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帅帅

搬卸物资

钢结构安装

主体钢结构安装
从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开始,中国在南极建起了四座科考站。2024年伊始,在遥远的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有一群来自中铁建工的建设者,他们克服南极恶劣的环境,加速推进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的建设。
为了在计划的60天内建成第五座科考站,建设者们克服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卸运中国南极建站史上最多的物资,搭建中国南极考察站中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应对南极最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秦岭站94名建设者中,有一名中铁建工集团的00后,他叫谢帅帅,今年22岁,是建设团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
出发去南极
谢帅帅出生于陕西渭南的一个农村家庭,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刚上完初中的他就跟着表哥到外地当建筑工人。因为吃苦耐劳,他进入中铁建工集团的工程项目队,在五年的时间里,学会了钢结构安装、电焊、吊装指挥。
2023年的夏天,他看到公司微信群里发了一则征集赴南极的建设队伍的通知,顿时心里一动。自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累计派出379名建设者,先后20次编入中国南极考察队,主要参与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建设和维护。这次建设的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区域沿岸,名字叫秦岭站。谢帅帅从小就在秦岭山脉脚下长大,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让他有机会跨越大半个地球,到南极去干一项最有意义的工程。
经过严格的体检、心理测验、钢结构安装工作考核后,谢帅帅成为秦岭站建设工作者中的一员。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毕竟从来没有接过这样艰巨的任务。但看到秦岭站的建设图纸之后,他的心慢慢地放下了。他主要负责钢结构安装,这活他能干,也都干过。
2023年11月1日,谢帅帅和同事们随科考队登船,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途。
坐船去南极,需要1个多月才能抵达。漫长的海上航行中,谢帅帅在最初的兴奋过后,迎来了出海后的第一个考验——晕船。晕船最严重的时候当属穿越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西风环流在广阔的海域上空畅通无阻,致使这里波涛汹涌,被称为“咆哮西风带”。
10多米高的浪打过来,“雪龙”号以大约20度的摇摆幅度继续前行。船体的摇摆幅度还曾达到惊人的42度,令大家心中惧怕。队员们时而撞到头,时而被冲到床尾,时而从床上滚下来。吐得几天几夜起不来的大有人在。
为了安全,船上的电梯暂时停用。在船舱里,谢帅帅都能听见门外传来呕吐的声音。他头晕眼花、恶心反胃,每吃一口饭都是煎熬。克服晕船,适应大海,是此刻的重要工作。实在难受的时候,他就去甲板吹吹风。
即使是在晕船的时候,队员们也没有闲着。为了确保各项科学考察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各项目负责人都在抓紧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并充分考虑各种突发情况,做好应急预案。谢帅帅参与了模拟演练,并和队长一起,定时对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进行细致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南极房子怎么盖?
2023年12月7日,“雪龙2”号和“天惠”轮历经5次破冰开道冲出冰区,抵达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包括谢帅帅在内的84名参建人员负责秦岭站主体站房建设。
通常,南极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有短暂的夏季,这段时间也是物资运输和施工作业的最佳窗口期。还来不及欣赏极地风光,谢帅帅和队员们即刻开始卸货。在罗斯海新站需要卸运的总物资量近9300吨,包括钢构件、幕墙板等建设物资和生活物资。大集装箱里的物资要靠队员们徒手搬运,再码放进小集装箱或者网兜里。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和节省体力,谢帅帅和队员们站成一排,将一箱一箱的物资接力传递,组成一条“人力传输带”。趁着天气好,团队加班加点,共卸了13天的物资,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最快的卸货纪录。
秦岭站是第三代考察站。第一代考察站由传统的集装箱房拼接而成,第二代考察站引进了钢结构体系和外维护板。而秦岭站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后来的建造水平都大大提升,更加绿色、集约、智能。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功能模块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厕所五大类84个。在国内施工,如果缺少零部件或材料,可以直接在现场加工,拿来就用,南极没有这样的条件。设计之初,设计者考虑到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在国内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到了南极现场如“搭积木”一样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
谢帅帅是钢结构班组的成员。由于现场不具备焊接条件,钢结构拼装需要通过手动安装耐候性高强螺栓来完成,这种螺栓能够有效避免在低温下发生冷脆断。数万套螺栓需要建设者们一一准确施拧。谢帅帅笑称自己每天“在罗斯海边拧螺丝”,但在南极“拧螺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夏季的南极,太阳虽然一直挂在地平线之上,但是冷风吹得寒气逼人。谢帅帅每天都要先穿秋衣,再穿保暖内衣,然后穿保暖内胆,最后再套上防寒服。全副武装的御寒装备、安全设备和工具用料,负重近30斤,这让身高1.81米、体重130斤的谢帅帅在一开始工作时有点吃力,好在他很快适应了。
南极臭氧层空洞加上冰雪面反射的阳光,对队员们的皮肤造成“双重攻击”,因此在室外作业时要进行“三重保护”——涂抹防晒霜,再戴上面罩和墨镜。就算如此严密防护,依然难以避免被晒黑甚至晒伤。夏季的南极,太阳一直挂在地平线上。他和同事从早上7点干到“夜里”10点,不肯浪费工作窗口期的一分一秒。
2024年伊始,主楼钢结构搭建已基本完成,秦岭站的模样已经清晰可见。
终身难忘的经历
主体钢架安装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安装幕墙板。幕墙板外是一层不锈钢板,背面是铝型材复合板,最里面一层有聚氨酯泡沫板,可保证建筑坚固、美观、保暖。幕墙板超过一千块,安装精度要求高,谢帅帅和同事们每天可以安装40到50块板。
谢帅帅工作的最高点距离地面近20米,约有6层楼高。在高空作业时,他可以看到雪山、大海,还有企鹅和海豹。然而,看似惬意十足的工作实则充满了危险。在国内,风力达到五六级时,吊装人员就不会高空作业了。可秦岭站所在区域是南极有名的“风口”之一,天气也是“喜怒无常”。工作时,五六级风很普遍,七八级风是常态,十级以上的飓风也能遇到。
2024年1月25日,天气预报显示,未来3天风力均在10级左右,阵风超过12级。此时,主体结构幕墙板尚未完全封闭。一旦大风来临,未封闭的站内气流会形成负压,产生从内向外的推送力,已经安装好的幕墙板也有着被大风吹走的危险。这时,留给建设者的施工窗口期,只剩10个小时。
为了完成最后几块幕墙板的安装,谢帅帅加入了突击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突击战正式打响!深夜11点,数十名建设者分为5支队伍,用牵引绳配合吊机把幕墙板拉上去,谢帅帅等4名突击队员负责安装。风力逐渐达到10级,800多斤重的幕墙板在大风的作用下不断摆动,极难控制。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谢帅帅冻得四肢僵硬,但每个人都在坚持,丝毫不敢放松心神、拖慢进度。翌日零时30分,最后一块幕墙板安装到位,直到双脚落地,谢帅帅整个人才轻松了下来。随后是72小时的飓风连续冲击,但秦岭站毫发无损。
2024年春节,谢帅帅是在南极度过的。他见证了2月7日“南十字星”造型的秦岭站开站,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那天,建设者们高唱国歌,五星红旗在歌声中冉冉升起。考察队随后与自然资源部做了远程视频连线,汇报了开站的消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向全体队员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南极秦岭站的贺信。
2024年4月10日,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随队出征的谢帅帅胜利归来,自豪感在他心中激荡,他说:“我是个拧螺丝的建筑工人,过去没敢想自己会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在南极建中国科考站,是我一辈子难忘的事。”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