的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是具有近代意义的管理制度。

  一是业务和生产管理制度。这些规则一直是大清邮政开展业务的重要依据,且经过多次修订、补充。如1909年版的《管局供事规则》有200多条款,大都集中在邮局如何开办、各项业务如何经营、资费如何管理、账务如何处理等业务制度,以及邮件的收寄、分拣、封发、投递、查询、赔偿等生产环节。上述两个规则还从品行、能力、责任等方面,明确规定了供事的岗位、职责,列出了禁止性条款,如不准收受属下人员的礼物,不准向收件人等勒索酒资。这些规则、章程都是比较系统的专业性管理制度,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总结一直留存至今。

808c2d494368aba8b3adcee5070e8f90.jpg
总理衙门遵议办理邮政折 (局部)

  二是人事管理制度。海关管理的成效来源于海关严格、科学的管理,如出台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办公诫程》和上述两个规则等,规定了海关职员的录用、选拔、考核、晋升、薪俸、福利等等。之前海关职员的任用并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也没有合理的管理程序,可谓混乱不堪。赫德把持海关后,新人的录用都要通过考试,即使有赫德的介绍亦不例外。海关对职员的工作考核很严格,并与级别和待遇直接挂钩,定期考核以决定晋升或辞退,但福利和薪酬很丰厚。有贪污舞弊行为的人员,会受到立即开除的处分。海关对高级职员还实行异地轮岗的办法,防微杜渐,培养人才。这些都体现了制度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通过人事管理制度,大清邮政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清邮政人员只有145人,到宣统三年(1911)增加到了15288人。1在这支队伍中,除了少数高层洋员外,大都是文案、信差、听差、分拣员等中底层职员,他们从事了大量的专业通信工作,奔走在各条邮路上,传递邮件和信息,给人们带去生活和交往的便利。

  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关税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是建立新的会计制度。同治四年(1865)以前,海关会计账目使用的是传统的“四柱清册”式的总账。1865年起,海关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改革,即将全部收支总账分为A、B、C、D四个账户,A为海关经费支出账,B为海关没收和罚款收入账,C为吨税收入及用于航务设施的提成账,D为所有其他规费收入和开支账。A账每日结清一次,B、C账每季结清一次。所有海关可自行处理的结余一律存放在指定的银行,没有得到总税务司的允许各关不得截留。邮政归入D账,采用季度预算结算的办法,而支局则每月甚至每日都记账。各邮界总局的账务由邮政司账管理,定期汇总上报。此制度对当时的中国会计制度来说无疑是一大革命。另一个是建立了新的统计制度。赫德主持总税务司工作以前,海关还没编制过系统的贸易广告和统计。同治五年(1866)起,开始汇编海关贸易统计。同治十二年(1873)又成立了贸易造册处负责印刷各口贸易统计季报和年报,编写贸易总报告。光绪三十年(1904)海关定期汇编大清邮政事务总论,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四是巡查制度。为加强海关财务检查,总税务司之下专设掌管会计的稽查账目税务司,可随时检查财务状况,如发现重大情节有权接管本关工作,以待总税务司指示。《巡查供事规则》规定:巡查供事本着密查的原则,检查各邮政局的账目、邮票、款项等财务情况,同时可以问询调查职员品行、检视局务等情况,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接管邮局。巡查制度是后来邮政视察制度的基础。

  可以说,在制度建设层面,海关为国家邮政通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二、促进晚清经济转型的进程

  除了交通部门承担大批量货物的运输任务外,晚清邮政作为具有实物转移能力的通信部门,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通道。由于邮政通信网连通城乡各个角落,能达到铁路、轮船所达不到的偏远地区,对于乡镇、客户分散的商品流通需求,邮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邮政还是市场货币流通的重要渠道。晚清邮政汇兑银钞(邮政汇兑)业务是为适应这一需求而提供的极方便的服务方式。它促进了商品的采购、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开办邮政以增加财源和财政收入,客观上促进了晚清经济的转型,也推动了传统邮驿通信体系向近代化的过渡。

024d8e03b60df03997b2adf70fbd5802.jpg
清光绪四年(1878),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分银”、“3分银”、“5分银”

