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绝大多数的平坦区域,也就是月海,都在月球的正面,而月球的背面比正面有更多的撞击坑和崎岖的地形。从月球正面采样返回,工程难度更低,或者说可实现性更高。从月球正面到背面,是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最核心的或者说最难的部分,可以总结成9个字:测得精、判得对、控得准,把相对容易的技术解决了以后,才能谈到去解决探索月球背面的问题。
中国两次探索月球背面的过程都是慎重的,在“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到位之后,我们才知道通信是可行的,才能放心地发射“嫦娥六号”。到今天为止,只有中国发射了服务于地月通信的中继卫星,这也是中国能够进行人类唯二的两次月背探索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容易,恰恰是因为难。中国、俄罗斯、美国,以及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发射过环绕月球的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月背的海量信息。但环月探测代替不了降落到月背的月球表面进行更详细的调查,也代替不了把月背的月壤样本带回地球,利用大量精密的、高级的科学仪器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客观地说,中国在世界上、在这样一个小的领域,已经处于领跑的位置,已经抢先一步了,其他的航天大国、航天强国或早或晚也会发射降落到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甚至采样返回。
在太阳系40多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地球对月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从完善人类对月球认知的角度来说,对月球背面的研究也是必要的。目前,航天大国已经有一个共识,人类要在月球南极建立科学考察基地,这个区域有长时间的光照,可以很好地解决能源和热控问题。同时,这个区域的附近又有永久性的阴影区域,有可能在阴影区域获取大量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在工程上、科学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摘选自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于新华社“新华访谈”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