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直播间的粉丝们,今天这位老板拍下的是LPL斗转星移选手卡,价值14999元,一盒只有十张卡!”某拆卡主播在直播间里拿出了一个硕大的黑色箱子,很难想象这么大的箱子内,只是放了十张收藏卡。当主播拿出箱内最后一张收藏卡时,兴奋地大喊“06/10的UZI”,而此时的直播间刷起了“恭喜老板”的弹幕。
卡牌,成为继盲盒、谷子后的潮玩圈新“顶流”。在小红书上搜索“拆卡”,近一个月相关笔记数达到3万条。在抖音,头部卡牌公司卡游在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达到2.78亿元,比2023年全年多了近2亿元,排名也冲上第二名,仅次于泡泡玛特。
有人为爱买单,有人被忽悠
拆卡直播,顾名思义,即主播在直播中展示并拆开各种卡片包,其中可能包含稀有、珍贵的卡片或收藏品。这种直播形式最初源于游戏卡牌、动漫卡片等收藏品爱好者的分享和交流,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
仿佛万物皆可出卡。
和炒到天价的球星卡、主打对战的TCG卡牌不同,目前市面上最新流行的卡牌,由各大IP衍生而来,包括动漫、游戏、影视、综艺。不管是大热的奥特曼、小马宝莉,还是童年回忆中的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到热播的综艺“浪姐”“名侦探学院”等等,甚至非遗文化、四大名著等“破次元”IP也拥有热门卡牌。
一个摆满各类卡牌的亚克力架子,外加一个有些“不搭”的小铃铛,桌子的角落还略显凌乱地堆放着几摞卡盒……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随意的直播间,开播不久,就会让卡迷们“疯狂”起来。
对二次元资深爱好者小季而言,直播拆卡不仅具有社交属性,还有收藏价值。小季说:“直播间二次元‘浓度’很高,大家都是有相同爱好的人,
追着同样的剧,一旦抽到自己喜爱角色的‘稀有卡’,不仅觉得自己收获好运,观众的羡慕声能让自己的快乐翻倍,也会产生攀比心理。每当陷入内耗时,我都会翻看收藏的小卡,感觉瞬间被治愈,充满能量。”
在大三学生林同学看来,无论是看拆卡直播,还是下单购买卡牌,都很解压。拆卡直播更具沉浸式和互动感,甚至因为下单的观众多,还要抢着下单,排队等待主播代自己拆卡。
刘子溪曾在直播间看到“瘾”很大的粉丝为了得到一张小卡多次下单。“我看了半个小时,他抽了半个小时,一次几十(张)。”刘子溪感慨,“很夸张,抽小卡很容易上瘾,变得很疯狂。”
除了出于爱好、收藏等目的“用爱发电”的购买行为,直播间的套路之一是怂恿“客户”勇敢地“博一把”。
在初二学生王海(化名)看来,拆卡直播是在成百上千人的围观之下进行,更有氛围,刺激紧张程度大大提升。
拆卡主要是为了拆出同系列中的稀有卡牌,在线下,王海一般只会挑选一两包卡,和同学一起拆或回家自己拆,即便只是普通卡牌,也没有想再抽几包的冲动。但在线上,如果没有抽到心仪的卡牌,直播间的“代拆”主播往往会用“下把手气更好”“没剩几包,不继续就让给别人了”等一系列话术怂恿拆卡者再度出手。
王海就曾经被忽悠“上头”过,接连拆了一盒才出一张还算满意的卡片。如果直接购买这张卡片,代价远低于拆整盒卡的价格。
“直播拆卡的模式确实容易吸引未成年人参与。”作为资深卡迷,滴子(化名)和朋友在北京市朝阳区经营一家卡牌店,他的店也会定期进行拆卡直播,相比线下门店经营,线上模式“进账”更多。
拆卡有风险,举证也麻烦
热闹的拆卡直播背后,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个问题是拆卡直播是否暗含赌博风险。近年来,各大平台针对拆卡直播间涉赌进行专项治理,禁止通过任何形式,诱导消费者继续拆卡。如今,虽然大多数拆卡直播间拆的是已经下单的卡包,但还会有购买者抱有以小博大的心理,当看到自己的卡包没有开出高价值的卡牌时,会忍不住再次下单购买。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消费者拆卡存在以小博大的心理只是构成赌博的要素之一,核心在于商家是否提供了将拆出的卡反向“变现”的路径,比如承诺拆出的卡可以进行现金回收或兑换其他财物。如果存在这种行为,意味着形成了“付费投入—玩法具有以小博大特点—产出可变现”的闭环,存在网络赌博风险,商家也可能涉嫌构成开设赌场罪。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限制未成年人参与。虽然很多直播间都有“未满18岁禁止购买”的字样,并且在购买链接简介里也会加上相同的话术,但这类提醒内容并没有约束力。有的直播间里,点击购买链接购买卡包时,必须选择“已成年”选项,而直播间里的主播,单凭订单很难分辨下单的消费者是否已成年。