  作为一项来自西方国家的新式制度,近代邮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统一创办的、能够为政府提供极大财政收入的机构,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西欧近代民族国家自18世纪起便开始利用这一制度充实国家财力,相比之下,至道光年间清代的社会通信体制一直表现为官民分立的二元结构:邮驿体系官办官用,不对社会开放,民信局担负商业流通与民众通信的传递,两者从未被纳入统一的制度体系中,也未在国家财政中承担类似职能。饱受内外战争和割地赔款的影响,清朝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当时邮驿体系每年支出已达300万两白银,成为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经过自光绪四年(1878)起近20年的试办后,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近代邮政“裕国便民”的功效。近代邮政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清朝财政转型的标志之一应运而生。

  财政困境导致了清政府急需进一步开辟新的财源以应付新的赔款。海关办理邮政能够增加政府收入是当时的共识,中日甲午战争后这种共识就变成了行动。在海关的主导下,国家邮政经过15年的发展,建立了一套严密、廉洁、高效的现代邮政管理制度,形成了海关总税务司署(邮传部)、各个邮界的邮政总局(副总局)、分局、支局、代办所的管理体系,推动了大清邮政官局的发展。局所从口岸拓展到内地再到边疆各省,邮政网点逐步增加,邮路不断延长,使得商品可以依赖邮政寄递至边远地区,扩大了市场的范围。邮件的运送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轮船等,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并完成了邮政网路的布局,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向,促进了城镇化和物流的快速流通。由此,基本形成了商品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全国性邮政网,促进了邮政的近代化转型。

  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凭借国家的力量,海关邮政在与邮驿、民信局与“客邮”的竞争中最终取胜,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清邮政每年收入为一百三四十万两,支出为一百六七十万两,国家每年仅需补贴三四十万两白银,与用300万两支撑邮驿体系相比,负担已大大减轻。2清末,大清邮政官局几乎遍布全国。据宣统三年(1911)统计,全国共设邮政局及代办处6201所,邮路里数达38.1万华里,平均每100平方里通邮线路7.49里。这一年总共收寄邮件3.62亿件、包裹302万余件,又汇兑业务汇入银393.6万两、兑出银398.42万两。营业收入,经常、临时合计共936.43万余两,支出共929.43万余两,收支相抵盈余69900余两。3财政压力的释放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支撑了国家大力建设统一的邮政网,从而使邮政成为近代化的产业经济部门。

28f8ccad71436d8bce3bf4031ca71a9a.jpg
大清邮政明信片

d8bb0ce4fd93565bf342c71cfb9c43fa.jpg
大清邮政立券邮件戳

  三、促进晚清政治变革的进程

  在中国近代千年变局之下,大清邮政是对外交往和洋务的内容,充满了任人压迫和剥削的屈辱历史。由于引进近代邮政,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频率,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打开了国人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邮政的开办过程恰恰是晚清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大清邮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深烙印,但还是逐渐演变成为国家经济的产业部门和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客观上促进了晚清政治的变革。

  西方侵略势力的逐渐渗透,致使晚清政治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清朝统治机构的半殖民地化。19世纪60年代,总理衙门、总税务司署相继成立是清朝统治机构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清朝与外国侵略者的勾结,总理衙门成为总揽外交及其相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事务的中央机构,为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提供了重要平台。总税务司署主管全国海关行政、关税征收等事务,总税务司由深谙中西的英国人赫德担任,长达45年之久,中上管理层皆为外籍洋员掌控。海关自成行政体系,插手中国内政外交,实权凌驾于总理衙门之上,实际成为外国侵略中国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设立,得到了西方侵略者的支持,他们操纵地方军政大权,把持内外政策制订及实行,逐渐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支柱和西方殖民者的代理人。

  中国近代邮政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影响。邮权的争夺是晚清时期各方政治势力平衡的过程和结果,反映了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影响。

  近代邮政从西方传入,与晚清的外交史密不可分。清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夷务、洋务、外务的进阶转变,从而使清代的对外交往由“宗藩关系”演变到近代“外交关系”。4清政府对邮政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一开始就将邮政归属于外交事务和洋务的范畴,由总理衙门之下的海关总税务司署管理,后来归属外务部,最终划入邮传部。从道光二十年(1840)开始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的成立,时间划过了60余年。从咸丰十一年(1861)总理衙门的成立算起也有40年的时间。海关邮政从同治五年(1866)兼办邮递过渡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国家邮政开办,历时长达30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邮传部成立时,邮政在外交系统的历史正好也是40年。外交史的演变是清政府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缩影,在这层演变的表象之下,可以看到邮政发展的轨迹和跨度,与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进程高度重合。

