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三明治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那时的犹太人就已经在逾越节上把羊肉和药草夹在面包里享用了,这也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最像三明治的一种吃法,而此时“三明治”这个名称还没有诞生。后来,在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的三明治小镇(图1,英国明信片),有位名叫约翰·孟塔古的第4代三明治伯爵,曾任邮政总长,酷爱打牌赌博。1762年5月的一天,由于玩兴太浓而24小时不辍,于是他让仆人为自己准备了一份面包夹牛肉,以便他在玩牌时既可以填饱肚子,又不会让碰过食物的手弄脏纸牌。这种食品当时还没有名字,被伯爵随口叫作了“sandwich”(三明治),于是“三明治”的名字就这么诞生了。在古英语中,三明治小镇意为“满是沙子的地方”,当年只是个海滩,仅为约翰·孟塔古伯爵的领地而已。如今每年5月的第3周,三明治小镇的居民总要隆重庆祝一番,以纪念三明治的发明。自1990年起,这个风俗已在全英国得以推广。
欧亚式三明治
无论三明治还是汉堡包,其实做法大同小异,只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它们的精髓就是一个“夹”字,除汤料外,几乎所有的食材都能夹。但要夹出营养均衡和色、香、味俱全,则需要下点功夫和创新。在英国,三明治是经典英式下午茶的必选,也能作开胃菜或下酒小品。在每年夏季开幕的白金汉宫花园派对上,黄瓜三明治总能成为主办方所提供食物的必选项目,因为这也是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最爱,就是在面包上抹上咸黄油,再夹上切得极薄的黄瓜片。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三明治已彻底俘获了英国人的胃,他们每年吃掉的三明治超过115亿个,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44圈。
香港飞巴黎的法航班机有后半夜起飞的,当肚子咕咕叫时飞机却已进入夜间模式,但机上会提供自助式的英式鸡蛋、水芹三明治,自取即可。等到了法国巴黎后,法式三明治便登场了。巴黎人特别喜欢吃一种火腿、奶油三明治,游客甚至就称它为“巴黎人”,其面包取材于法棍(图2,法国电话卡),因为不夹生菜,所以较便宜,约4欧元1份,只需半个法棍就能吃饱。吃进嘴里时,浓浓的火腿鲜味和淡淡的麦香立即充盈在唇齿间,每一口都会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在中午时段,巴黎地铁站到处都有供应这种“巴黎人”的,因规定地铁车厢内不允许吃食物,所以经常能看到法国年轻人一面看地铁列车还有几分钟到站,一面大口吃着“巴黎人”,在车厢开门前吞下最后一口,连法式礼仪和矜持都不顾了,毕竟吃饱才是硬道理嘛。如果时间充裕,则可以坐在临街的店铺里点一份蒜味香草烤蜗牛的三明治(图3,法国明信片),先把蜗牛肉抠出来,再和着三明治一起享用,这种吃法就很“法国式”了。如果用法棍切片夹肉馅,则叫作“绅士啃”;如果用法棍切片夹蘑菇酱加奶酪,则称为“淑女咬”。这种蘑菇酱是将蘑菇、洋葱切碎后加奶油拌炒,收干汤汁后再加茴香、胡椒调味而成。

