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徐州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有一道传统美食备受人们喜爱,那便是把子肉。这道菜以色泽红亮、口感酥烂、香醇浓郁的特点,成为了徐州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把子肉是流行于鲁南地区和江苏徐州的一道名菜,是用草绳捆扎大块猪肉,与兰花干、海带结、腐竹、素鸡、豆角、油炸豆腐等配菜一同下大锅炖煮而成。把子肉从选材上讲究肥瘦均匀,一斤左右的五花猪肉切成八块,烹调讲究不放盐、不加糖,只放酱油,这样烹制出的把子肉酱香浓郁、色泽鲜亮,尝一口,咸而不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把子肉趁热带汁浇在白米饭上,一直是徐州人最爱的午饭“标配”。
七月到江苏徐州旅游,我遇到一位“网红”餐馆的老板,他骄傲地介绍:“如果你没来过徐州,就永远不会知道煮把子肉的锅里有多么丰富的味道。”在和老板短暂寒暄后,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把子肉的前世今生。他的话语中,既有传说、故事,也有历史和人情,而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相传,徐州把子肉与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的“拜把子”有关。三人拜完把子后,由屠夫出身的张飞主厨,将猪肉与萱花豆腐一起煮制而成。此后,隋朝时一位来自鲁地的名厨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改良,使之与刘关张的兄弟情义结合,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把子肉。
与其他地方的把子肉相比,徐州把子肉在选材、烹饪技艺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在选材上,徐州把子肉选用的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其肉质鲜嫩多汁,口感层次丰富,既有瘦肉的嚼劲,又有肥肉的香气。在烹饪技艺上,徐州把子肉采用了独特的炖煮方式。厨师先将五花肉用稻草或棉线捆扎成一把,再放入特制的调料和汤汁中慢炖,使其最终达到肉质软烂、汤汁浓郁的效果。
在徐州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见到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古方把子肉第四代传承人孙学明。他介绍:“徐州把子肉在色香味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在色上,把子肉呈现出诱人的红褐色,表面光泽油亮,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在香上,把子肉的香气浓郁扑鼻,既有猪肉的鲜美香气,又有调料和汤汁的复合香味。这种香气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够迅速勾起人们的食欲,让人欲罢不能。在味上,把子肉口感醇厚,肉质鲜嫩多汁、肥而不腻;汤汁浓郁鲜美、回味无穷。”
当一盘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徐州把子肉端上桌时,那诱人的香气和色泽便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夹起一块把子肉,轻轻一咬,那酥烂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便在口腔中弥漫开来。搭配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或是一杯清酒,更是美味无穷。
如今,在徐州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上举行把子肉宴会,以此庆祝丰收和团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徐州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把子肉的传承和发展。在徐州旅行时,我还发现当地很多有特色的把子肉小吃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口感、色泽等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当地甚至还有赞美把子肉的诗作:“徐州把子肉酥鲜,酱色盈盘口欲涎。滋味悠长心已醉,人间至味谱诗篇。”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