  清代邮权意识的逐渐觉醒,伴随着晚清政治近代化的整个过程。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很多主权,其中包括邮政主权。它们在通商口岸和租界非法设立“客邮”,侵占中国的通信市场,而此时的清政府尚没有意识到“客邮”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邮政主权。为了应付与各国交往,清政府成立了总理衙门,专门管理外交和通商事务。昏聩自大的清政府开始对通信的变革这个新事物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固守邮驿不对社会和民众开放,同时,对外国侵犯邮权,并没有清醒的主权意识。

e73b04579e994c5a9254a268dab1b868.jpg
大清邮政快信票

3eb283c837c9a7df3adcbd5a8733f2a2.jpg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西方先进的通信方式被介绍到中国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邮驿的落后和近代邮政的优越性。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借鉴西方制度,开办近代邮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们对邮权的认识逐渐觉醒,纷纷呼吁统一邮权。此时洋人把持的海关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传统的邮驿和民信局无法满足这种新的通信需求,只有国家开办邮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同治五年(1866)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海关试办邮政的这个阶段,邮权分散在海关、邮驿、民信局、“客邮”。经过试办,晚清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邮权的重要性,开始同意开办国家邮政。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宣统三年(1911),是国家邮政开办及其发展的阶段。其间,清政府已经看到邮权分散的弊端,有意加入万国邮联,试图依据万国通例,取缔“客邮”,收回邮权;同时,准备裁撤驿站和文报局,取消民信局,统一管理邮政。正是这种邮权意识的觉醒,使得清政府在改革官制时,增设了邮传部。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清政府被迫签下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官制,设立税务处,增设邮传部,加强了中央对邮政的统一管理。清政府裁撤驿站,挤压民信局,接管邮政,为邮政的专营扫清障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海关主办的邮政与邮驿、“客邮”和民信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主办的角力,到晚清结束时,基本上取得了通信市场的主导地位。

f7257054860ea3caa092f4054da6e257.jpg
大清邮政加盖邮票:红印花小字当壹圆

  在邮政这场近代化的进程之中,充满了旧制与新制、抵制与转制的博弈。5近代邮政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海关在推广邮政时,遭到了旧制和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从光绪四年(1878)五个口岸试办邮政,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国家开办邮政时的近20年的时间里,只拓展到24个海关口岸。在旧制和抵制面前,即使获得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支持,总税务司赫德也不敢在裁撤驿站、取消民信局方面放手一搏,反而小心翼翼,不敢触碰邮驿体系背后官僚集团的利益,不敢得罪民信局,害怕激起民变,危及清朝的统治,从而造成了邮政、邮驿、民信局、“客邮”的互相竞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晚清覆灭,充分地显示了各种博弈妥协之下的深层结果。赫德进入海关不久,就极力主张开办国家邮政,认为这样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以以国家邮政加入万国邮联,从而可以取缔“客邮”。可是,国家邮政开办后,“客邮”不但没有收敛,反成扩大之势,赫德也不再关注是否取缔“客邮”的问题。因为他担心打击“客邮”和加入万国邮联,会触动英、法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而且邮政将会独立于海关,大权将旁落他人。因此,赫德对于加入万国邮联一事,也就没有了以往的积极性,甚至阻扰中国加入万国邮联。此后,邮传部接管邮政时,还遭到了海关的反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在邮政系统的博弈,体现了近代邮政在新旧制之间的转型与发展,充满了坎坷与艰难。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同时也激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南洋大臣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洋务派,早期就已经意识到了总税务司署洋员的尾大不掉,使国家主权遭到削弱,并不太支持赫德开办国家邮政,而是希望由地方政府来主持邮政。但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不得不转而支持赫德。新政之后,清政府成立税务处和邮传部,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意图从外国势力手中收回利权。邮传部大力支持邮政在各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海关邮政的监管和取缔民信局的力度,加快了统一管理全国邮政的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变革。

  近代邮政的发展还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交流。邮政是人们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最普遍使用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求量极大,邮政这一覆盖范围最广、价格最低廉的信息传递手段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它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满足不同层次民众多种多样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往变得更加便捷。

  (作者为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1.仇润喜.天津邮政史料 第二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

  2.高廉,袁为鹏.论晚清邮政地理分布的经济特征.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3.清史稿 第152卷,交通四 第16册,第4479-4480页.

  4.郭卫东.论晚清时期的地方外交.广东社会科学.2017(4).

  5.吴昱.官民分立与邮递并制:清代邮政制度的演化.学术研究.2010(11).

资讯

往期

    试论晚清邮政近代化的意义

    扫百万书,读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