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年间的杰出大文豪。2000年,法国《世界报》系列推介“公元1000年12位东西方英雄”,苏轼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入选,该报以两个整版详细介绍了苏轼的生平业绩和人格魅力。作为文化名人,苏轼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宜兴的山水与城市完美融合,一步入山,一步进城,随处可见人文之美。苏轼一见如故,他那一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既影响了宜兴的城市空间,更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
今天,宜兴依然在传承苏东坡的精神意象,讲着东坡故事、弘扬东坡文化,依然在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历史的烟尘里,宜兴始终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风雅之城,散发着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
“鸡黍之约”,苏轼与宜兴结缘
苏轼以超凡的才华和宽广的胸襟,温暖了多少“天涯沦落人”潮湿的心。逗留宜兴多年的美好时光,让他与宜兴结下了不解之缘。站在铜官山上的苏东坡,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美好而浪漫的故事。
苏轼与宜兴结缘,还得从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说起。这一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科中进士,名盛京师。宜兴人蒋之奇、单锡亦为苏轼同科进士,一邑同科两进士,同样为士林刮目相看。琼林宴上,苏轼与蒋之奇同桌,蒋之奇向苏轼介绍了宜兴溪山胜景,邀苏轼来宜兴游览卜居,并订“鸡黍之约”。宴会上,苏轼还认识了单锡,认为单锡敦厚,后将外女(堂姐的女儿)嫁给单锡。
这是苏轼与宜兴之缘分的起点。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正月初一,苏轼过常州,径往宜兴。自三月底至五月末,苏轼在宜兴一住两个月,客居罨画溪头宜兴湖㳇单家巷单锡家,单锡等陪同苏轼遍游宜兴。苏轼托蒋之奇在善卷洞不远处的黄土村购得一处田庄,单锡还专门陪同苏轼去踏勘田地。
苏轼此来宜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他在单锡家看到伯父苏涣答谢蒋堂的真迹,十分高兴,亲作题跋。
此后苏轼一别宜兴5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他再被改授湖州知府,与词人秦少游、诗僧参寥结伴同行,又一次来到宜兴,仍住在单锡家,逗留了数日。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九月间,苏轼又来到宜兴,做终老卜居宜兴的准备。再次回到阔别5年的宜兴,苏轼无比畅快,“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这就是著名的《入荆溪题》(阳羡、荆溪都是宜兴古县名,其文所言荆溪是指宜兴县城东西两氿),又名《橘颂帖》《楚颂帖》。文中还提到要在阳羡买一小园种橘树。苏轼此次来宜兴住了一个多月。这一年,苏轼还为宜兴城内长桥(又名欣济桥)题额“晋周孝侯斩蛟之桥”。
元丰七年十月中旬,苏轼作好卜居宜兴的准备后,离开宜兴去接家眷,十月十九日在扬州上表朝廷,乞请到常州府宜兴县居住。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正月初一,他再次上表乞请到宜兴居住。五月一日他到扬州,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曰:“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五月二十二日,苏轼率家眷到常州贬所,上《谢表》并作《乞常州居住表》及五言诗《和王晋卿》:“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在常州稍住几日,即率家眷居宜兴。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赴京前再次到宜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才得赦北归,于当年六月十五日抵常州,此时已染病在身,曾到宜兴小住数日。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病卒于常州借居之所。
归去来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苏轼的影迹,在宜兴城中不断浮现。他常常利用闲暇之余游览宜兴,群山环抱,连山如画,鸟叫蝉鸣,四季皆可游、无处不美景。他拜访高僧、结交朋友、游览湖景、赏花赏月,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宜兴的湖光山色、民风人情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苏轼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但当他踏上宜兴这块“山水之胜在吴,宜邑又吴中最胜”的土地时,就被这里秀美的山川、丰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萌生了在此定居养老的强烈愿望。为此,他先后两次在阳羡置买田地,在蜀山之麓购地筑室,为在宜兴长久居住作准备。远贬岭南琼海时,他把家室子孙安置在宜兴,得到了宜兴人民诚挚的关心与帮助,使他全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苏轼曾前后两次上书皇帝,要求归老宜兴,均蒙恩准;晚年告老辞官时,他再一次要求到宜兴安度晚年,同样获得恩准。从苏轼的话语和文章中可以看出,宜兴就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苏轼曾在《钱君倚哀词》中写下“此邦山水之美”“眷此邦之多君子”,秀美山水和品性高洁的君子,是他选择归隐宜兴的两大原因。买田阳羡后,他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安顿心灵的家园。