3

4

5

6

7

3

4

5

6

7
西班牙因盛产火腿,所以西班牙人偏好于用面包直接将伊比利亚火腿夹上,称作快餐夹肉包(图4,西班牙明信片),是很多西班牙人早餐和下午茶时的首选。除火腿外,也可夹炸猪排、洋葱、鱿鱼、蛋黄酱、金枪鱼、油橄榄、香肠、薯条和洋葱圈,其面包也多选用法棍。
原产于波尔图的葡萄牙三明治由面包、湿腌火腿或牛排制成,上面覆盖着融化的奶酪、厚厚的热番茄和啤酒酱,据说是从法国“淑女咬”改良而来的,所以又称“法国小姑娘”。其中奶酪的温和感能平衡西红柿的酸味,添加的啤酒酱则使“法国小姑娘”略带酒味。
北欧的三明治多是敞开式的,这种三明治上部不盖面包片,吃的时候也不能用手拿着吃,需要用刀叉,所以失去了作为街头食品那种边走边吃的“野趣”。但这类三明治不受制于“夹入”的概念,可让大厨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是一种充满视觉飨宴的特色三明治。其中,瑞典因盛产海鲜,所以面包片上面放腌鲱鱼、虾肉、烟熏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等很普遍(图5,瑞典,2016);丹麦的敞开式三明治用深色的黑麦面包切成片做底盖,上面通常会放红肠、鸡蛋片等(图6,丹麦,2012);土耳其的“沙威玛”肉卷所用的烤肉通常有羊肉、鸡肉、火鸡肉、牛肉、小牛肉或混合肉,置于烤肉叉(通常垂直摆放)上烧烤(图7,土耳其明信片),食用时将肉削下来做成三明治或肉卷,常与塔布勒沙拉、阿拉伯蔬菜沙拉、胡姆斯酱料、西红柿及黄瓜一同食用;以色列的“皮塔饼”则是袋式三明治(图8,以色列明信片),是一种起源于中东、广泛流行于希腊、土耳其、巴尔干半岛及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美食。因其饼坯较薄,烤的时候会鼓起来,形成一个中空的面饼,就像一个口袋似的,因此也被称为“口袋面包”。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明治。如我国陕西的肉夹馍其实就是中国的三明治或汉堡包;越南的“斑迷”是历史悠久的街头小吃,法属印度支那时代就已存在,被当地人称为“越南法棍”,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街头美食”之一。如今“斑迷”的盖材很脆,甚至能看见龟裂折纹,第二天吃仍柔软有嚼劲。主料可以选择大排、叉烧、五花肉、鸡肉等,然后添加各类蔬菜。为了让这种“三明治”的口感更富“东南亚味”,店家会先放上切得细细的腌白萝卜等泡菜,再放香菜末、黄瓜条、洋葱碎、辣椒圈,最后辅以皱叶生菜。吃的时候,“斑迷”的外面金黄、香脆,里面鲜嫩多汁的五花肉还在“滋滋”作响,诱人的汁液则浸润在了斑迷片的内壁(图9,越南,2022)。

8

9

10

11

12

13
美洲式三明治
汉堡包(火腿汉堡)就是把三角形的三明治变成了圆形,所以称它为美式三明治也未尝不可。汉堡包最初起源于德国的西北城市汉堡,其吃法在1850年被大量德国移民传到了美洲,经过创新改良而引入了三明治元素,“汉堡包”一词也最终演化成了所有小圆面包做成的三明治的代称。到20世纪晚期,出现了主营汉堡包的快餐店,现已成为最流行的美式快餐。汉堡包(图10,美国明信片)的最外层是烤成了黄色的面包片,上面还撒有芝麻;除夹牛肉饼或其他肉饼外,还在面包的第二层涂以黄油、芥末、番茄酱、丘比酱等调味品,再夹入番茄片、洋葱圈、生菜、酸黄瓜等食物,也可再铺上一片芝士,这样就可以同时吃到主食和副食了。汉堡包食用方便、风味可口、营养全面,现已成为畅销世界的方便食品之一。汉堡包的三大夹料(肉饼、生菜和西红柿)中,嫩绿色的生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汉堡包不像三明治一样可冷食,而是要吃热的,能嚼出脆劲,再配上一杯饮料及一盒薯条,就已非常到位。
古巴三明治是火腿奶酪三明治的一种变体,主要由火腿、烤猪肉、瑞士奶酪、腌菜、芥末等制成(图11,美国明信片)。古巴三明治最初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早期古巴移民社区中的咖啡馆里供应的,后来流传到了迈阿密,也非常受欢迎。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风行“猫王”三明治,就是将面包片用花生酱、香蕉泥和奶油涂抹后再烤成两面黄,热量相对不算高,受到当时“猫粉”的热捧。
墨西哥卷饼塔克(图12,圣多美和普林西比,2009)是在玉米片里夹上特制的肉酱,也可放入一些蔬菜,极其美味,是墨西哥当地的知名快餐,在美国南部也很流行,不亚于“肯德基炸鸡”。
在加勒比的特多岛国,流行一种叫作“双份”的路边小摊美食(图13,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明信片),夹有当地盛产的炸鲨鱼片和传统的咖喱鹰嘴豆,味道颇为特别。
小小三明治,却折射出了全球饮食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日]柴田书店.三明治全典[M].苏文杰,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