刘子溪曾加入小卡相关的社群,在交流中,她发现社群成员大部分为未成年人。在假期里,刘子溪逛了小卡的线下交易市场,发现市场里基本都是18岁以下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
家长陈诗妍(化名)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13岁的孩子在拆卡直播间花费了2000元,她发现后立刻申请退款,但商家表示其已经在直播间内同意代拆,一经拆卡无法二次销售,随后陈诗妍申请平台介入,但需要其自行举证。上网搜索后,她发现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有的花费几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
“这种禁止未成年人下单的提醒其实更像是直播间的‘自我保护’。”滴子直言,在用户下单时,主播确实不会对身份进行核查,直播间只尽到提醒义务,后续责任留给家长,这也使得经常有家长因退费问题和商家发生纠纷。
拆卡直播亟需加强监管
一些平台注意到了拆卡直播的涉赌风险。
今年2月,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关于直播间拆卡涉赌专项治理公示》。平台表示发现部分达人在拆卡直播间存在涉赌行为,具体表现为通过拆“低价卡”命中“稀有卡”或者拼图卡(行业术语:“上楼”),诱导消费者继续加包(行业术语:“加菜”“欧包奖励”)、继续拆卡,直至命中高等级卡奖励或者完成拼图得大赏,使拆卡行为成为赌博套利方式。基于此,平台对“直播间拆卡玩法”做专项升级治理。针对拆卡过程中出现的“加菜”“实物奖励”等行为,平台视其为以小博大的涉赌行为,对违规店铺及达人进行清退、扣除保证金、冻结货款、扣除所有违规所得等处罚。
整治公告发布后,拆卡直播间涉赌博情况有所整改,但伴随着拆卡在未成年人中的流行,拆卡直播间玩法的易成瘾性暗藏很大隐患。在短视频平台,拆卡主播通常会将“欧气满满”拆卡直播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吸引用户观看。
对拆卡直播行为的监管是否能跟得上?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研究院副教授孙瑜晨表示,目前监管范围内还没有对拆卡直播间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能会成为风险点,“这个行为边界非常模糊,对监管造成巨大困扰。现在对很多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的监管有困难,很多行为都是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技巧,不构成违法行为,但是这种技巧已经能够让未成年人等自控能力弱的人大规模消费了。像拆卡这种电商模式会存在诱导过度消费的可能性,应该不断强化信息披露,不然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为什么拆卡对小孩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朱巍建议,对未成年人参与拆卡直播的行为进行限制。他说,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强调,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拆卡同样应当参照这一规定。
朱巍认为,当前直播拆卡存在各类新奇玩法,平台应进一步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直播规范,划定行为红线;主播也要加强自律,对于未成年人下单问题不可流于形式;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对明显带有赌博性质的直播互动进行严厉打击,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资料来源:央广网、法治日报、大河报、上观新闻、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