苏轼精于养生之道,平生很爱饮茶,且颇有研究,而宜兴素有“茶的绿洲”之称,自唐代起便产贡茶,唐代诗人卢仝曾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苏轼自制了一把紫砂提梁壶,用来煮茶,茶味更为醇香,渐渐地用紫砂壶煮茶、沏茶成为一种时尚,一直流传至今。宜兴盛产优质稻米、鱼虾、各类蔬菜及山野杂货,在苏轼眼中,均为佳肴。就连最不起眼的山芋,苏轼都煮着吃、焖着吃,还在炭火中煨了吃,吃了还要作诗以记。苏轼《入荆溪题》中有“我卒当乐死”之句,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当年苏轼为何以阳羡为“第二故乡”的注脚。

东坡海棠
东坡文化艺术周,深挖东坡故事
为弘扬东坡文化,赓续城市文脉,2024年6月22日,2024东坡文化艺术周在宜兴开幕。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无锡市的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来自全国12个东坡文化相关城市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宜兴市文化旅游领域乡贤代表共300余人参加开幕式。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致辞时指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讲好东坡故事、弘扬东坡文化,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古城,依托文物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呈现东坡文化魅力。
江苏省副省长赵岩出席活动时表示,江苏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宣传阐释,深入挖掘东坡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诗和远方”实现“双向奔赴”。
无锡市市长赵建军说,将东坡文化艺术周打造成为标志性文化符号。一道携手赓续东坡文脉,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和竞争硬实力的有效路径。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南京大学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被宜兴市政府聘为东坡文化城市顾问,并分别围绕“宜兴:东坡的又一个家”“与苏轼相遇”主题分享、交流观点;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解读“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江苏工作;无锡、徐州、常州、扬州就落实“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总体规划进行合作签约;宜兴市与眉山市东坡区合作签约,共同推动东坡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后续将推出苏东坡真迹《阳羡帖》宜兴特展、蜀山陶集—遇见东坡、和美和桥—东坡文化探寻之旅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呈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全方位打造东坡文化IP
为丰富宜兴东坡文化标识、全方位打造东坡文化IP,在东坡文化艺术周开幕式上,文旅部门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布了“宜兴东坡游径”和新书《东坡眷恋的宜兴》。“宜兴东坡游径”分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感东坡初心、“一蓑烟雨任平生”觅东坡足迹和“吾心安处是吾乡”忆东坡情怀三个主题,并形成三条不同风格的城市文化线路,从文化传承、遗迹保护、内涵阐释等方面打造东坡主题游径城市单元,讲述苏轼在宜兴的故事。其中,线路一在参观《阳羡帖》真迹展览、探寻东坡书院、漫步海棠园赏东坡海棠中,感受东坡“买田阳羡”的初心;线路二通过泛舟窑湖小镇、行走蜀山古南街、观赏东坡提梁壶中,重觅东坡足迹;线路三选取竹海、善卷洞、雅达—东坡阁三个景点,让游客在自然山水中欣赏东坡惦念千年的阳羡风光。
宜兴拥有丰富的东坡文化遗产及文化传承脉络,如单家巷、蜀山、东坡书院、阳羡茶、国山碑、祝陵河、芙蓉山、蛟桥及诗词书法等。《东坡眷恋的宜兴》一书,从苏轼留下的百余篇诗文中,提取与宜兴有关的山水、人物、风土人情元素,以苏轼在宜兴的典故、遗存、足迹为线索,带领读者以四季为序,感受宜兴的山水之美、风物之美和人情之美。该书追寻东坡先生在宜兴的足迹,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时代宜兴的山水人文风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对东坡先生的一种深深的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